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博物馆之兴化竹巷 王瑶 文管1101 何为社区博物馆 首先,在介绍社区博物馆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个定义,即何为社区博物馆。依照牛津辞典的定义,社区是由同住一地、一区域或一国家的人所构成的群体。许多学者在研究社区博物馆问题时,常常将关注点置于地域问题上。台湾博物馆学学者张誉腾认为,社区不仅是指生长在同一地方的一群人,应该还有其他更积极的因素,并共同拥有几个世代以来不曾断裂的地方传统,对这群人来说,社区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因此,“活态”成为社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博物馆与传统意义博物馆的异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出席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论证会上指出,社区
2、博物馆从狭义上说就是在社区里面的博物馆,从广义上说则是将整个社区作为博物馆。三坊七巷二者兼有,但重点在广义上。广义的社区博物馆属于新博物馆类型。传统博物馆强调作为客体的展品,主要关注的是过去;新型博物馆则强调系统,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更多地关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新型博物馆突破了场馆的束缚走进社会、突破了展品的束缚走进文化脉络与社会环境、突破了过去时空的束缚走进现当代,真正是“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新型博物馆主要包括社区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随着发展,二者在本质上越来越合二为一。生态博物馆是将博物馆看成一个生命系统,而社区博物馆则将其看成一个社会系统,角度不一样,但都是活态的。社区博物馆的要
3、素 社区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的组织模式,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重新组织保护与展示,做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一般来说,社区博物馆建设基本具备几个要素,从社区条件方面而言,具有古迹、建筑、聚落与居民的生活空间以及丰富的地方人文历史、典故与传说等,从具体操作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社区博物馆建设需要政府、专家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面,就让我带大家走进我们兴化的社区博物馆竹巷,一览竹巷的历史和风采。人到兴化心就花兴化小城,在地图上,似一只脚掌,抬腿就是一汪的潮湿。在传说中,人到兴化心就花,不同版本的谜底,迷惑了几十个百年。从天上看,像一片
4、荷叶,飘荡在里下河中央。幽静的小巷,自然就是荷纹叶脉了。小巷连贯着东西南北的城门,在那飘渺的风雨中若隐若现,然而,并非四时不变,千年不惊。星移斗转,山河改造,轰轰隆隆的推土机,填埋了穿城的市河,湮灭了如网的诸巷。大南门、小南门不复再见,银北门,北大街旧踪难觅。所谓温泉的发现,灌注的水泥钢柱,殃及了乌巾荡依恋的杨柳。唯有已经苍老的西门巷弄,古朴煤炉的袅袅炊烟,铁匠铺的火花,依然保留着曾经的身影。黄昏的余辉,在迷宫似的小巷中一点点散去,遍地鸡毛。竹巷位于兴化东门外,西通板桥故居,南临米行河。巷长不足百米,宽也仅能让一辆三轮车通行。竹巷虽小,人气却旺,生意很好。巷两边是一家挨一家的连家店铺。走进竹巷
5、就闻到竹子、木头的清香,听到“叭叭”劈竹声,“铛铛”打铁声,“呼哧”锯木声,挑蛋“卖粥”人的吆喝声,看到巷里人家门里门外、站的坐的蹲的,忙碌手中活儿的老老小小的艺人,似欣赏一幅民俗风情画。柯灵说,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这好像还不尽完美。在水一方的兴化,一座小巷网罗的小城,翻阅千年古韵的小巷,一半在水上,蜿蜒飘逸,一半在岸边,逶迤恬静,凝固着深邃的历史,沉淀着无声的美丽,似乎还有另一番意境,是一篇透着古旧的诗书,一帖墨色流溢的丹青。踏步竹巷,一路的店铺,红红花花的小童鞋房,老太太还在捣鼓着针头线脑;带着老花镜的的刻字先生们,还在有板有眼地做着古老流传的活计;
6、旧式的香炉烛台、钉耙刀镰,依旧守着锈色;花圈寿衣的店老板,依旧神态悠闲地抚摸着奠仪生灵另一端头的黑白,似乎让人看到,生命的两端就是那么有限的长度。街面依旧那么热闹,煤烟袅袅,人影接踵。烧饼炉挨着下面饺的,修锁配钥匙的靠着削竹织衣针的,镶牙补齿的邻接着卖茶叶的固守家业的商人们的后裔,泰然自若,用与世无争的目光,漠视着眼前的一切,脸上浮现着淡淡的无奈。如竹叶的小巷,挞子门商铺里,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就像三家巷中的女人,娉娉婷婷摇曳在街面上,浑身散发着慵懒的气息。留步竹巷,青砖、小瓦、马头墙,遗风淡淡,宁静安详,一边连着城门口,一边连着昔日的鹤儿湾。窄窄弯弯竹巷,没有一处生长竹子,绿意盎然的
7、名声,来源于一辈辈以编织竹器为生的篾匠,因竹市而闻名。家乡的板桥竹,扎实成了精致的扫帚,江南的毛竹,齐齐地排列在屋檐下,竹筐、竹篮、竹椅、竹针竹器琳琅满目,还是那么令人眼花缭乱。匠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在倔犟地用竹子编织着自己的生活。在很少有人问津的店铺里,这些执着的老人依然每天很固执地重复着手里的老行当。也许他们是在安慰自己,怕陪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竹器手艺在自己的手中丢失。对于竹筛、竹篮之类的竹器似乎还会有隔三岔五的老主顾前来购买,也许这就是他们不忍心丢下这些竹器的原因吧。对他们来说,竹器如同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可能丢下陪了一辈子的老行当。可喜的是国家开始了禁塑令,这些竹篮会被人们重新
8、拾起,成了人们手中的菜篮子。踏竹而行,青砖铺砌的街道,缝摺的青苔,似踏竹而行,青砖铺砌的街道,缝摺的青苔,似乎残留着远古的钉鞋声。时空隔阻当年的喧嚣浮乎残留着远古的钉鞋声。时空隔阻当年的喧嚣浮尘,烟雨大观被压缩进狭窄的小巷。尘,烟雨大观被压缩进狭窄的小巷。走在东门如竹的小巷,自然会忆起戴望舒笔下的小巷,蒙蒙细雨下撑着油纸伞的小女子,匆匆脚步下踩踏的麻石,意境是那么的朦胧。竹巷的哀叹 曾经是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竹业店铺,如今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所剩无几的竹器店铺如今还在延续着早开店铺,暮色打烊的习惯。低檐小瓦的店铺,灰暗而寂寥,倾斜的门楣,岌岌可危的墙壁为竹巷即将消逝在人们的视线埋下了伏笔。竹巷与相邻的板桥步行街相比,显得无比的苍凉和晦黯。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却行人稀少,矮小的作坊店铺里依然挂满了各种编织好的竹器。小巷再长,总会走到尽头。在金东门的板桥街上,板桥竹稀疏地地依附着,清影摇风。伫足园圃旁,回首如竹的小巷,流连忘返曾经的繁华早已被历史封存,渐渐逝去的竹器是一个时代的休止符吗?感谢您的关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