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3413655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80 大小:7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2新版)1 春【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品读优美的句、段,积累语言。3.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4.激发想象,体会文中优美的情境。【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结合课文实例,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春天的图片与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

2、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这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出示课件1)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那么朱自清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寻找春的美。教师板书课题:1 春 (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学生预习时的不足。

3、预设:(出示课件5)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改名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2)知识链接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散文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预设:(出示课件6)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

4、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7)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他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教师提示:注意“酝酿”

5、“巢”“蓑”的读音。(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9、10、11)(3)辨一辨形似字。(出示课件13)(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4、15)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朗润:明亮滋润。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繁茂的花;各种各样的花。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黄晕:昏黄,不明亮。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教师提示:“花枝招展”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女子。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教师:本文要求同

6、学们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朗读指导:(出示课件16)大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把握速度和节奏;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全身心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注意文中语句的重音和停连。(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读完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出示课件17)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回答图景。(出示课件18)2.这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出示课件19)预设1: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

7、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诗。预设2:春花图。这是一幅鲜花盛开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3.同学们,请你们把收集到的关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展示一下。(学生交流展示。)预设1:春草 (出示课件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预设2:春花 (出示课件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预设3:春风 (出示课件22)不知细叶谁裁

8、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预设4:春雨 (出示课件2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结构顺序来描写春的。(出示课件24)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阅读后思考分析。(师生讨论交流。)预设:(出示课件25)(二)第一部分盼春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26)1.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

9、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7)(学生读后分析讨论。)语句出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1:作者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2: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教师补充:反复:反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结构安排的要求,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组或句子。拟人:拟人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

10、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的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2.为什么只是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出示课件28)(学生分组讨论。)预设:没说“来了”或“快到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的。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已经把本文重点基础知识已经疏通了,了解了本文的思路,以及课文描写的春天的

11、图景,让我们看到春天的魅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感知作者描绘春天的图景。 2.体会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感知了文中描绘的美好春景图。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美好的春天描绘出来的。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第二部分绘春教师:要求学生齐读第2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0)1.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出示课件31)语句呈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学生朗读分析。)预设1:这两句运用了

12、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预设2:“一切”一词画出春的轮廓。预设3:“涨”字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融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预设4:“红”字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营造了春日融融的意境。2.既然春已经来到了作者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出示课件32)预设:这一段是对春天的整体描绘。作者着重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二)回顾上节课的五幅春景图,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出示课件33)教师: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第3段,并思考如下问题:(出示课件34)1.想一想: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出示课件35)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在课本上

13、勾画描写春草特点的词语。预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学生1:“钻”反映春草富有生命力、“嫩嫩的”表现了春草的质地、“绿绿的”表现了春草的颜色。学生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学生3:“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们旺盛的生命力。2.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时要穿插小孩子的画面呢?(出示课件36)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然后

14、分析回答。预设: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教师补充: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下面我们把描写春天的春花图学习一下。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的?语句呈现1:(出示课件3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预设:上面画线部分写花朵多。语句呈现2:(出示课件38)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预设:句中“火”、“霞”、“雪”写花色艳。语句呈现3:(出示课件38)花里带着甜味儿。预设:写花味甜。语句呈现4

15、:(出示课件39)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预设: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语句呈现5:(出示课件39)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预设: 写蜂闹蝶舞,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繁密、香味的浓郁。语句呈现6:(出示课件40)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预设:写不仅野花多,而且色彩亮丽。2.作者在描绘春花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语句,如何分析回答。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状态。语句呈

16、现:(出示课件4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使画面具有动感,进一步表现了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预设: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形象喻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色彩的艳丽。说一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顺序?(出示课件43)(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然后点名回答。)学生回答:不能。这一句运用排比手法描绘花色的鲜艳、缤纷。句中的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教师补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

17、子的方法 (出示课件44)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其次,根据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进行辨析;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或“把拟人化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四)下面我们把春风图学习一下。1.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而春风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者怎样去写呢?(出示课件45)(师生共同探讨。)预设:2.读读这部分,找找哪些语句是作者调动感官来写的,说说其好在哪里。(出示课件46)(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教师:为什么要把

