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

上传人(卖家):随风2020 文档编号:341224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PPTX 页数:256 大小:19.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6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6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6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6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人教中考历史总复习 1.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2.世界古代/近代/现代,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考点一 史前时期,人类起源至文字、国家产生 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时期,人类起源 农耕时代 传说时代 公元前21世纪,考点一 史前时期,一、北京人的发现、劳动与生活 1. 时间、地点: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西南周口店。 2. 劳动:使用打制石器。 3. 生活:使用天然火。 4.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不仅证明几十万年前华夏大地上有人类生活,中国是人类早期生活和繁衍的地区之一,而且为我们破解人类起源之谜、研究人类演进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

2、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考点一 史前时期,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考点一 史前时期,三、黄帝、炎帝的传说 1. 流域:黄河流域。 2. 地位: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 华夏族形成:黄帝和炎帝部落形成黄炎联盟,战胜蚩尤部落后进一步壮大,不断与邻近部落交融形成华夏族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一、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位称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朝。父子或兄弟相传,“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由此开始。,二、分封制 1. 目的

3、: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 受封者:周王子弟、亲属、功臣和臣服的旧邦首领。 3.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4. 封国的统治者:诸侯(国君)。 5.作用:诸侯国如同屏障藩篱,捍卫周王朝的安宁,有效管理和开发所辖地区。,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况,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三、青铜器、甲骨文 1. 青铜器: (1) 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 (2) 代表:后母戊鼎,四羊方尊。,2.甲骨文: (1) 使用时间:商朝大量使用。 (2) 地位: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四、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 1. 春秋时期(前770前47

4、6年): (1) 春秋首霸:齐桓公 (2) 著名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 (3) 消极影响: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破坏。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变革; 加强了中原和周边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民族交融。,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1)战争特点:铁兵器出现,步兵成为主要兵种,战争规模更大。 (2)著名战役:“围魏救赵”、即墨之战。 (3)影响:破坏性强,后期具有统一战争性质。,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五、商鞅变法 背景:(1)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于是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便来到秦国。 2. 时

5、间:公元前356年。 3. 内容: (1)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 重农抑商。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3) 奖励军功。立功者赐给爵位和田宅;贵族及其后代无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4)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5) 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4.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六、都江堰工程

6、1. 时间:战国后期。 2. 位置: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3. 建造者:李冰。 4. 特点:无坝引水,自流灌慨,工省效宏。 5. 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国实力进一步增强。,七、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1.老子: (1)思想:认为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张“小国寡民”。 (2) 代表作:道德经。 (3)地位:我国第一位创立自己学说体系的思想家,创立了道家学派。,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七、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2. 孔子: (1)思想: 提出“仁”的学说。阐释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 重视“礼”。 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

7、以德治国。 (2)教育家: 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多种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了古代文化。他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 (3)影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由他整理编定的诗书春秋等,以及记录他言行的论语是儒家主要经典。儒家思想在我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考点二 夏商周时期,七、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对于这个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学者们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历史上称为“诸子”,因学派众多,故称“百家”。 (2)

8、重要学派及思想:,(3)影响:百家争鸣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时间的百家争鸣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以思想家为主体的学者,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思想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提出和阐释的很多理念,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统一中国 1. 统一全国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2.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措施 1. 建立皇帝制度: (1) 由来:

9、嬴政以“皇帝”取代“王”,自称“始皇帝”。 (2) 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独尊。 2.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1) 丞相:管理行政。 (2)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 太尉:掌管军事。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1) 废分封,行郡县。郡下设县。 (2) 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经济措施: 4.统一货币、度量衡: (1) 货币: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各诸侯国原有货币一律废止。 (2) 度量衡: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3) 交通: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

10、驰道和直道是道路网的主干道。 文化措施: 5.统一文字: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更方便的隶书逐渐流行起来。,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三、秦朝的灭亡 1. 原因:秦的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兵役、徭役、赋税沉重;刑罚严酷;秦二世昏庸残暴) 2. 起义: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灭秦主力:巨鹿之战(项羽)。 3. 灭秦: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四、文景之治 1. 背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尤为突出。 2. 措施:(1)重视农业;(2)减轻农民负担;(3)废除酷刑;(4)汉文帝提倡节俭。,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政治措施:

