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科学系 苏堪宇2大纲要求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v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v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3教学目标v 要求学生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和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理解和掌握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并能对班级授课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4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v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v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v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5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v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
2、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v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内涵有: 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6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v 1.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使教学方法、手段发挥效用;v 2.使教学活动多样化,实现教学的个别化。7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v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
3、展和改进。 8(一)个别教学v 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v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启蒙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
4、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91个别教学的历史发展v(1)古代的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由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而进行,另一方面也靠成人逐个向儿童传授知识、技能而进行。学校出现以后,由于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而且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学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教师面向一两个学生进行教学,从传授知识到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可以说个别教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10v(2)近代的个别教学 与古代的个别
5、教学有所不同,近代的个别教学,是针对班级授课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倡学生的独立活动而形成的新型的组织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初出现的道尔顿制和文纳卡特制。v(3)当代的个别教学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在实验基础上确立的“个别化教学体系”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个别指导教育”。特点是:1)在采取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2)让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己订出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3)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近些年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学。112个别教学的优缺点v 优点:1)真正意义上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英才教育”。
6、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v 缺点:1)降低教学的成效,代价高,不经济。2)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容易养成孤独、不善交际等不良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3)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12(二)班级授课制v 在西方中世纪末期,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使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加;另方面要求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于是个别教学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v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
7、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v 特点:班、课、时。13v 班级上课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上课制。发展到今天,又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与改进。班级上课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班级上课便逐渐得到推广,从19世纪
8、中期,已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v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改革班级上课制。14(三)贝尔兰喀斯特制v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大机器生产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人,要求工人接受起码的文化教育,而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只给工人以低劣的、最初级的教
9、育。反映大工业生产的这种要求并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英国出现了所谓的“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叫贝尔(Andrew Bell,1753一1832)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的教师。其具体作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v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不过教师并不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导生”则向班内其他学生转授教师讲过的内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当时英国教育的双轨制相适应:广大劳动者子女只能在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的初等学校学习,而师
10、资缺乏和教学水平要求不高,则只能采用这种转授式教学组织形式。事实证明,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的学校,教学质量一般很低,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这种组织形式没有存在很长时间便自行消失了。 在三四十年代,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曾在我国少数地区试行。15(四)道尔顿制v 道尔顿制是美国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市公立学校形成和实施的。道尔顿制有两条基本原则、三项主要措施。v 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自由原则”,即学生自己计划处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克制自己的活动,由此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是“合作原则”,学校是社会的“实验室”,应充满合作精神。v 三项主要措施:1
11、)“作业安排”,为学生规定经过周密计划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是以个别学生为立足点,是学生进行个别作业的指南。2)“实验室”,实验室是一般按学科设置,其中配备有本学科学习所需要的各类参考书目、实验器材、模型、标本等。3)“成绩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记录,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进度。道尔顿制保留班级形式。16(五)文纳特卡制v 文纳卡特制是美国教育C.W.Washburne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把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共必修学科”,包括读、写、算、历史、地理等。教师要编辑儿童自学和自我订正所用的教材,还要制定诊断测验。第二部分是“课程中活
12、跃而有生命的部分”,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和社会意识的“活动课程”,由儿童自己设计、自己进行,教师加以指导。文纳卡特制完全打破班级制谋求彻底的个别化教学。17(六)分组教学制v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18v1分组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2)有利于“英才教育”。班级授课,教师组织教学时更多是面向中等学生,优生常感到“吃不饱”和太容易而厌倦学习。分组
13、教学能较好照顾尖子学生的特点,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和需要,有利于英才的培养。 (3)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v2分组教学的不足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易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19(七)特朗普制v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
14、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研究,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作业占40。不难看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目前仍在使用。20(八)开放课堂v 1.产生与发展v 2.特点v 3.与儿童中心主义的区别v 4.作用21第二节 现代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
