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194857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第二章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渠道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第一节大众媒介的新传播时代一、广播的传输方式广播的传输方式即广播信息的传送形式。根据信息传送方式的不同,广播可以分为两大类: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一)无线广播无线广播即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广播节目信息的传输方式。由于利用了无线发射的方式来传输音频信号,无线广播无须立杆架线,覆盖范围较广,性能稳定,扩容性强,音质清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有线广播布线困难、安装复杂、覆盖范围有限、扩容性差、音质模糊等问题。要实现无线广播,首先要将声音信息转变为音频信号,其频率范围为16

2、20千赫。然后用音频信号去调制作为载体的载波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将调制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后信号形成无线电波辐射出去。载波的频率必须数倍于音频,称为射频。无线广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按照调制方式的不同,广播可以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两种。调幅广播(AM)即采用调幅调制方式的广播。使载波振幅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称为调幅,经过调幅的电波就是调幅波。它保持着高频载波的频率特性,载波的振幅随音频信号而变化。调频广播(FM)即采用调频调制方式的广播。使载波的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称为调频,经过调频的电波就是调频波。20世纪40年代以来,调频

3、广播得到迅速发展。与调幅广播相比,调频广播具有噪声小、声音的保真度高、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播送高保真度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4的音乐和语音广播节目。调频广播还可以把原声场中所感受的空间印象(即立体感)如实地传送给听众,以增加广播节目的感染力,因此目前的立体声广播一般都采用调频方式广播。2长波广播、中波广播和短波广播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因此,按照电波频率的高低不同,广播可以分为长波广播、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和米波广播等。长波广播(LW)即使用频率为150285千赫的无线电波进行的广播,其波长为2 0001 050米,故称为长波。长波在我国没有用以

4、广播业务,仅用作无线电通讯和导航业务。中波广播(MW)即使用频率为3003 000千赫的无线电波所进行的广播,其波长为1 000100米。中波广播均采用调幅方式,既可以利用沿着地球表面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5传播的地波进行传播,也可以依靠高空电离层反射的天波进行传播。由于无线电波碰到导体时会出现一部分电波被吸收、电波能量变弱的现象,白天以地波形式传播的中波因受到大地表面介质的吸收而传播不远,以天波形式传播的中波也因密度增大的电离层的强烈吸引而难以返回地面,于是就造成白天难以收到远处的中波电台。夜间,大气不再受阳光照射,电离层密度减小,导电性能变差,对电波吸收作用也减弱,这时中波就可以

5、通过天波的途径,传播到较远地方,因此夜间能收到的中波电台明显增多。短波广播(SW)即使用频率为2.326.1兆赫的无线电波所进行的广播,其波长为130.4311.5米。传统的短波广播均采用调幅方式。由于短波广播频段范围内的地波衰减很大,不能形成有效的服务区,而该频段的电波在大气的电离层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反射,因此短波广播主要以天波形式传播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6主。短波广播信号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播到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故而可以用作国际间的广播或对边远地区的广播和节目传送。超短波广播(USW)也称高频(VHF)波广播、米波广播,即使用频率为87108兆赫的无线电波所进行的广播。我

6、国的超短波广播均采用调频方式。超短波在传输特性上与短波有很大差别。由于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绕射能力很弱,地面上的一般障碍物都对其有较大影响,加之地表对超短波的吸收很强,超短波广播一般不适于地波形式传播。同时,由于其能够直接穿透外层空间,高空电离层无法进行反射,超短波也不适于天波形式传播。超短波主要依靠空间直射波进行传播,其传播距离最短,仅为直线视线距离。超短波的波长较短,所以收发天线尺寸可以较小。在短距离通信时,只需要配备很小的通信设备,因此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方式。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7(二)有线广播有线广播是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所组成的有线传输分配网络,将广播节目信号直接

7、传送给用户接收设备的区域性广播传输方式。其传播通道利用专用的传输分配网络,也可利用电信传输网络和低压电力传输网络。与传统的无线广播相比,有线广播使用有线光缆传输广播信号,从根本上克服了无线信号传输受覆盖区域、信号发射、障碍物干扰等因素影响音质不稳定的缺点,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有效控制接收范围,传输频带宽,能构成双向传输系统等优点,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有线广播可以与无线广播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完整的广播传播网。二、电视的传输方式电视传输方式即电视信息的传送形式。根据信息传送方式的不同,电视可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8以分为三大类: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一)无线电视无线电视也称地