18、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其他人的手呢?(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学生1:触觉。教师提示: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学生2:因此,“母亲的手” 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8)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学生3:嗅觉。教师: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学生4: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3)语句呈现:(出示课

19、件49)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学生5:听觉。教师:作者是怎样从听觉角度描绘春天的?学生6: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多么动听的春之歌。教师补充:另外,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迎春的欢悦。(五)下面我们学习春雨图。结合文章第6段说说江南春雨的妙处在哪里。(出示课件50)教师:要求同学们朗读本段,然后分析思考回答。预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20、法。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在雨里静默着。这句运用了环境描写。(六)下面我们学习迎春图教师:请同学们轻声齐读这一段,思考下列问题: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什么意思?(出示课件51)预设: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出示课件52)学生1: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学生2: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图画,品味了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的

21、写作艺术。2.学习本课的写作艺术。【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53)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对春天景色全方位的描绘。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这篇美文,再次感受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学习第三部分颂春 (出示课件54)教师:要求大声齐读最后三句,说说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出示课件55)(学生朗读后思考。)语句呈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学生回答:新。语句呈现: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学生回答:美。语句呈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学生回答:力。三、深读课

22、文,合作探究1.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语句呈现:(出示课件5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讨论后抢答。)(出示课件57)学生1: 三个比喻各成一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学生2: 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学生3:娃娃小姑娘青年学生4: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顺序不能颠倒。这三句是按人类的成长顺序来形象地点明春

23、天的成长过程。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小到大、时间从先到后的意思。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出示课件58、59、60)预设1:从多种感官写。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预设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句从正面描写

24、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句从人的活动侧面烘托上述特点。预设3:虚实结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句是写眼前实景。句是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四、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61)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指正。预设: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62

25、)(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指正。)预设1: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春光,令人陶醉,这是因为作者的笔端饱蘸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对山水花草的细致观察,才使作者笔下的景物变得鲜活生动。预设2:读着朱自清的春,我们如临春的世界。春,以其特有的隐语,开启我们的希望之门;以其特有的柔性,为我们调好人生温和却不失亮丽的底色。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充满诗情画意,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出示课件63)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发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预设2:结构严密,

26、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出示课件64)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预设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出示课件65)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文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7-69)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

27、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阅读朱自清宁死不领美援面粉一文,积累有关本文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出示课件7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示课件71-78)赏读提示:春之怀古是作家张晓风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在那纤柔的文字里,春一开始就像一个温柔含羞的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本正经地扳着一张“冷面孔”,让人看不清琵琶背后遮掩住的是怎样的姿色容颜。然而,春毕竟是多情的。直到“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 “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敛藏了一冬的笑靥,此时全都在春阳里暖暖地绽放。“

28、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雪融时潺潺的水流声在凡尘俗世之人的耳朵里听来再简单不过,然而飘入诗人的耳朵,则变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歌,一曲生命的赞歌。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79、80)本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来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请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济南的冬天的重点字词音形义。2.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

29、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其景色特点的? 【教学后记】2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3.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教学重点】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

30、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美。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向同学们展示四张精美的冰雪图片。(出示课件1)教师引导:(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寒气逼人?冰天雪地?那么在作家老舍先生的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济南的冬天会有什么不同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一下济南冬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 济

31、南的冬天 (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老舍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5)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他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2)文人雅士诵济南 预设:(出示课件6)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唐杜甫济南潇洒似江南。 宋黄庭坚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做济南人。 金元好问(3)老舍与济南预设:(出示课件7、8)1930年春,老舍先生结束了客居异国的生活,自

32、新加坡经上海回到北平。但他只在北平停留了短暂的时日,便于当年夏季应私立齐鲁大学的聘请,来到济南,赴该校文学院任教。从1930年7月到1934年初秋,老舍在济南度过了4年的岁月,济南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1934年8月老舍应聘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3年后他再次回到济南安家。可仅仅3个月之后日本侵略者兵临济南城下,为了抗战,老舍被迫离开济南,当时他曾暗下决心,“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丽更尊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老舍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愿望。(4)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9)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