15、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v(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22(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v (1)以“班”为教学单位,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不同的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集体中同步地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3050人。v (2)以“课”为活动单位,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每节课用于教授某一特定的学科课程。v (3)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师生在规定的课时里开展教学。每门课程每周有预定的课时数,每节课50分钟、45分钟、30分钟,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v (4)以“课堂”为固定教学场所,可以在教室、实验室等地进行教学,场所是固定的。学生的座次也相对固定。23(三)对班级授
16、课制的评价v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v2班级授课制的缺陷24v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扩大教育规模,加快教育普及的进程并达到一定的教育质量。v 由于班级是按学生年龄和程度编排的,由教师根据统一的教材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各门学科均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轮流交替地进行教学,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它都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教学形式。 (2)便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v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规范,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使其教育理想、智慧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现。v 在班级上课中,教师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17、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它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课业。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以随时解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25 (3)便于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各科知识。v 班级授课能以周课时表方式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可使之有条不紊地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v 班级授课形式,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了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因此,有劳有逸,保证了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18、。v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班内学生的年龄相近,学习的内容相同,追求的目标大体一致。因此,同学之间在学习、思想、行为上可以彼此观摩,互相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也便于展开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与此同时,由于在同一班级担任教学工作的各科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经验上和风格上各有特点,学生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示和教育,从而促成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26v2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集体教学,教学活动多由教师设计和组织,学生被动适应教师的教学。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模式的班级授课中,学生
19、的学习是接受学习,并且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致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教学内容与进度整齐划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评价,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对于高水平的学生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旺盛的求知欲望也得不到满足;对于低水平的学生则往往无暇顾及,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产生厌学。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新颖性。它以班级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27为
20、什么班级上课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v 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与功能: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8(四)复式教学v combined instruction v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同单式教学(即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相对。29v 中国采
21、用复式教学,始于清朝末年。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极力提倡师范教育。当时官费自费去日本学习师范教育的很多。一批学生进入日本的宏文学院的师范科学习,修业年限自半年至三年不等,而多数为“速成生”。回国后,他们宣传师范教育和复式教学。1909年(宣统元年),江苏教育总会派遣人员赴日考察“单级教授”,同年筹设“单级教授练习所”,培训复式教学的师资,并择定两所“官塾”(小学)“为学员实习教授之所”。其后,复式教学逐步在全国推行起来。 v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普及教育,在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和农村仍采用复式教学。 30v 复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
22、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v复式班的编制,以尽可能地减少各年级之间的相互干扰为一般原则。具体编班的形式有:单班学校制和二级或三级复式制。单班学校制是,把几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编在一个班里。二级或三级复式制是把两个年级或三个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例如把一三年级或一三、五年级编成一个班;把二、四年级或二、四、六年级编成另一个班。 v复式教学的日课表的编制,以“同堂异科”编排为好,一般是把直接教学时间长的学科同便于安排自动作业的学科相互搭配。复式班的座次编排,是左右划片分别安排不同的年级。如果是单班学校,则一般把低年
23、级学生排在中间,便于教师照顾。为了相对地增加直接教学的时间,适当地减少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分身的困难,可以培养品德和学习较好的学生当小助手,协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1二、课的类型和结构v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v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v 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
24、用。32(一)课的类型v 课的类型是上课具体形式的种类。它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由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对象的不同,课与课并不都是一种模式,需要有不同类型的课。正确划分课的类型,能使教师明确每堂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合理搭配选用多种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总体上分为两大类: 单一类型:是指一节课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传统分法有传授和掌握新知识课、巩固课、复习课、检查课、练习课、技能技巧课等。单一课的类型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综合类型:是指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如包括传授新知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技能、检查等。一般用于小学或中学低年级。33(二)
25、课的结构v 每一种类型的课都有一定的结构。课的类型不同,它的结构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结构也不同。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环节、阶段、程序、步骤)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选用的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的结构。 34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v(一)个别辅导同“个别教学”的区别和联系35(二)现场教学v 所谓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现场教学适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可以以个人、小组或班级等为单位进行。它一般通过参观、调查、实习等
26、方法来进行。v 现场教学可以把教材同学生直接看到的当时、当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形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而使教学活动具有新的性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从周围现实生活中找到它和实际联系的结合点,因此它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但是由于它只能使学生了解周围现实的局部情况或过程,因此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36组织现场教学的要求:v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每次现场教学都有具体的要求。v 现场教学要有严密的组织。现场主讲人要与教师共同
27、备课,密切配合,紧紧围绕已确定的教学目的任务进行讲授。使现场教学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v 现场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现场教学为学生掌握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在现场的讲解、观察和操作中必须以课本的理论为指导。v 现场教学结束,要做出小结。37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v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8一、备课 v 备课即为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39(一)备课的种类v 根据备课时参与人数的多少: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v 根据备课的内容的多少:学期备课、课题(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v 根据备课的具体时