11、(1)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背景:王国问题严重影响帝国统一。 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削弱王国的法令。后来汉武帝又采取了一些其他政策,取消了一些王侯资格,王国威胁中央问题彻底解决。 意义:使王国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建立监察区: 全国设13个监察区(称为13州部),设立刺史制度,监督地方。,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文化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武帝时期,鉴于各种学说与儒学并行,扰乱人们思想,妨碍“大一统”,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 目的:为了从思想上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加强君权。 影

12、响: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精通儒家经典成为求取功名利禄的主要资本。 (2)设立太学: 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使儒学官学化,儒家经学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 3.军事措施: (1)扩充军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有才干的将领。 (2)开疆拓土。在河西走廊、海南岛、“西南夷”新设郡县,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4.经济措施: 整理财政,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六、丝绸之路 1. 形成时间: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2. 路线: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翻越葱岭,通往西亚和欧洲。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

13、步形成。 3.影响: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4.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考点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七、光武中兴 1. 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2.光武中兴措施: (1)减轻农民负担;(2)释放部分奴婢;(3)精兵简政;(4)整顿吏治。,八、造纸术、司马迁与史记 1.造纸术: (1)发明时间: 西汉开始用麻造纸,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产量大增,成本降低,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意义:为文化交流和

14、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2.司马迁与史记: (1)记录起止时间:黄帝到汉武帝。 (2)内容:为历代帝王写了“本纪”,为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写了“世家”,为商鞅、屈原等写了“列传,。 (3) 体例:纪传体通史。 (4) 价值:我国最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是优秀文学作品。,考点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赤壁之战,二、北方人口大迁徙 1. 各族分布: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族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2. 过程: (1) 少数民族内迁: 东汉末年:北方的匈奴、鲜卑、 氐、羯、羌纷纷内迁。 三国到西晋初:内迁规模增大。

15、(2)中原汉族南迁: 原因:西晋后期,为躲避战乱、灾荒。 过程:持续100多年,流亡江南地区。 影响: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考点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2) 南方统治者重视。 (3)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2. 表现: (1) 农业:湖田,麦豆的推广。 (2) 手工业:织锦、造纸、制瓷技术提高。 (3) 城市:建康是南朝最大的都会。,考点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但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16、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2. 改革措施: (1) 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行政的管理。 (2) 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 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意义: 巩固了北魏统治。推动了鲜卑族等民族的进步。 (2) 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考点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1. 我国书法发展历程: (1)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 秦汉时期:篆书和隶书流行。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成为主流

17、。 2.书法成就: (1) 三国:魏国钟繇,楷书已近成熟,他写的贺捷表被称为“楷书之祖”。 (2)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最为著名。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 其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考点五 隋唐时期,考点五 隋唐时期,一、开皇之治 1.措施: (1)政治上: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推行新的选官制度。 (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倡导节俭。 2. 影响:促进了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形成了富庶、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二、科举制的创建 1. 创立标志: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 2. 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相对公平和公开。 3. 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18、。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査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科举考试,一些门第不髙、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担任官职。这一制度沿用1300年之久,影响深远。,考点五 隋唐时期,三、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方便南方物资北运,满足隋炀帝巡游江南的愿望。 2.概况: (1)开凿时间:605年。 (2)皇帝:隋炀帝。 (3)中心:洛阳。 (4)起止点:东南到余杭,东北到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段河:从北向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6)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

19、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的加强。,考点五 隋唐时期,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能够做到广开言路。 (2)治国政策: 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絹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死刑条目减去一半,“鞭背”等酷刑被废除。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 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用和亲

20、、封赏、接纳子弟到长安读书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而当东突厥贵族率部进攻长安时,他立即派兵迎击,直至把东突厥消灭。这种政策收到良好的效果,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考点五 隋唐时期,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开元盛世: (1)治国政策: 任用贤能。让才干出众、敢于直言的姚崇、宋璟担任宰相。唐玄宗亲自考核县令,淘汰了一批腐败无能的官吏。 发展生产。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 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宽仁政策。废除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 倡导节俭。 (2)结果与影响: 经过唐玄宗的治理,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

21、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考点五 隋唐时期,五、曲辕犁和筒车、开放的社会景象 1. 曲辕犁和筒车。 2. 开放的社会景象: (1) 长安城市风貌: 随处可见少数民族和外国人。 胡商兴旺。 胡人习俗常见。 教育和科举开放,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科举考试。 (2)妇女地位提高。,六、诗歌的繁荣 1. 原因: (1)经济的繁荣与开放。(2)国家的统一与安定。(3)科举制的促进。 2.代表人物:“诗仙”李白,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他的诗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被称为“诗史”。,考点五 隋唐时期,七、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 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

