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唐传奇是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唐传奇所蕴含的“意境”是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意境”是诗歌等抒情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内涵,所以很少有人用“意境”评价叙事文学。虽然宋代和明清传奇也有一些富有意境的作品,但是都不像唐传奇这样具有整体性和规模性。唐传奇之“意境”,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上,即作者以景物描写来表现小说人物的情感。例如,在补江总白猿传中描写欧阳纥失妻一段,通过对寂静暗夜的描写,烘托出众人的茫然失措;在长恨歌传中以四时之景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场景,催人泪下。此外,在部分作品中
2、,虽然有些景物并未和人物的情感相交融,但依然富有意境。比如游仙窟描写“余”奉使河源途中所见无比壮丽之景,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情景交融”中的“景”,并非只表示景物。往大点说,整篇文章都可以当作“情景交融”的“景”。作者为了抒发情感而创作一篇作品,这也是一种“情景交融”。如莺莺传一般被认为是元稹自况之作,其中明显寄托着元稹的个人情感。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唐传奇之“意境”,还表现在“真”。这个“真”,主要体现在情态、情感的真实。如任氏传中写郑子对任氏一见钟情,想认识任氏又不敢贸然打招呼,其矛盾的心
3、理非常符合人们的日常情态。又如霍小玉传中写到李益将见霍小玉时那种紧张与欣喜并存的情态,分明就是每个将要面见心爱之人时都具有的。唐传奇的爱情故事往往更符合人的真实性情。莺莺传)中写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但依然有着留恋,就非常真实地体现了藕断丝连的人情实态。 “平淡自然”也是构成唐传奇“意境”的重要无素。虽然唐传奇中也不乏华丽的词藻,但是往往在描写人物形象、景色风物时用笔简洁平淡。离魂记中描写倩娘美丽端庄,仅用了“端妍绝伦”四字;李娃传描绘李娃的美貌气质,也只使用“明眸皓腕,举步艳冶”八字。这些文笔秀丽简洁,正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传神”也是构成唐传奇“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唐传奇中,
4、“以形写神”的佳例比比皆是。在李娃传里,李娃欺骗荥阳公子导致其流落街头、饥寒交迫,两人再次见面时,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把李娃从一个狡猾薄情的风尘女子变成了一个有良知、有情怀、深明大义的高尚女子,堪称绝妙之笔。柳氏传无双传等也是用非常简练自然的文笔,通过几个动作和神情,真正写出了人物的“神”。在意境的构成要素中,象外之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为叙事文学,唐传奇不仅以象外之象构成“意境”,而且让读者品味到如诗词一般的“空”与“味”。任氏传柳氏传无双传等作品中的一些片段描写,均未直写人物情景,但通过空荡的车、马、城,衬托出人物的心境,让读者回味无穷。此外,唐传奇还有部分作品整篇都饶有余味。譬如莺
5、莺传,写张生始乱终弃,但又非简单的负心,其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足够使读者回味。 总之,唐传奇表现出的“意境”不仅是一种超凡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的一笔可贵财富。(摘编自韦强唐传奇的意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宋代和明清时代的传奇作品相比,唐传奇所蕴含的意境更具整体性和规模性。B.一般认为,莺莺传寄托了元稹的个人情感,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就是由此开始的。C.唐传奇“意境”的“真”,主要体现在所有作品的人物心理完全符合人的真实性情。D.只有唐传奇这样的叙事文学,才能通过“象外之象”来构造意境,让读者回味无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
6、引出“意境”这一论题,然后分条论证,最后简要点明了唐传奇“意境”的艺术成就。B.文章主要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唐传奇在意境方面的五个特点,其中“平淡自然”是从语言角度说的。C.文章例举寄托个人情感的传奇作品,有助读者理解叙事文学中“情景交融”的“景”并非只表示景物。D.文章第6段通过举例,意在表明作家只要通过对人物动作、情态等外在刻画,就可以做到“以形写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无可争议的一座高峰,所以其蕴含的“意境”使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B.唐传奇的意境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但不意味着景物和人物感情没有交融,就不能营造出意境。C.唐传奇中
7、在描写人物形象和景色风物时往往文笔秀丽简洁,这合乎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观点。D.唐传奇有的是整体上让读者回味无穷,有的则是通过作品中的片段描写来让读者品读“空”与“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长久以来,某种关于“纯文学”的想象始终影响着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让不少人有意无意地相信,文学审美可以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切断联系,自给自足。这一认识最为突出地表现为对形式的重视,似乎诗歌的节奏和格律、小说的视角与结构都是历史的法外之地,单纯地属于文学内部。但卢卡奇在现代戏剧的发展中早已指出:“文学中真正的社会因素是形式。”不难理解,文学形式同样是历史的产物,超越历史的抽象文学审美是不
8、存在的,而仅仅在审美的层面上进行文学批评当然也就绝无可能。 事实上,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历史感,我们甚至根本无法理解文学作品,更不要说准确地鉴赏、评判,进而将其锚定在文学经典的序列之中。以今天的审美趣味看来,刘心武的班主任故事或许简单了一些,笔法也稍显生硬和粗糙。如果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民众记忆与读者期待缺乏了解,则恐怕完全不能理解这样一篇小说何以会引起那么广泛的反响,并被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当然,历史感的获得是相当困难的。并不是庸俗地了解一下作家生平、写作缘起和历史背景,就算是有了历史感。也不是无节制、无选择地占有了历史资料,就算是有了历史感。历史如此混沌和庞杂,那当中丰富的细节、复杂的关
9、系,需要谨慎而精微的认识。这就凸显出理论的重要性。 而当我们认识到,所谓的历史感并非指那些浩如烟海的史料,更有赖于理论指导下的理解与见识,我们便触及了历史判断的问题。重要的从来不是掌握大量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而是如何用这些碎片拼贴出一个清晰的历史轮廓,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立场。如何判断历史立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何确定理解历史的合适位置?那其实不是由历史决定的,而是由现实决定的。我们终究是站在当下的土地上去回望历史,历史判断是以现实感为前提的。很多时候,那些颇有些硝烟味道的批评文章并非党同伐异,更不是理论空转的文字游戏,而是基于具体的现实情境,出自某种现实责任感的捍卫。在此并非要对曾经的