8、面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电视节目信息的传输方式。电视台通过讯号发射站和电视塔等设施,在大气层以无线电波方式发射讯号,观众不用连接有线电视接收线,只需要在房屋顶上装载天线接收讯号,就可以免费收看电视节目。在早期没有人造卫星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电视台大多以这种方式播放节目。早期无线电视所接收到的信号为模拟信号(模拟电视),而模拟信号容易受到天气及地形环境的影响,产生折射或反射的现象,因此会导致电视信号不稳定,电视画面产生雪花、残影等异常现象。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改用数字信号来传送电视节目,无线电视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9接收与画面质量均有大幅度改善。但这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无线电

9、视覆盖面相对较小、频道数量有限的缺陷。在我国,由于传送效果与经济效益均不佳,无线电视在城镇和市区基本上已经被淘汰,改由有线电视替代。(二)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又称电缆电视,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所组成的有线传输分配网络,将电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设备的区域性电视传输方式。有线电视首先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系统是用在公寓大厦的共享天线电视。后来随着大功率宽频放大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传输范围包括一个城市的电缆电视系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同步通信卫星的使用,全球许多国家的地区性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0国性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成为

10、与无线电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重要的电视传输系统。由于借助电缆和光缆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有线电视与传统的无线电视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电视信号稳定,画面质量较高,频道资源利用充分,可以同时传送几十套电视节目供用户选择。尤其是随着数字信号压缩技术的进步,有线数字电视比原来的模拟电视更是显示出诸多优点:高清晰度的电视画面,优质逼真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方便快捷的节目指南,电视观众的选择更加灵活自由。(三)卫星电视卫星电视是利用人造卫星来传送电视节目的传输方式。卫星电视的传输过程一般是,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基站发射经过数字编码压缩的电视微波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1信号,由设置在赤

11、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进行远距离接收,然后再把这些微波信号转发到地球上的指定区域,最终用户使用卫星天线将接收的信号通过解码器解码后,输出到电视终端以供收看。卫星数字电视是近几年随着数字信号压缩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采用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电视图像的每行和每帧都要传送,即使行与行之间,以及帧与帧之间的变化相对较小。而数字电视技术传送的则是相邻的行与行、帧与帧之间的差别,然后把原来的电视图像完整地恢复出来。因此,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画面质量和音响效果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采用数字信号压缩技术后,通过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比过去采用模拟技术传送的节目数量有了显著增加。一颗卫星上一般有

12、20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只能转播一个模拟频道,但却能同时转播68个数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2字频道,有效地提高了频道资源的利用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卫星数字电视革命是1994年从美国的Direct TV公司开始的。它在全北美播出175个频道,首次使用DTH方式,将数字电视信号直接传送到用户终端,普通家庭只要使用较小的碟形天线就可以接收。我国的卫星电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媒介融合与信息覆盖全球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观点。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明确指

13、出,从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任何新媒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3的产生,不但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感官能力,而且会触发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巨变。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半个世纪以前,麦克卢汉先知般的思想可谓惊世骇俗,引起了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然而,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泛普及,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崛起

14、,时至今日,“媒体即讯息”的观点早已被实践所检验和证明。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多重媒介包围的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无线、有线和卫星,多重媒介、多种渠道同时并存,共同传播。可以说,随着信息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4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多元共存,多重媒介完全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覆盖,世界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地球村”。第二节广播新闻评论的传播一、广播的传播特点任何媒介的传播特点都是由其传播手段决定的。广播以无线电波为传输方式,以声音为唯一的传播符号,并最终诉诸受众的听觉,这些传播手段决定了广播有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传播特点。(一)广播传播的优点1传

15、播迅速,时效性强广播依靠电波进行传送,传播速度高达每秒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7圈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5半。对于普通人的正常听觉来说,广播声音信号的传送与听众的接收几乎没有时间差。加之广播的采录设备小巧灵活、机动性强,制作相对简单,记者可以迅速完成新闻的采制报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甚至可以在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进行同步报道,并且能够在顷刻之间将新闻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2覆盖面广,传播广泛广播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基本不受地理空间、交通条件的限制,只要是电波能够覆盖到的区域,人们就可以收听到广播。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信号发射、传播、接收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施要简单得多,因此更容

