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解题解题说:说: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马说马说、捕蛇者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师说”并非并非“说说老师说说老师”之意,之意,“说说”古文为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陈述和解说,即“解说解说的道理的道理”之意。之意。“师说师说”的意思应为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解说关于从师从师的道理的道理”。1、师说师说是作者写给谁的?是作者写给谁的?文中有哪些相关信息?文中有哪些相关信息?课课 堂堂 探探 究究李蟠李蟠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韩愈,字退之,
2、唐代文学家。谥号学家。谥号“文文”,又,又称称“韩文公韩文公”,倡导古倡导古文运动,被誉为唐宋八文运动,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大家之首。他的散文语。他的散文语言简练,风格雄健奔放言简练,风格雄健奔放,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来有“韩潮苏海韩潮苏海”之说之说“韩潮韩潮”是指韩愈是指韩愈的文章气势雄放,奔腾的文章气势雄放,奔腾如大海卷来。如大海卷来。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传道受受业解惑业解惑也。也。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学者:求学的人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所以:用来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
3、思想。受:同受:同“授授”,传授。,传授。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人非生而知之者者,孰,孰能无惑?惑而能无惑?惑而不不从从师,其师,其为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也,终不解矣。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者:语气助词,表停顿。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孰:疑问代词,谁。孰:疑问代词,谁。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从:跟从从:跟从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其:指示代词,那,那些。为:动词,成为。为:动词,成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
4、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也不会解决了。最终也不会解决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乎:前者译为乎:前者译为“在在”,后者译为,后者译为“比比”。闻:知道,懂得。闻:知道,懂得。师之:以之为师。师之:以之为师。“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师:用作动词。师:用作动词。夫:发语词。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夫:发语词。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之,取独;于,表比较。道;之,取独;于,表比较。无:无论无:无论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存在的地方”。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生在
6、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1、人为什么要从师?、人为什么要从师?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么?么?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7、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必要性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两个角度阐释从两个角度阐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矣!古
8、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道:从师的风尚师道:从师的风尚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而:表承接而:表承接众人:一般人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下:低于耻:意动用法,以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为羞耻。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所以:所以:的原因。的原因。
9、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哪!古代的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简答:本段对简答:
10、本段对“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从师”与与“今之众人今之众人”“”“耻师耻师”相对比后得出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于
11、:对于于:对于彼:远指代词,那,那些。彼:远指代词,那,那些。其:指书其:指书 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不知句读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通不:通“否否”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为耻;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又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书又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那种
12、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道理的地方。思考:第二自然段中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在从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习句读习句读惑不解惑不解小学大遗小学大遗未见其明未见其明在对比
13、中论证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之:代词,这些。之:代词,这些。相师:拜别人为师相师:拜别人为师之族:这类人。族,类。之族:这类人。族,类。
14、云者:有云者:有“如此如此如此如此”的意味。的意味。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复:恢复复:恢复 不齿:齿,并列不齿:齿,并列 乃:竟乃:竟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以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15、,就实在令人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道值得奇怪吗?思考:第二段中的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与“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
16、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官盛则近谀结局:巫医乐师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反不能及。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的重要的重要性性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17、是而已。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常师:固定的老师常师:固定的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之徒:这些人之徒:这些人行:走。行:走。是故:所以。是故:所以。不必:不一定。不必:不一定。于:介词,比。于:介词,比。闻道:懂得道理闻道:懂得道理专攻:专门研究专攻:专门研究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师的人。”所以学生
18、不一定不如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如此罢了。从师之道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道理道理举例举例点点面面结结合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
19、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作师说师说以贻之。以贻之。1、韩愈赠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韩愈赠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能行古道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他不拘于时,学于余;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作师说师说以贻之。以贻之。2、翻译本段文字、翻译本段文字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李氏的儿子李蟠,
20、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师说来赠送给他。来赠送给他。2、“余嘉其能行古道余嘉其能行古道”,这里的这里的“古道古道”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课文是如何阐述的?课文是如何阐述的?课课 堂堂 探探 究究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3、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社会形成一种什么形成一种什么风气风气?这种风气有何危害性?这种风气有何危害性?课课 堂堂 探探 究究师道不传、耻学于师师道不传、耻学于师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人之无惑
21、也难矣君子之智乃反不能及巫医君子之智乃反不能及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乐师百工之人危危害害小组研讨小组研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对象对象从师的态从师的态度度结果结果对比方式对比方式 对比的作用对比的作用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今之众人于其子于其子于其身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从师而问从师而问耻学于师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择师而教之耻师耻师耻师耻师不耻相师不耻相师圣益圣圣益圣愚益愚愚益愚小学小学大遗大遗 士大夫之智士大夫之智不能及不能及 巫巫医乐师百工医乐师百工之人之人 纵向对比纵向对比自身对比自身对比横向对比横向对比论证从师学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习的重要性;批判批判“耻学耻学于师于师”的不的不良社会风气良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