22、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关系。 2.对外关系: (1)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雕塑水平的提高。 (2)玄奘西行:玄奘为中国和印度半岛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著作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珍贵历史文献。,考点五 隋唐时期,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 安史之乱: (1)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享乐之风盛行。 (2)经过: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随后史思明举兵反唐,历时8年才平息。 (3)影响: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藩镇割据: (1)时间:安史之乱后。

23、(2)危害:节度使掌握辖区内军事、财政、民政大权,成为为害一方的“土皇帝”。,考点六 宋元时期,考点六 宋元时期,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 原因:宋太祖及继任者吸取五代政局动荡、朝代短命的教训。 2. 措施: (1) “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2) 中央:二府:政事堂管政务,枢密院管军务。三司: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地方:政治上: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军事上:把地方精兵调入中央。财政上:在州之上设转运使,把财权收归中央。 3.影响: (1) 积极: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2) 消极: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考点六 宋

24、元时期,二、重文轻武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 表现:(1)重用文臣:中央,要职由文臣担任;遇有战事,文臣领兵;地方,转运使、知州、知县都是文官。 (2)重视文官选拔:科举制规模扩大,主要选拔文士。 3. 影响: (1)利:有利于防止大将夺权,有利于政权稳定;促进了文化繁荣。 (2)弊: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官员增多加重了财政负担。,考点六 宋元时期,三、民族政权的并立 1.政权建立:,2.澶渊之盟: (1) 经过:1004年辽攻宋,进抵澶州。在宰相寇准劝说下, 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1005年,宋辽议和,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2)影响: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5、。,考点六 宋元时期,四、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 农业:南方精耕细作技术走向全面成熟。水稻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出现插秧工具秧马),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棉花、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制瓷业发展,出现景德镇、龙泉窑、哥窑等名窑。 2.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南移的原因:由于北方战乱,而南方社会环境安定;南方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人口大量南迁。 (2) 南移的过程:东汉后期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转移速度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考点六 宋元时期,五、

26、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 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2. 统一: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六、行省制度 1. 建立: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管理全国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统一管理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 2. 意义:行省制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七、宣政院管辖西藏 1. 设立: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事务,又在西藏设宣慰使司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2. 意义:标志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之下。,考点六 宋元时期,八、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 1. 重要城市:东京(北宋)、临安(南宋)。 2. 商业繁

27、荣的表现: (1) 打破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置的布局。 (2) 出现了“夜市”和“晓市”。 (3) 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面有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4) 交子:最早使用的纸币。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交易。,考点六 宋元时期,九、宋词、元曲的流行 1. 代表词人: (1)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作品有浓郁的市井色彩。 (2)苏轼:开创豪放词派。 (3)李清照:词风婉约中带豪放。 (4)辛弃疾:豪放派。 2.元曲: (1)特点:通俗化、大众化。 (2)代表人物: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考点六 宋元时期,十、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 印刷术: (1

28、)发明概况: 隋唐: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宋朝: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元朝: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提高了排字效率。 (2)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保存古代典籍。先后东传到日本、朝鲜,西传到欧洲。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2.指南针: (1) 发明: 战国: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 (2)外传及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的国家。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3.火药: (1) 发明:唐朝时,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 外传及意

29、义:13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考点七 明清时期,考点七 明清时期,一、朱元璋强化皇权 1.措施: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中央:废除丞相制,取消中书省,权分六部。 (3)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 (4)实行特务统治:设立锦衣卫、东厂。 2.影响:加强君主专制。,二、八股取士 1.本质:明朝专制统治在文化上的体现。 2.内容: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须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 3.文体形式:八股文。 4.影响: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考点七 明清时期,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扩大明朝在海

30、外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 (2)概况: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在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考点七 明清时期,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中期,朝廷腐败,边防废弛,加之推行海禁政策,海盗、商人、倭寇勾结,倭患日益严重。 (2)经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扫平浙江倭寇后,又前往福建、广东,几年后,倭患基本平定。 (3)评价:戚继光是杰出

