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21齐桓晋文之事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王说,曰:为长者折枝刑于寡妻盖亦反其本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同“悦”,高兴同“肢”,肢体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同“途”,道路同“矣”,表示确定语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同“斑”,斑白、花白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妻子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中国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_今义:中华人
2、民共和国答案从而推广到妻子儿女中原地区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2)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然后知长短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及今恩足以及禽兽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4)本盖亦反其本矣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
3、郭橐驼传)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5)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子吴起列传)同“嫉”,嫉妒(6)举吾力足以举百钧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举天下豪杰(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答案(1)吝惜、舍不得疼爱、爱护喜爱同“”,隐藏(2)揣测丈量谱写、作曲限度计划度过次(3)涉及、推及等、等到比得上至、到和(4)根
4、本,这里指仁政王道本来草木的根推究本来的(5)憎恨劲疾,指声音宏大痛心疾病(6)举起拿、把尽攻克、占领成功列举察举、举荐整个,遍施行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吾老;幼吾幼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朝秦楚以一服八然后从而刑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形容词作动词,老,敬爱;幼,爱护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形容词作名词,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使动用法,使朝见使动用法,使臣服名词作动词,处罚名词作动词,穿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宜乎百姓之谓我
5、爱也百姓之不见保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牛何之夫子之谓也然则一羽之不举是乃仁术也答案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被动句,标志词:见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判断句,标志词:乃6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_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_。(2)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_涂钟行祭,叫作“衅钟”。(3)中国:古代指_地区。(4)四夷:四方的_民族。(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_代称庠,_代称序。(6)黎民: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
6、姓。民,民众,百姓。后泛指_。答案(1)道德谦称(2)血(3)中原(4)少数(5)周殷(6)普通平民百姓活动二基础过关检测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项“说”同“悦”;“颁”同“斑”。B项“盖”同“盍”,“反”同“返”;“刑”同“型”。C项“枝”同“肢”;“罔”同“网”。D项无通假字;“涂”同“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答案B解析B项古今义均表示“对某一方面花费力气”。A项古义,不说;今义,暴虐,没有德政。C项古义,莫怪;今义
7、,没有不同。D项古义,没有关系;今义,没有受到伤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超:跃过。莅:统治。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吝惜,舍不得”。B项丈量/揣测,估计。C项本来/险要的地势。D项憎恨/痛心。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权,然后知轻重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欲辟土地,朝秦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五十者可以衣帛矣A/B/C/D/答案C解析都是形容词作动词;都是名词作动词;都是使动用法;是形容词作名词。6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
8、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则一羽之不举莫之能御也百姓之不见保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不同,相同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D不同,不同答案B解析是宾语前置句;是被动句;是状语后置句。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节选自孟子荀卿列传)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
9、之何以异哉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答案A解析“夫子罕言利者”,“者”是标志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C两项。“多怨”,招致很多怨恨,前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
10、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B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是地方乡学。D孝悌: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答案C解析应是商代叫“序”,周代叫“庠”。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译文:_(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_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他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因为他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他不肯布施恩德。(得分点:“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为”,因为;“明”,名词,视力、目力)(2)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才在心里痛快吗?(得分点:“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兴”“危”,使动用法;“甲兵”,代指战争;“构怨于诸侯”“快于心”,介宾短语后置句;“与”,同“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