10、论争的任何一方予以肯定或支持,而是想要说明,只有认识到那时文学批评的现实动因,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 因此,所谓“历史”,并不只是指向过去,也不只是关于现在,更永远向未来敞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些文学论争的参与者以现实为立足点讨论那些细致的文艺问题的时候,心中怀着一个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文艺图景。而今天我们回望过去,清理那个时代的种种创作、事件与言说,也同样不仅仅是为了当下。对于最新文学作品的评价同样如此。从今天往后再过72年,那时候的人们如何理解今天的文学,乃至于通过文学如何想象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文学批评如何选择、如何呈现、如何定义、如何引导。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文学批评
11、工作,我们的每一篇评论文章,当然都负有历史的责任。(摘编自丛治辰文学批评的历史感、历史判断与历史责任)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形式是文学审美可以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切断联系的最突出的表现。B.历史感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了解作品的社会状况就能准确鉴赏批评。C.以具体现实情境为基础的文学批评非文字游戏,而是对某种现实责任感的捍卫。D.文学批评工作者肩负着历史责任,为未来的人们理解今天的文学提供理论依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卢卡奇的观点既反驳纯文学观,又引出了下文对文学批评的议论。B.文章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例,证
12、明了历史感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C.作者认为历史判断完全取决于历史立场,而判断历史立场是否正确又以现实为前提。D.文章从历史感、历史判断、历史责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批评的问题,层层深入。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文学形式是历史的产物,故而绝不可能在审美的层面上进行文学批评。B.历史是混沌而庞杂的,需要谨慎而精微地认识历史丰富的细节和复杂的关系。C.历史感是对历史的理解与见识,获得途径是用历史知识的碎片拼贴历史轮廓。D.历史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学论争都是以现实为立足点,竟是为了当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陶诗的自然美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
13、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
14、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
15、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
16、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
17、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C.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D.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B.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竟图追求诗句的精巧。C.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D.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
18、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B.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C.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白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比较来看,钟嵘更重
19、视“比”“兴”,特别是“兴”,把“兴”置于首位加以特别强调,并直接从“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上进行解释,这种处理方式颇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钟嵘以“兴”居首,是强调其所带来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对“赋”“比”“兴”这三种诗歌表现手法,钟嵘其实并非厚此薄彼,只是要求对三者“酌而用之”。就当时五言诗写作情况来看,“赋”的手法是不可或缺、最为重要的。诗品序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把五言诗与四言诗比较,认为五言诗的表达功能更强,而五言诗之所以能做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详切”贵在“赋”手法的运用。但是
20、,由此也会带来问题,如果诗歌纯用“赋”的手法,则会言尽意尽,言外无意,缺少令人回味的审美感受。 其次,“兴”更能体现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汉魏以来,抒情言志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倾向;诗歌的言情本质,也成为陆机、刘勰、钟嵘等批评家之共识。钟嵘基于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实际,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有深切的体察。相对于之前的有关论述,钟嵘对吟咏情性的诗学观点表述得更为充分。他在诗品序开头就指出创作冲动的发生就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其三,“兴”有助于纠正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刘宋以来的诗歌,“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极貌以写物”;文心雕龙物
21、色进一步指出:“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描述了当时诗歌写作对自然外物的关注及“形似”的艺术追求。但是在钟嵘看来;如果为写物而写物,无疑是偏离了诗歌的抒情本质,而且,对自然外物越是进行婉转附物式的刻画,则其“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意味就越相对削弱。 总体来看,钟嵘诗品完全是基于汉魏以来的诗歌创作实际,及当时有关利弊倾向展开其诗歌批评的。钟嵘的“赋”“比”“兴”之论,特别是对“兴”的意见,应该说有其特别的用意。可以说,钟嵘立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要求,结合当时描写外物的创作风气及一些弊端,提出了关于五言诗的写作要求。钟嵘把“兴”特别加以