16、易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广播信号覆盖率。尤其是在国际间的对外传播方面,广播作为一种跨地域、跨国界的传播媒介,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和封锁,彰显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6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在今天,卫星电视虽然已经覆盖全球,但由于受到被覆盖国家或地区政府的诸多限制,跨国界卫星电视的实际接收可能性却是极为有限的。3受众广泛,群众性强广播通过声音符号来传播信息,只要人们能够听懂这种有声语言,就可以有效地接收它所传播的信息。因此,与报纸的受众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相比,广播的受众基本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无论识字不识字,文化水平高还是低,只要听觉正常就可以成为广播的听众。4伴随收听,方便灵

17、活广播以声音作为唯一的传播符号,仅仅诉诸人们的听觉。因此,与报纸和电视相比,听众在听广播的过程中,眼睛和双手都能够解放出来,人们可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7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收听广播。而且,听广播不必像看报纸或看电视那样,需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身体保持静止状态才能有效阅读或收看。由于广播以收音机作为常规的收听设备,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收听灵活,所以伴随式收听和移动式收听就成为受众在广播信息接收方面最为显著的特征。无论是在房间里洗漱、就餐、做家务,还是外出散步、锻炼、乘车,随时随地都可以收听,极为方便灵活。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私家车的日益普及,人们居住的地方距离上班地

18、点越来越远,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群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奔波在路上。在此背景下,相比其他媒介,广播可以在路途中伴随式收听的优势更加凸显。5声情并茂,参与性强广播通过有声语言来传播信息,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信息承载功能,能够传递较为广泛的信息内容,而且播音员(主持人)的语音、语调、语气、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8语态等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了便于听众能够准确有效地接收信息,广播语言通常采用口语化的方式,将一些抽象、深奥、难懂的概念和观点转换为通俗、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加以表达。虽然播音员(主持人)与听众并不见面,但他们实际上却处于一种类人际传播的状态。记者、主持人、

19、播音员在话筒前以一种人际对话的方式传递信息,声情并茂,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二)广播传播的缺点1转瞬即逝,难以保存广播依靠声音符号来传递信息,而声音的特点是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不具有可保存性。如果听众当时没有听清楚或没有听懂,既没有机会倒回来重听一遍,也没有可以停下来思考的间隙,日后更不可能再去查证,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19法做到像读报纸那样,可以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仔细体会。所以,广播往往只能告知相关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很难展开深入细致的描述和抽象深奥的理论分析,听众从广播当中也只能获取一些整体性的、概要性的、粗略性的信息,如果想了解更详细、更深入的情况,往往还得求助于报纸等纸

20、质媒体。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报纸具有平面性,其内容以“面”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尽管编辑也会根据一定的编辑思想和新闻价值标准对不同稿件的版面位置作出编排,以突出重要的新闻信息,但读者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阅读的顺序和内容。而广播则不同,它是线性传播,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节目,使信息内容以连续不断的“线”性形式逐一呈现出来,听众不具有选择的主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0动性,只能被动地听从电台的节目安排,依时间顺序收听节目,既不能任意选择收听的先后顺序,也不能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和内容。二、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广播新闻评论是根据广播传播技术而采写、录制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广播媒介就

21、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有着鲜明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议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广播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强烈的新闻性、论述的时效性、评说的特指性、文体的政论性、论证的逻辑性等。(一)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广播新闻评论要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受到广播“线性结构”传播和节目时间长度的限制,广播评论如果长篇大论、冗长空洞,不仅会使观众心生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1厌烦,诱发“关机意识”,而且还会明显削减节目有限时间内的信息量,降低传播效果。这就意味着广播新闻评论在体裁上首先要体现短小精悍。“短”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广播新闻评论预期目标的必然要

22、求。广播是偏向时间的媒介,随时间流逝而线性展开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每一个广播节目都有着明确的时长限定和时间要求,不可能在一个节目中无休止地反复讲述或讨论某个事件或话题。同时,广播新闻评论和其他媒体新闻评论一样,也具有鲜明的政论性。政论性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哲理性,其论证过程又充满了逻辑性和思辨性。听众通常需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收听,才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听众专注收听的持久性和耐久力却是相当有限的。一旦广播新闻评论过长,超出了大多数听众专注收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2听的耐久力范围,势必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接受。为了做到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广播新闻评

23、论一般要求文字精练,言简意赅,在短短几百字或千字左右的篇幅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阐明一个事件或问题的价值、影响、意义等。(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广播新闻评论要深入浅出,以生动浅显的方式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和内容。对于广播新闻评论来说,“浅”与“短”是基于听众收听能力的两个方面,“短小精悍”着眼于适应大多数听众专注收听的持久性和耐久能力,“深入浅出”则侧重于照顾大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广播对受众几乎没有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的要求,听众基本上可以“零门槛”进行收听,这就决定了广播听众之间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3着较大差别。从选题的角度看,“深入浅出”就是

