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中的最后一课。从时序来看,在本单元的四节课中,贯穿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横跨31年。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剧烈的震荡,残酷的战争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留下创伤;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与此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始了诸多实践;同时期,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
2、也开始此起彼伏,不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对于法西斯轴心国而言,内部环境因大萧条的影响而不断走向撕裂,复仇主义、种族狂热的种子,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秩序中,似乎找到了优渥的土壤,开始繁育、成熟并酿成战火。(单元分析)本课教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以及对二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它上承一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本课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揭示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思考应当如何维护和平。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学情分析】 本
3、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知识储备层面,在初中世界史部分曾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过较为全面地学习,对于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关于二战的要求有“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改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由此可知学生对二战进程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但对于二战的背景因素以及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并无太深刻的认识,需要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探究学习。【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课标要求)2.联
4、系纲要上所学内容及新课知识,结合时空坐标轴和史料理解战前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战爆发的背景因素。3.通过时空坐标轴、地图、教材等,了解二战的进基本进程,理清东西方战场的时空概念,明白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4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客观地评述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感受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大国的理性与强权;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担当。【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以及影响 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战后国际秩序的评价。
5、【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与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习近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讲话。师:设问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生:抗日战争。师: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更是中华民族抗击法西斯的伟大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今天我们就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来学习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从日本军部到德国纳粹第二次世
6、界大战的背景学习任务1:根据时间轴、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30年代为什么要大规模的侵华?生:.师:从凡-华体系下的日本对旧有体系的不满、经济危机下的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英法绥靖下的日本气焰日盛,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随着1936年日本法西斯登台,战争的策源地在亚洲形成。在欧洲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生:.师:基于凡华体系对德国等战败国的宰割,德国仇视凡华体系,意大利也对这一体系很是不满,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本来就羸弱的德国经济遭受重创,法西斯份子趁机煽动民众民族仇恨情绪掌握国家政权。英法等国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及祸水东引对德意侵略行径姑息纵容,慕尼黑阴谋更是将这一政策推向高潮。1
7、936年德意结盟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形成。师小结: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战埋下了隐患,促进了法西斯主义的滋生与泛滥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登台3.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设计意图:根据时间轴信息、材料结合借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抗日战争的小切口中外关联看第二次世界发展的时代背景,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同时意识到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从孤军奋战到团结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在时间坐轴和地图上分别标注二战进程的重要战役(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展示)设置思考1:关于二战的起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1931、1937
8、、1939、1941、1942?生:.师:长期以来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世界反法西斯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抗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七七抗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比英法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还有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认为这次会战是中日双方主力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把1931年九一八抗战确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我们认为,把
9、九一八抗战作为起点符合历史事实,是基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性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日本自此以后持续扩大侵略的战争行为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从那时起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军民的英雄壮举得出的结论。思考2:时间坐轴和地图上反应出二战进程中的一些特点,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予以说明(提示:可从战争的分布区域、反法西斯的力量、战场形势等)生:.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发言,其他同学点评、补充设计意图:二战的过程在初中已详细学习过,在高中阶段不做过多阐述,通过时间轴及地图建立时空联系,通过学习思考,感知战争从局部发展的全球,通过中国、埃塞俄比亚抗击法西斯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认识反法西斯力量从个体的孤军奋战到团结
10、抗击,战场形势在1942年出现重大转折,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三、从“战胜国”到战胜国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师:这场持续了14年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回答:材料一:中国人民同时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德、意、日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一场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生死大搏斗。波及61个国家、20亿以上人口,约220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交战总兵力达1亿1千万人,军民伤亡总数达900
11、0多万人; 消耗军费11000多亿美元,物质损失4万亿美元以上。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1、 造成巨大的伤亡和破坏 ,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师:第一幅照片是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在一战数十万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本次会议,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鼓励力争的要求收回上东的合法权益,但在这次和会上还是把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尽管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权益,但是日本还是保留大量特权和列强享有在中国“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权益。师设问:中国俨然成为战胜国中的战败国,为什么?生:.师:第二幅照片是1945年顾维钧在联合国
12、宪章起草会议上发言,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并且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宪章的起草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国这些变化说明什么?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历时14年,中国军民共毙、伤、俘日军155.9万余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的75%以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崔可夫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人民日报师:这次战争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改变了大国力量的对比,请结合一下材料
13、予以说明。材料一: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CE布莱克:再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欧洲史材料二:“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材料三:自从民族国家出现以来,大国就是建立国际秩序的主要力量,决定着国际秩序的基本内容,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徐蓝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关系演变生:带来国家力量的对比,从而引起国际秩序的变化。二战后期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起来即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
14、国的首脑通过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以及波茨坦等地召开师:随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被称为“雅尔塔体系”。这个体现相对于凡华体系来说有怎样的不同,我们该如何评价呢?请同学们结合两则对比材料结合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做出综合评价, 一会分组展示。设计意图:这一子目中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对两大体系不同角度的对比,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运用辩证法方式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做出综合评价。师: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出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本课小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需要强调的是,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
15、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就是要汲取二战的深刻教训,人类浩劫不容重演;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二战历史不容篡改。穷兵黩武、强权独霸只能把人类引向对立、冲突;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只能导致人类两败俱伤。【板书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从日本军部到德国纳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战埋下了隐患,促进了法西斯主义的滋生与泛滥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登台3.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二、从孤军奋战到团结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三、从“战胜国”到战胜国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 巨大的破坏,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2、 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3、 国际格局的改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教学反思】本课我在设计时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从二战的背景、二战的过程及二战的影响三个层次对进行整合,加之抗日战争是二战的缩影,又是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因此在设计这课时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小切口看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中外关联的架构下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设计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时采用开放性试题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较大的帮助。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合作探究缺乏多元的评价,这还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