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 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的经济,货币供给的数量决定着一定时期表现为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的总称,是当代各国政府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第1页,共25页。本章所要学习的重点问题 货币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货币政策的目标与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第2页,共25页。一、货币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 货币供给在现实中就是社会总需求,即供给到市场上的货币会转化为社会总需求。因此,分析货币对社会总需求的决定作用,首先要从分析货币供给开始,其中涉及到货币的层次划分及货
2、币供给机制等。第3页,共25页。(一)货币供给层次与总需求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活动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是一个经济过程,通过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一般称之为货币供给量。第4页,共25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MM0 0(现金)(现金)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 现钞现钞 MM1 1(狭义货币)(狭义货币)MM0 0银行活期存款银行活期存款 MM2 2(广义货币)(广义货币)MM1 1准货币(准货准货币(准货 币一般指银行的定期币一般指银行的定期 存款、储蓄存存款、储蓄存 款、外币存
3、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 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 等)等)第5页,共25页。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划分口径是:0流通中的现金;0+活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 期存款+其他存款。第6页,共25页。货币供给层次与社会 总需求的关系 第7页,共25页。(二)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 1.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dMs 第8页,共25页。货币失衡 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则为货币失衡
4、。在货币失衡状态下,既可能存在着过大的货币需求,即MdMs,市场上表现为通货紧缩,货币供给不足,物价总水平下降;也可能存在货币需求较小,即MdMs的情况,市场上表现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较多,物价总水平上涨。第9页,共25页。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领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平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从实质上说,则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货币需求是由社会总供给决定的,而货币供给则形成了社会总需求。货币均衡的两个基本标志是,商品市场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而社会总供求均衡也表现为物价和利率的稳定。第10页,共25页。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以S
5、代表社会总供给,以D代表社会总需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第11页,共25页。2.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需要具备如下条件:要有健全的利率机制;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第12页,共25页。二、货币政策的含义及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操作主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变量是货币供给量.第13页,共25页。货币政策的操作思路 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量,主要是依据宏观经
6、济运行状况相机抉择;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当社会总需求膨胀时,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收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第14页,共25页。(二)货币政策目标 当代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但由于这四大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对一个国家的某一时期来说,一般不可能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实践中往往是,各国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和侧重点。第15页,共25页。1.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在西方国家长期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管理
7、当局逐渐认识到,从长期看,货币政策的关键是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利于社会公众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增强消费者和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因此,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把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放在货币政策目标的中心位置,采用临界点选择方式,即确定出社会能够承受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最大临界点,从而找出两个临界点的安全区间。第16页,共25页。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但在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和主次之分。从顺序上看,稳定币
8、值为先,经济增长为后;从主次上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必须服从稳定币值。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仍必须坚持稳定币值的基本立足点,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17页,共25页。三、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供给量,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这里主要介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第18页,共25页。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
9、一种政策手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自己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第19页,共25页。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作用 保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对存款货币银行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调节力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较为猛烈,有固定化的倾向。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严重受阻。第20页,共25页。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支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将合格的未到期票据(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向中央银行所作的
10、票据转让。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再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资格,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第21页,共25页。再贴息政策的作用:可以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有一定的“告示效应”。再贴息政策的优点:央行可以利用它来影响市场利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以调节货币总量和信贷结构等。再贴息政策的不足:中央银行在再贴现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与否取决于商业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有限度,如果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
11、现;相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来说,再贴现率容易调整,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第22页,共25页。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当中央银行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时,就可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这些有价证券无论是商业银行购买还是其他部门或个人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中央银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反之,则增加货币供给量。第23页,共25页。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中央银行掌握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对经济的震动较小;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第24页,共25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过程图 第25页,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