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2.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1.勾画出能展现写作思路的关键语句。2.理解在记叙性文章里对人物评价性语言的作用。【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学难点:依据文章内容,勾画出能展现写作思路的关键语句。教学过程:一、默读“预习提示”1.请同学们默读预习提示两个语段,借助圈点勾画的方法,从预习提示中获得哪些信息?(多媒体出示)预习: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
2、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已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边读课文边思考: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预设: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阅读的方法。2.师生一起梳理两个文段的行文思路,用思维导图来呈现。解析:借助勾画关键词和重点语句,我们梳理出两个语段间的行文思路:内容方法,语段内部的行文思路也一目了然。(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课本的各种信息,对学生提出了“默读预习提示语段,借助圈点标注的方法,在预习提示中分享”的要求,不仅是上一课纪念白求恩中所学阅读方法的应用,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本文的内容及阅读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也是
3、对于学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可以说,任何文段为了让人阅读明白,都有相应的行文思路,师生对于两个语段间及语段内部行文思路的梳理,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渗透。二、梳理文章的思路(一)请同学们看文章主体部分,即220段,借助圈点勾画的办法,浏览课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1.看作者采用时间顺序来写“我”和植树老人的三次相遇的。预设:勾画语句:“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第二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第十三段)“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第十九段)明确:由于本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作者讲述的是牧羊人将荒原变
4、成美丽田园的经过。因此我们只要勾画出关键语句时间转换的语句,我们便能捋清主体部分的行文思路。2.(2-20段)分为三部分:(画思维导图老师示范)212:初遇牧羊人的情形。1318:再见牧羊人,高原的初步变化。重点写了牧羊人当年种下的树木的变化。1920:最后一次相见,高原的巨变。总结:我们依据文段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重要语句,便能梳理文章的思路。(二)下面我们便在把握(212)这部分文意的基础上,一起来梳理一下“初遇牧羊人的情形”这一部分的思路。1.首先,我们先明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预设:初遇牧羊人的情形。我们看看“我”是在哪遇到牧羊人的?你会勾画出第三段的哪句话?勾画的语句:“我看见远处
5、有一个黑影”。原文摘录:(第三段)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教师:我们以此段为界,便可以将2-12段标出两层(2)段:遇到牧羊人之前(312)段:与牧羊人初遇之后,在一起相处三天的情形。2.梳理出3到12段的行文思路。我们先看这部分的内容:与牧羊人在一起相处三天的情形。抓住: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语句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第一天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荒原初见)“山上的小屋
6、”(干净整洁)饭后(捡橡子)“第二天”“出发前” (准备)“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安顿羊群)“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种橡树)“吃过午饭”(了解了牧羊人的过去)第三天:告别 明确:行文思路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的。3.下面我们再梳理一下这一部分介绍事件起因的语段第二段的行文思路:教师明晰:这段文字写的是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初到普罗旺斯时看到的荒凉的景象,因此,只要我们勾画出交代“我”行踪和描写荒凉景象的语句,便能梳理文段的思路了。原文摘录:(第二段)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
7、,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
8、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泉眼没了屋顶的房子坍塌的钟楼毫无遮拦的高地上(说明:由文章的主体部分220段,到212段,再到312段,最后到一个语段(即第二段),依据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进行行文思路的梳理,梳理的内容由一大部分到一小部分再到一个语段,梳理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梳理的形式由教师的示范引领,到学生的反复练习。这样便完成了单元指导中单元教学重点“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三、小试一下要求: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借助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的办法
9、,梳理行文思路。(思维导图)1318再见牧羊人,高原的初步变化。1920最后一次相见,高原的巨变。(说明: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借助两个语段检验学生是否习得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学生在互相评议思维导图的准确性的同时,更是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四、小结全文【板书设计】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基础: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方法:勾画关键重要语句,标出段落层次注意:内容不同,梳理思路时勾画的关键语句不同呈现:结构导图、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形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方法。2.理解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教学难点:理解在记叙性文章里对人物评价性语
10、言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按以下格式发言(一) 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按照通过“句子,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说你眼中的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批注在课本上)例如:通过“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句子,我看出他是一个目标远大而高尚的人。预设: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2.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明确:做事情认真仔细。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看起来他并不在意。明确:无私。小结
11、: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他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二)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三)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明确: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但也有作者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比如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12、接下来通过故事的叙述,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来丰富这一形象。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前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说明:借助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学生对于牧羊人的认识逐渐深入,牧羊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同时,给出表达的模板,有助于学生规范地表达。)二、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人物?明确: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
13、体力量结合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说明:对于作者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塑造的探究,是对于本文主旨的明晰及把握。)三、当堂练笔,感受人格魅力。假如牧羊人被评为2021感动世界的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示例:命运对你不公,你却从不怨天尤人。你将痛楚深埋心底,用质朴的大手,播下了无穷的希望。高耸入云的大树啊,是你一生不懈的追求;三十五年的孤独,只为那树影婆娑!生活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歌。你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创造与给予!艾力泽布菲,你的精神将遍唱人间!(说明:学生为牧羊人写颁奖词,不仅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是对于牧羊人这一人物的再次深入认识,同时,也是对于整篇文章学习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