31、的民族英雄。,考点七 明清时期,四、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 修建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2) 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 意义: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2.北京城: (1)建造: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而成。 (2)布局:全城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四重构成。 (3)意义: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反映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成就。,考点七 明清时期,五、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1. 本草纲目: (1) 作者:明朝李时珍。 (2) 成就: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2.天工开物: (1) 作

32、者:宋应星。 (2) 成就:全面总结了我国农业、手工业成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 (1) 作者:徐光启。 (2) 成就: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业专著。,考点七 明清时期,六、李自成起义 1. 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的腐败统治;(2)直接原因:陕北大旱,统治者重税依旧。 2. 口号:“均田免粮”。 3. 成就:1644年,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4. 失败:在明朝总兵吴三桂和清军联合进攻下,起义军失败。,七、军机处 1.时间:雍正年间。 2.目的:(1)直接目的:军事需要。 (2)根本目的:加强

33、君主专制。 3.意义: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点七明清时期,八、清朝前期的兴盛 1.表现: (1)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水稻产量显著提高,甘薯、玉米普遍种植,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2)手工业发展: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农村:集市发展。中小城市:贸易繁荣。大城市: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4)人口增长:原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扩大,高产作物推广;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影响:人口增长有利于生产发展,但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康乾盛世: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发展,国家巩固,社

34、会稳定,史称“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考点七 明清时期,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盘跟30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清朝设置台湾府: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3.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1)措施:清初,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雍正时,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2)意义: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巩固西北边疆: (1)蒙古: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 (

35、2)回部:乾隆年间,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平定了叛乱,而后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考点七 明清时期,十、闭关政策 1.背景: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2.概况:清初,禁止商民出海,对违禁者处以死刑。后来,“海禁”政策一度放宽,清政府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设立海关,实行多口贸易。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为港口,并颁行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3.影响: (1)闭关锁国政策在清朝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

36、定的作用。 (2)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切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考点八 史学常识,朝代顺序,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年号谥号庙号,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最早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

37、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清宣宗年号“道光”;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年号谥号庙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最后一字往往

38、是“王”和“帝”, 谥法: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刚彊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年号谥号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谥(shi)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隋炀帝;对于唐代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庙号,例如唐太宗、宋高祖。明代宗;

39、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他们的年号,例如“雍正帝、”“乾隆帝”、“光绪帝”。,史料,(1)根据表现形式(载体)的不同,史料被分为:文献(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类型。 文字(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档案文书、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但受到个人、政治、时代因素影响。 局限性: 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比文献资料可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资料记载的错误。 口述资料:口头讲述

40、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口述资料可能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回忆不准确或不全面 影像史料是指图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史料,(2)按史料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中考历史

41、总复习 中国近代史,考点一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考点一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1)目的: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2.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考点一 鸦片战争和太

42、平天国运动,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目的: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破坏并放火烧毁圆明园。 (4)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天津条约: (1)时间:1858年。 (2)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 3.北京条约: (1)时间:1860年。 (2)主要内容: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考点一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43、1.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2. 主要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面积最大)、中俄北京条约等。 3.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考点一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四、太平天国运动与天朝田亩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 (1)领导者:洪秀全。 (2)爆发时间、地点:1851年,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3)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4)过程: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1853年开始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

44、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5)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6)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考点一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四、太平天国运动与天朝田亩制度 2.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2)意义: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千百年来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对发动和鼓舞农民投入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

45、是,这种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注意天朝田亩制度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井冈山道路)、中国土地法大纲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都回应了“农民千百年来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考点二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考点二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一、洋务运动 1.兴起:在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部分官僚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这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

46、90年代,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考点二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一、洋务运动 3.主要活动: (1)创办近代企业: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 (2)兴办教育: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科技、外交人才。 (3)创建海军: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4.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性质:

47、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2) 影响:洋务运动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考点二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二、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 (1)开始:1894年。 (2)重要战役:黄海海战、辽东陆战和威海卫战役。 (3)战况:黄海战役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辽东陆战中,日军对旅顺居民实行了

48、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束: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时间和地点:1895年4月,日本马关。 (2)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3)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危害: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考点三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考点三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戊戌变法的兴起

49、与影响 1.公车上书: (1)经过: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多名来自各省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2)影响: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3)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和严复创办的国闻报,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在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维新派的主要团体是强学会。,考点三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影响 2.戊戌变法: (1)经过:在维新派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中考专区 > 三轮冲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考前知识梳理总复习课件(考点汇编).pptx)为本站会员(随风202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