24、要缘事而发,以小见大,善于从发生在听众身边的小事或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道理。与报纸新闻评论相比,广播新闻评论的理论性要稍弱一些,纯粹抽象的说理论证既不利于发挥广播的优势,使评论变得呆板而沉闷,缺乏吸引力,也不利于广大听众的有效收听,增加了听众理解的难度。从论证的角度看,“深入浅出”就是想方设法把深刻的内容,尤其是比较概括、抽象的道理讲得浅显明白,入情入理,让人一听就懂。任何新闻评论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都必然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手段,以及同逻辑手段相对应的词语、句子和章法。论证说理的抽象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抽象概念的使用程度和逻辑推理的繁复程度。广播

25、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4从表达的角度看,“深入浅出”就是尽量使用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把深刻的内容和抽象的道理讲得浅显、通俗、易懂。广播使用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播,诉诸人们的听觉。广播稿不能像报纸文字稿件那样,使用较长的句子、较多的修饰语和较为抽象的书面语言,这不利于广播节目信息的准确传播和听众的有效收听。相反,广播节目,尤其是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和评论员把抽象、概括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通俗、形象的口头语言,句子相对简短,修饰语较少,通俗浅显,使听众容易理解。第三节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一、电视的传播特点电视和广播都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进行节目信号传输的,相同的传播

26、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5段决定了它们两者具有某些共同的传播特点,如迅速及时、覆盖面广、受众广泛等优势,以及转瞬即逝、选择性差、不易保存等劣势。同时,电视在使用有声语言符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图像、文字等传播符号,既诉诸受众的听觉也诉诸视觉,这又决定了电视具有鲜明独特的传播特点。(一)电视传播的优点1声画并茂,双线互补电视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传播符号的媒体,它既传送运动的图像信息,又传送包括同期声、解说词、画外音、环境音响、背景音乐等在内的声音信息,必要时还可以配上字幕,传达文字信息。声画并茂的传播方式,使电视既诉诸观众的视觉,也诉诸观众的听觉。在各种电视节目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大致有两

27、种,声画合一与声画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6位。在声画合一的情况下,电视画面与声音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声体,或者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而在声画对位的情况下,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和画面则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独立发展,但两者又彼此配合、彼此策应,通过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产生声音和画面各自原来不具有的新的寓意,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事物的含义。2形象直观,现场感强这是电视传播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电子声像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视传播活动从摄录各类素材到编辑、播出、传输、覆盖和收视等各个环节都具有越来越高的保真度和传真力。电视通过画面、声音

28、等传播符号,把客观对象具体可视的外在形象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事实的形态、细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7节、情景、气氛、声音等,不需要经过不同传播符号形式之间的“编码”与“解码”转换,就可以直接为观众所接受和认知。而报纸和广播相比之下都要逊色很多。报纸的信息传播首先要由记者、编辑将他们耳闻目睹的新闻事实转换为文字符号,编排在报纸上加以传播,而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字符号在头脑中还原为声画并茂的新闻信息本身。根据传播学原理,传者对新闻事实的转述层次越少,噪音(非有用信息)越少,该信息中所蕴含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大,可信度也越高;反之,则有效信息量越小,可信度越低。因此,相

29、比之下,电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编码”与“译码”程序是最少的,它把新闻事实形象地、直观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耳闻目睹”,如同“身临其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8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3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电视是一种包容性、综合性极强的媒体。要维持日常不间断的播出,其节目内容之丰富,品种之庞杂,题材之广泛,表现手段之多样,可以说是现有的其他大众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电视将新闻传播、舆论导向、资讯服务、娱乐消遣、艺术审美、知识教化等各种功能融于一体,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从节目内容上看,电视既可以汇聚各类新闻,及时、形象地传播国内外发

30、生的大事,又可以针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提供对事态的评断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存环境的变化;既可以汇聚各种精彩的体育赛事和优秀的影视作品,雅俗共赏,让观众获得身心的愉悦,又可以在屏幕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29上呈现各种游戏娱乐节目,充分发挥电视的娱乐功能。从表现手段上看,电视既能发挥大众媒介的诸多优势,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又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经验、技巧,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手段。4人际“交流”,亲切自然与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电视是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电视所展现的人际交流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的对话、讨论和交流,另一

