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二诊模拟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典型的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在中国有,在外国没有的文化。这里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另外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
2、在圈里面,就是“牢”。会意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而轻语法的特点。中国人对于文字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和联想。古代的“人”字,如果这个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庆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达、诗歌声律的发展,比如对偶、平仄等,这些都是单音节的汉字才有的。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一是“
3、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比如说叔叔,伯伯,是你的父党,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二是“上下有序”,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丝毫不乱。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
4、心、道教治身”,三教看起来十分融洽。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有阴阳五行。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
5、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古人认为“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洛阳夏至那天,“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华夷之辨”,从而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文化的特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可能会带来重感觉重联想而轻语法的特点,但也带来了
6、中国书法的发达和诗歌声律的发展。B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和国家是双向关系,家放大了就是国,国缩小了就是家,儒家学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即儒家管社会治理,佛家管精神修养,道家管身体修炼,世俗化使“三教”看起来十分融洽。D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家国一体、三教合一、阴阳五行以及天下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典型的中国文化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典型的中国文化”做了界定,即“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在中国有,在外国没有的文化。”B文章分别从“汉字文化”、家国一体、三教合一、阴阳五行以及天下观念
7、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典型的中国文化”。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手法,形象、鲜明地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典型”性。D文章的论证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也使论说显得生动流畅,避免了一般论说文的艰深和枯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是象形字,刃采牢等等是会意字,江河松柏兄祝咒等等是形声字。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是这三类。B“内外有别”,“内”是指同姓的父党;“外”是指异姓的母党。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是“内”,而舅舅阿姨外公外婆则是“外”。C五行相生相克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反过来,金克
8、土、土克火、火克木等是相克。D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圈层文化是中国的典型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
9、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
10、日)材料二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500克。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们没办法解释,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很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
11、堆的“延续”,但是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证明了这一点。(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材料三自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12、。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4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3、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B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C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D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的报道重在呈现此次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况、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B“红星新闻”重点抓住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来
14、进行报道,以此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C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化意义。D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助于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提振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6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雪夜的老人叶骑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
15、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全换成了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竟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
16、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遍体鳞伤、声泪俱下,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
17、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我坐过的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向我微微颌首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
18、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风雪愈紧了。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B“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表现了“我”性格中有开朗、旷达的一面,为后文做了有力的铺垫。C小说用对老人的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兴趣,给人一波三折之感。D小说先写不能给父母打电话结尾又写给母亲打电话,就是因为老人给了
19、“我”暗示。8小说中对雪花的描写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9有人认为,应该在小说中加入老人安慰“我”、关心“我”的情节,你怎么看?请明确看法,并说明理由。二、文言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簪,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乃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
20、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埽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
21、结并欲何为”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改)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B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C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
22、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D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与本名内涵相近的用以表达德行的别名。古代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及笄而字。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孝顺廉能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C印绶,是古代印信的统称,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可以随身佩戴;也可代指官爵。D悌,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作为儒家实行“仁”的根本条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注重砥砺节操,受人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
23、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B范滂与同僚相处,耿直自傲。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时任光禄勋的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心怀痛恨,辞官而去。C范滂不畏豪强,揭发佞史。范滂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二十余人。D范滂严整疾恶,不徇私情。范滂严加整顿不良风气,绝不与之为伍;他认为外甥李颂没做官的才能,就搁置了宗资对李颂的任用。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题弟侄书堂
24、(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释】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逄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居穷道不穷”一句中两个“穷”的意思不一样,后者是“穷尽”之意。B诗歌颈联视听结合,写绿竹摇曳、泉水潺潺的诗意之景,表现作者闲适淡泊。C全诗以议论收尾,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勉励侄子年轻时要勤奋努力莫虚度。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15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
25、“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沉重心情道出:当地百姓已忘却战败耻辱历史而安于现状生活的句子“ , ”(2)屈原离骚中表达了与论语.卫宁公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生价值取向相同的两个句子“ , ”(3)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艰难困苦让人提升的语句是“ , ”,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要在见识、意志、品格等上下功夫的文化依据。三、语言表达(20)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前段时间,宁夏小女孩一笑爆红网络,经纪公司、影视公司登门
26、力邀,只为农村七岁的女孩。父亲撂下一句话: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孩子还小现在正是读书学习的时光,担不了公司给的重任,也不需要这些公司的任何资助,不希望成为什么网红。 有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怀抱“”的思想,影响着正在健康成长的孩子,又有多少网红,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一个农村七岁的孩子,因为一个视频,一个微笑火起来,要使热度能持久,其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一个七岁的孩子放下书本,过早地影视娱乐行业,过早地处在名利、金钱的氛围中,失去的不单是学习,失去的还是少年安静的成长环境,断绝的是一个少年正常的成长空间。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
27、案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络绎不绝 扬名天下 犹如飓风 融入B纷至沓来 扬名天下 犹如阵风 融入C络绎不绝 成名要趁早 犹如飓风 进入D纷至沓来 成名要趁早 犹如阵风 进入(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使之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B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C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使之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D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
28、在孩子成长的年纪使之成为摇钱树,最后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3)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B在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的时候,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C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在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的时候D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1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3月22日,四川日报重磅推出16个版面的三星堆珍藏卷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该报道聚焦“宝”“人”“魂”“谜”四大主题。“宝”卷以在古蜀
29、文明中常具有代表性的金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此次新发摄出土的宝藏。“人”卷以青铜色为主色,主要讲述寻宝背后的“王者”们。“魂”卷以蓝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构成,以及与世界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文明交融。“谜”卷绿色为主题色,表达30多年来对于三星堆考古发掘生生不息地探寻。该报道推出后,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界众多专业人士纷纷点赞,重庆、河南、北京等地的媒体同行纷纷转载。19请简要说明下列漫画的画面内容,并点明漫画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不超过100字。四、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
30、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灏好好参悟。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C3B【答案】4
31、A5C6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 【答案】7D8雪花的描写,呼应标题,前后照应,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完整。描写雪花,提供了具体的人物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凄冷、孤独的氛围。烘托出小说中“我”和老人鲜明的形象特征。雪花在本文中主要象征着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有助于体现小说的主题:迎难而上,永不放弃。 9示例: 应该加入。理由:从故事情节看,加入了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可以缓解小说中“我”的焦虑和苦闷,让故事更加饱满。从人物形象看
32、,加入了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可以凸显出老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特征,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思想看,加入了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情意,让小说的主题变得更为丰富。不应该加入。理由:从故事情节看,加入了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会让前面以误会设置的悬念消失,故事情节就显得平铺直叙,没有味道。从人物形象看,加入了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老人“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的形象特征就会淡化。从主题思想看,加入了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会让小说主题“迎难而上”发生改变,从而冲淡主题。【答案】10C11A12B13狱吏要拷打囚犯,范滂因为同狱囚犯大多疾病缠身,就
33、请求率先接受刑罚,于是与同郡袁忠争着接受酷刑。 想要褒扬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铲除恶人以及具污浊行为,(我)认为这是推行王政的人所愿听到的,不理解(为什么)把这当做结成朋党。【答案】14B15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16【答案】(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7【答案】(1)D(2)C(3)B18【答案】3月22日,四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聚焦“宝”“人”“魂”“谜”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以不同颜色代表,报道引发考古界、媒体界关注。 19【答案】一辆车停在公路旁,一位大腹便便领导模样的人站在遮阳伞下,旁边一位陪同人员大喊着“快走两步,领导来慰问啦”,一个老农从家里出来,大汗淋漓地跑向领导。漫画意在讽刺某些领导做事只注重形式,却没有真心关心过百姓的疾苦。 20【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