28、间: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和平时备课。40(二)准备三个方面 v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在参考书中,除了配套的教参外,还有许多,比如名师授课集锦,名师教案选集等。 钻研教材的深化过程:v “懂”:对教材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v “透”: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v “化”:把教材中的知识、情感、思想道德融入到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融入于教师自己的思想情感里。“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41v2.了解学生 内容:(1)班风、学风情况;(2)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3)学生对教学的适
29、应、期望、评价情况;(4)个别学生的特点等。 方法途径:(1)通过原老师了解;(2)通过与班干部或个别学生交谈了解;(3)通过与学生一起活动,观察了解;(4)通过考试或问卷调查了解等。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否则,对牛弹琴,牛有何错?v3.设计教法 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运用什么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等。42(三)写出三个计划v 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主要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教材的简要分析;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活动安排;教学改革设想等。v 2 .课题(单元)计划:主要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等。v 3 .课时计划:即教案。一节
30、课的教学方案。完整的教案包括:(1)课题;(2)教学目的;(3)重点、难点;(4)教学方法、手段;(5)教学进程;(6)板书设计;(7)课后反思。(教后记)43编写教案的步骤:v 1.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性、思想性、技能、能力等)v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关键是指对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技巧起决定作用的哪些知识和技能。v 3.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内容情况安排上课的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时间分配。v 4.考虑各个教学步骤具体进行的方法,准备好教具使用的方法和时间。v 5.做好板书设计
31、。(少而精;要完整;要有启发性。)44二、上课 v 上课是指课的进行。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上课还要达到下列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语言规范;组织严密;积极性高。45(一)目的明确v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上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目的明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目的要提得正确全面,即要合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包括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思想品质等几方面的目的,做到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二是课堂上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教材的选择、方法手段的采用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衡量一堂课好与不好的根本标准,就看教学目的定得是否恰当,教学目的实
32、现的程度如何。v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在教案中已经制定好了,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实现教学目的,不能随意发挥,跑题。有没有完成目的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例如,该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原理,学生理解了没有,该让学生掌握的技能学生掌握了没有。46(二)内容正确 v 教师上课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要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紧扣教材,又要补充必要的新内容。47(三)方法恰当 v 教师要按照学科性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上既有教师和学生集体的纵向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
33、间横向的信息交流;既有紧张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师生紧密配合,感情融洽。48(四)结构紧凑v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教学的节奏与学生智力活动节奏相适应,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状态。49(五)教学效果好v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主要是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归根到底要看单位时间内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50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v 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v 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
34、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v 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学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51(一)作业的类型v根据学生主要运用的器官:口头作业:动口;书面作业:动笔;阅读作业:动眼;实践作业:动手。52(二)作业选择要求v 分量适中。多给学生留些自由时间。学生的苦恼,作业太多,没有自由时间。谈何全面发展。v 质量高。做一道好题,胜过做10道臭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一当十,在选择作业时要以十当一。v 形式多样。特别是多布置些实践性的作业。 53(三)组织与指导学生的作业要求v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35、;v 作业的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v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v 对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完成的时间;v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求助教师家长同学。 54(四)作业批改v 从教师批阅的范围上说:全批和部分批。v 从批的主体上说:教师批,学生自批,学生互批。v 从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上说:教师单独批,面批。55四、课外辅导v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有利于因材施教。v 课外辅导的形式:按时间分有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按对象分有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v 课外辅导的内容有:答疑;指导课外作业;给缺课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作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36、指导等。v 课外辅导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内容,保证辅导的针对性;拟定辅导计划,增强辅导的计划性。辅导计划应包括辅导目的、内容、方式、地点、措施等;争取优秀学生的协作,让优秀学生帮助后进学生;防止忽视课外辅导或以课外辅导代替课堂教学的倾向。56五、学业考评v(一)学业考评的含义 又叫“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工作是为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坚持检查与评定的客观标准,不能带有主观性。所谓有效性,是指检查与评定都应该有效地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要全面
37、,命题的覆盖面要广,能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数量和质量、智力发展的水平。所谓可靠性,是指检查与评定能反映出学生较稳定的学习水平,要排除那些情绪紧张、身体不适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还要统筹安排,次数不宜过多,避免学生负担过重。57(二)学业成绩检查v 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有平时检查(考查)和考试(总结性检查或阶段检查)。 平时检查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和日常观察等方式。 考试一般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又有口试、笔试和实践考试三种。58(三)学业成绩的评定v 学业成绩的评定有两种形式:评分和评语。v 评分有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它又分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59(四)学业成绩评定的要求v 1.要科学地命题。坚持“四度”(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v 2.评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v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评定。v 4.及时进行分析总结。60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v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v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发展趋势61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v(一)班级小型化v(二)提倡选科制v(三)小队教学62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发展趋势v(一)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v(二)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v(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