22、强调,正说明诗歌是一门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这方面,钟嵘与陆机、刘勰是一致的,也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的诗论,对汉代以来的儒家诗论,已表现出一定的偏离。要之,诗品体现出了钟嵘对诗歌审美的辩证思考及理论建构,其“赋”“比”“兴”之论,无疑是其诗学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摘编自刘飞钟嵘论“赋”“比”“兴”)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钟嵘诗品序把“兴”置于首位加以特别强调,所以“兴”相对更重要。B.相对于“比”“兴”而言,“赋”的表现手法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最为重要的。C.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因此写景状物不应追求形似,应力求文已尽而意有
23、余。D.相对汉代以来的儒家诗论,钟嵘等人诗论表明诗歌是具有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11.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诗品序和毛诗大序中有关“六义”排序的比较,自然引出论题。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论证了钟嵘诗论强调“兴”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C.文章多处引用诗品序中语句,既有利于阐释钟嵘的观点,也佐证了作者的观点。D.文章第四段将刘勰和钟嵘的观点做了对比,旨在论证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四言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这首五言叙事长诗或许表达功能更强。B.抒情言志是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倾向,因此短歌行
24、比采薇更看重抒情。C.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与钟嵘反对“为写物而写物”的观点并不矛盾。D.如果钟嵘的诗品脱离了汉魏以来的诗歌创作实际,可能会削弱其作品的影响力。答案以及解析1.A; 2.D; 3.A解析:1.B项,“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就是由此开始的”说法绝对,原文“用小说来抒发感情,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C项,“所有作品的人物心理完全符合人的真实性情”错误,原文是“唐传奇的爱情故事往往更符合人的真实性情”。D项,“只有唐传奇这样的叙事文学,才能通过“象外之象”来构造意境”说法错误,原文说“作为叙事文学,唐传奇不仅以象外之象构成意境”,并未否定其他文学形式可以通过“象外之象”来营造意
25、境。2.D项第6段举例子意在说明,唐传奇可以用非常简练自然的文笔,通过几个动作和神情,写出人物的“神”,而不是“只要通过对人物动作、情态等外在刻画,就可以做到以形写神。”3.A项强加因果,根据第1段可知,唐传奇“艺术魅力长盛不衰”的一个原因是其蕴含的“意境”,这一点与“唐传奇是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没有因果关系。 4.B;5.C; 6.B解析:4.“了解作品的社会状况就能准确鉴赏批评”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民众记忆与读者期待”,才能理解文学作品和鉴赏批评。而“了解作品的社会状况”还不一定能“准确鉴赏批评”文学作品。5.“作者认为历史判断取决于历史立场”错,由原文“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立
26、场”可知。6.A.“故而绝不可能在审美的层面上进行文学批评”表述绝对,应该是“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审美层面进行文学批评”。C.“历史感是对历史的理解与见识”错,由原文“历史感更有赖于理论指导下的理解与见识”可知。D.“文学论争都是以现实为立足点,竟是为了当下”错,由原文“而今天我们回望过去,清理那个时代的种种创作、事件与言说,也同样不仅仅是为了当下”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应该是不仅为了当下。 7.C; 8.B; 9.A解析:7.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陶渊明写诗主
27、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朱熹的肯定”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可见朱熹阐述的是陶诗的风格特点,而不是创作态度。B项,“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可见“全都明白如话”指称的是所举例证而非其所有的诗,选项以偏概全。D项,“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于文无据。8.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B项,“文章举杂
28、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五段说“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可见文中举出杂诗十二首是为证明陶渊明技巧高超,不露痕迹,诗歌纯熟自然。9.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
29、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错误,第一段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选项中“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与陶渊明“不存祈誉之心”“无心于非誉”的心境不符。 10.D; 11.D; 12.B解析:10.A强加因果。原文是说“比较来看,钟嵘更重视比兴”,特别是兴,把兴”置于首位加以特别强调”。B缺少就当时五言诗写作情况来看”的条件。C.“不应追求形似”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如果为写物而写物,无疑是偏离了诗歌的抒情本质,而且,对自然外物越是进行婉转附物式的刻画,则其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意味就越相对削弱”。D正确。故选D。11.D.“旨在论证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错误,论证观点有误。,旨在论证“兴”有助于纠正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故选D。12.B.“因此短歌行比采薇更看重抒情”措误。推断失当。故选B。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