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365353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经与养心之道心经原文n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2、: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一、心经解题n大正藏收录的心经n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宋 施护译 n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n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玄奘译 n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法月重译 n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般若共利言等译 n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智慧轮译 n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法成译 n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1卷)宋 施护译心经解题n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n摩诃(maha):大、多、殊胜n般若(b re):智慧。1、实相般若,2、观照般若,3、文字般若。n金刚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

3、方便般若、眷属般若。n波罗蜜多(Pramit):度到彼岸。即六度之度。心经解题n六度:n施度:布施(Dna):财施,无畏施,法施。n戒度:持戒(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n忍度:忍辱(Kanti),难行能行、难忍能忍n精进度:精进(Vrya),n禅度:禅定(Dhyna)n慧度:般若(Prajñ)禅定的智慧 心经解题n心:n1、中心、核心、心要n2、本心、真心n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n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n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应生无所住心。n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n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经解题n经:n1、经典

4、2、方向、途径n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n贯通古今,广摄一切,此理常然,永为法则。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n观自在菩萨(Avalokitevara)n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玄奘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避李世民讳:观音。n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楞严经卷六:内听修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n法华经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

5、得解脱。n悲华经: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据自利功德释: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n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

6、。n观世音即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在大悲心陀罗尼经名之为观世音自在。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n行:功行 n般若(b re)金刚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n“佛一切时皆说般若”,“佛法即般若,般若即佛法”。n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n时在刹那之间。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照见五蕴皆空。n照:观照般若。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

7、,悟的时候即空。n蕴:蕴藏、遮盖。n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n色蕴:可见的物质:地水火风 n受蕴:可感的接受领纳:乐受、苦受、舍受。n想蕴:可思,获取、想像 n行蕴:可做,判断并诉诸行动 n识蕴:可断,了别认识。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空:n有、无、非有非 无、亦有亦无 n三谛:空、假、中n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第一义空。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度一切苦厄 n度:六度n苦:痛苦,厄:穷困疾厄n苦厄起于生死,自身心出生死,众生同出生死。二、五蕴皆空 心要自在n心之神力:观音菩萨;n心之智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n心之法力:大行普贤菩萨。n心之愿力,地藏王菩萨。n为色所缚,不得自在。

8、n明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离目前之境,而观己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n舍利子(舍利子(Shariputra),即舍利弗即舍利弗,释迦,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n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色:即形色、一切有形有相有质碍者n空:实相、实然之相、实然本体。n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n圆融

9、无碍、色空不二。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万物因缘而有,因空性而生;万物因缘而无,也就是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从而归为空。n一切形色之有,无不是假,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又无不是真,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绝对的相待性,即空性。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万物因缘而有,因空性而生;万物因缘而无,也就是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从而归为空。n一切形色之有,无不是假,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又无不是真,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绝对的相待性,即空性。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n诸法:世间一切法,天地间一切事物。n空相:真空实相

10、。n不生不灭:法不生,自无可灭。无妄心,自无离苦。n不垢不净:染于有漏恶缘为垢;熏修无漏善缘为净。佛空性实相,不受拘于五蕴,不受诸法色相,则是净。n不增不减: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不能增减。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n诸法:世间一切法,天地间一切事物。n空相:真空实相。n不生不灭:法不生,自无可灭。无妄心,自无离苦。n不垢不净:染于有漏恶缘为垢;熏修无漏善缘为净。佛空性实相,不受拘于五蕴,不受诸法色相,则是净。n不增不减: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不能增减,不必增减。n本性寂然,生灭垢净增减,皆妄,皆苦厄

11、。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是故是故 空中无色,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受想行识。n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n行深般若的人要时时观照,不可迷于色心。n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三、色即是空,心无挂碍n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色声香味触法。n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梵文为Sadindriya。也为六情。n六根对应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n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眼界、耳 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

12、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n六根认识六尘的感觉便是六识。n这是苦恼的根源。修道深般若妙法,慧眼观照,证到真空妙境,摆脱根尘识界,了然方是空明。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n无明:痴暗。n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1.无明缘行:不懂佛法,起惑造业。n2.行缘识:识相续流,往彼彼趣,凭附中有。n3.识缘名色:趣中有名色生。n4.名色缘六入:混沌发育至认识。n5.六入缘识: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n6.触缘受:触觉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n四、无明无碍,究

13、竟涅槃n7.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爱。n8.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n9.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招业,说名为有。n10.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n11.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n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为因果;三世两重因果。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n苦集灭道:四谛法门。n知苦、断集:入世间法n慕灭、修道:出世间法n道: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n三无漏学:戒、定、慧n六波罗蜜: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n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无智亦无

14、得,以无所得故。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n智:般若妙智n八识转化为四智n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自我)、阿赖耶(本性)n前五识转成“所作智”,n意转化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n末那是执我,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一切同体。n阿赖耶变为“大圆镜智”,无所不照,成佛的智慧。n“般若者,殊胜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 心,故曰:无智 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无智亦无得。无智亦无得。n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超凡脱俗)n只是恢复原来的本空,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中观:“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

15、所不化。”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n无所得:功夫圆满,机缘成熟,真心常住,解脱无碍,生死惑尽,安乐现前。n菩提萨埵:全称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为Mahabodhisattva。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n无求无为,方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本体为空。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n物欲牵碍,身不自在。n惊恐怖畏,心不安乐。n颠倒不顺,人不安定n错乱妄想:性

16、不和顺。n究竟涅槃:究竟,达到至极。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n凡夫: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无常为常。n阿罗汉:一切都无常、世间不净、证人我空、以乐为苦。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涅槃(Nirvana):n灭度: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n寂灭: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n解脱:离众果也。n有余涅槃生死惑业已尽,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无余涅盘,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四、无明无碍,究竟涅槃n究竟涅槃:大灭度,其法身清净圆满,普遍显现于一切方所。由其无处不存,所以为“大法身”。n涅槃

17、:人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n人空,法身空则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来依人的境?勉强地说,无人之境本来寂寥,荡然无存,仍然是空;n法空,般若观境自然不见境,境不妨碍妙智,观心也不见心,惑不碍心,心境两空,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死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n空空: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得通达,证常乐我净,得究竟涅盘。四、不断熏修,证得正果n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菩提。n三世十方:十方,谓八方与上下 n三世:过去、未来、现在n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

18、后成佛。n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即佛智:一切种智。n三世一切诸佛皆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正觉。四、不断熏修,证得正果n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菩提。n三世十方:十方,谓八方与上下 n三世:过去、未来、现在n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n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即佛智:一切种智。n三世一切诸佛皆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正觉。四、不断熏修,证得正果n佛陀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能转生死为涅槃,化

19、烦恼为菩提。n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n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四、不断熏修,证得正果n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n咒(Dharani),也叫“总持”: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n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n以语言熏修,以慈悲心说显密法,以法味熏习众生,在潜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四、不断熏修,证得正果n大神咒:能通深般若之神妙n大明咒:能破长夜痴暗,照彻一切皆空n无上咒:世间出世间无有一处超过此法门n无等等咒:佛的修行心要,圣中之圣。n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无牵无挂,不但明心见性,并可以径此证佛果,尽除一切众生所受的苦厄灾难。四、不断熏修,证得正果n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n揭谛:去或度,度众生于彼岸;n揭谛揭谛:自度度他。n波罗揭谛:度到所欲之彼岸。n僧揭谛:总或普;波罗僧揭谛: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n菩提:觉;娑婆诃:速疾。n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默诵密咒,不觉不知超凡入圣,此咒即般若,般若即是咒。心经与养心之道n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心经》与养心之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