31、种就是节目主持人、评论员、播音员、记者等直接面对电视观众的讲述。无论是哪种形式,电视屏幕上的人际交流总是伴随着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包括说话的特定环境,说话人的表情、眼神、手势、姿态、服饰,以及交流双方的位置、距离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0等,都在传递着交流者之间的种种关系。5家庭收视,轻松融洽电视是迄今为止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家庭性质的媒体。由于电视机不像报纸、收音机那样轻便灵活,可以随身携带,随处阅读或收听,加之电视设备对传输线路的特殊要求,电视机通常被固定放置于房间尤其是客厅的中央位置,家庭成为电视信息传播的最主要的“终端”。这种特殊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电视成为家庭成员茶余

32、饭后消遣娱乐的聚集“中心”。(二)电视传播的缺点1画面信息的有限性和浅表性电视以运动的图像作为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传播符号,但运动图像的局限性本身也就成为了电视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电视画面能够如实记录镜头前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1正在发生的事件、人物及场景,但却无法表现那些已经发生,却未能及时记录下来的新闻现场尤其是用电视新闻手段去进行典型报道时,电视画面能记录和呈现的信息往往较为有限,因为那些可以表现典型丰富内涵的新闻素材对于有现场规定性的摄像机来说已经是“过去时”。2可视性增强导致可想性减弱由于图像信息的具体性、形象性、直观性,电视一方面可以将客观事物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不需要

33、经过想象和联想就可以亲眼“目睹”各种人物、事件、情景的全貌和过程,这使电视呈现出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在客观上限制和削弱了观众的想象力。另一方面,电视是偏向时间的媒介,变化无穷的电视画面会不断刺激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更多关注流动中的画面信息。在时间的流逝中,在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2接一个的画面镜头中,观众不断接收到画面所传达的信息,但往往还来不及对这个画面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下一个画面又接踵而至,并取而代之。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电视新闻评论是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而采写、录制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介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发挥舆论功能,进行舆论

34、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议论文体。(一)多种符号融合传播,凸显“形象化评论”报纸新闻评论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传播,广播新闻评论通过声音符号进行传播,它们都只诉诸受众的单一感官视觉或听觉。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电视新闻评论同样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化的逻辑思维。但声画并茂、形象直观的论据的使用,则使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3呈现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突出特点,电视新闻评论也因此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具体而言,电视传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形象的直观性。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论者的思想观点和论证的逻辑过程都是抽象的、无法直观体现的,但作为论据的事实、数字、资料等则是可以具体感知的。

35、(二)充分展现纪实信息,增强“现场”效应报纸新闻评论的传播,首先需要记者、编辑、评论员将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重大问题的态度、立场、观点、评价等转化为文字符号。广播新闻评论的传播,同样也经过了记者的文字转化,以及主持人、播音员使用有声语言的二次转化。因此,如果说报纸新闻评论和广播新闻评论注重的是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4那么,电视新闻评论则更强调事实和论据的呈现。换言之,报纸新闻评论是直接发表意见,而电视新闻评论更倾向于“用事实说话”。为了实现“用事实说话”,电视新闻评论往往采用长镜头加同期声的记录方式,在保证声画同步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事实、展示观点。(三)多

36、元角色参与论证,富于亲和力和说服力报纸新闻评论是新闻记者、编辑或评论员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重大问题所发表的议论,它所反映的既是执笔人自己的个人观点,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编辑部的意见,所以,报纸新闻评论就单独的每一篇而言,都是一种“一言堂”式的新闻评论。广播新闻评论中虽然已经出现了多种声音,但它是以节目主持人或评论员为核心的,其他人的声音只能是少量的介入,作为辅助性的论据或论证。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35电视新闻评论的评说者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人员:一是新闻记者、主持人、评论员,他们通常是在对新闻事件和相关人士进行广泛采访的基础上,形成某种能够代表编辑部或媒体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二是专家、学者,他们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有着专门的深入研究,其看法往往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论证也显得深思熟虑、逻辑严密;三是普通群众,他们通常置身于事件或问题之中,对事件或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虽然其观点可能比较偏执,缺乏理性,但其论证过程是建立在自己亲身体验、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基础之上,具有真实、生动、感人、充满情绪色彩等特点。多元角色共同出现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记者与普通群众、现场观众与主持人、主持人与专家学者之间形成了多向交流的局面、从而使电视新闻评论呈现出“群言堂”式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