33、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天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0)教师提示:“贮”“澄”“髻”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

34、(出示课件11、12)(3)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3、14)响晴:晴朗无云。温晴:温暖晴朗。设若:假若。着落:下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秀气:清秀,文中形容山秀美小巧。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统称。澄清:文中指水清澈见底。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济南冬天的美好,思考下面的问题:1.济南的冬天天气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出示课件15)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勾画描绘济南的冬天天气的总特征的词语。学生:温晴。2.课文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两种景物?(出示课件15

35、)(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学生2:水:绿萍;水藻;垂柳。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一)学习第1段1.读文章开头,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的。(出示课件16)预设: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学生讨论。)学生:这样写更鲜明地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无风声、无浓雾、无烈日“温晴”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位于北方的济南的冬天的特殊性。教师补充:赞美了济南是个“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教师指导:对比手法的作用(出示课件18)【答题技巧】对比手法的作用:突出被表现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

36、主题更突出,思想感情更深刻。【答题格式】将与对比,突出了,更好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人物形象/文章的主题。(二)学习第2、3段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第2、3段,想一想:1.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的?(出示课件19)语句呈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学生1:过渡句。学生2:转入到写冬天的山景。2.结合课文,说说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出示课件20)语句呈现: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学生: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特征。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的?(出示课件21)教师:我们学习一下,这是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师生讨论。)预设:(三)学习

37、第4段教师提示:同学们,看看我展示的两幅图片,这是薄雪覆盖下的山。(出示课件22)1.朗读课文第4段,说说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山景的。(出示课件23)学生1: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学生2:按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出示课件24)妙在雪光、雪色语句呈现: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预设: 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的美丽风姿。语句呈现: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出示课件25)学生: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语句呈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

38、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出示课件26)学生: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出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雪光之妙。妙在雪态 语句呈现: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出示课件27)预设: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语句呈现: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出示课件28)学生:此句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3.济南的雪一点儿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同学们归纳第4段的写景特色。(出示课件29)学生1: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

39、、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学生2:写山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部分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还有雪的情韵。教师指导:景物描写顺序及作用(出示课件30)【答题技巧】景物描写一般以空间顺序(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等)为主,采用“移步换景”法,有时也会采用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等),回答此类题时应通读全段,寻找有关空间、时间等的词语,从而判断写作顺序。【答题思路】文章是按照的空间(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清晰地描写了景物的特征。(四)学习第5段1.这一段怎样写城外远山的?(出示课件31)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本段,如何讨论

40、,再回答问题。语句呈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学生: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一句中的“卧”换成“躺”好不好?为什么?(出示课件33)预设:不好。因为“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又传神地写

41、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姿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躺”则表现不出这种情态。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美,也欣赏老舍笔下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6、7段。 2.领略作者写济南的水及其写作艺术。【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雪后山景的美。济南的水又有何特点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出示课件34)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自由朗读第6段,说说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35、36)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本

42、段文字,思考讨论后回答。学生1:绿水温暖多情,富于生机。学生2: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清、亮清澈透明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语句呈现1:(出示课件37)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预设: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水的温暖多情,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语句呈现2:(出示课件38)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预设:用“蓝水晶”比喻蓝汪汪、清亮亮的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晴朗

43、。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出示课件39)(师生讨论,学生抢答。)学生1:这是济南代表性的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学生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也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城中也是“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学生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处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2.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出示课件40、41)(师生讨论,学生抢答。)学生1:不可以。学生2:“济南的冬天”以 “冬天”为中心词,读者见此马上会生出对冬天的感受: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凌,无一不透出一股

44、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冬天的济南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学生3:“济南的冬天”中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雪后山景;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写,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3.本文的写景

45、抒情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42)(师生讨论,学生抢答。)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预设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预设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预设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

46、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4.前一课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说说本文在写法上与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出示课件43)(师生讨论。)预设:春与济南的冬天在写景上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情上都是景与情紧密结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教师指导:如何写好写景散文(出示课件44)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四、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45)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指正。预设: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