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3443941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0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

2、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

3、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4、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B“厉王使玉人相之”和“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含义不同。C“封君太众”和“今之众人”(师说)中的“众”的含义不同。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5、,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

6、选练之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五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

7、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迷;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

8、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

9、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

10、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9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谁,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

1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通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

13、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

14、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至死亡”与“虽有槁暴”(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

15、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得以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14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

16、哲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17、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韩非子难一)【注释】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甽:田边水沟。河滨:相传舜在此捕鱼。坻,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长:年长者。苦窳,粗劣而不坚固。藉,履行,操作

18、。中程:符合法令规定。1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词语是()A且夫B是故C虽然D然则16对第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年?17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18本文第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

19、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0、。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

21、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改动)【注】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B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C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D曰/信名/信事/信义

22、/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等作品。C“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处指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钱币都称作“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21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

23、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曾子守信杀猪,通过身教来影响妻儿,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蒙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22把文中画横线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24、絖,则所用之异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材料二: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

25、以后也。”(韩非子)【注释】逮:及,到;追上。上:同“尚”,还。23材料一中,“远”解释为:_;材料二中,赵襄主三易马而三后的原因是_。24你认为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内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

26、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佧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玫亭,一朝而拔之。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娃,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所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这所以毁死

27、者岁十余人。予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罚严而必必:坚决B比降北之罪北:北方C被濡衣而走火者被:能“披”,穿着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弊:旧的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赏厚而信某所,而母立于兹B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故乡人号之“驼”C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得双石于潭上D以人之善战射也但以

28、刘日薄西山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B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C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D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28下列对文中相差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dn),古代计量单位,1石

29、约等于1担(即1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B菽(sh),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五谷:通常指稷、粟、米、秫、菽。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操作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即“五服”。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西。“为之式”意为“凭轼向它(蛙)致敬”。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

30、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B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中靶子就胜诉,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连破旧的裤子也不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事例形成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例如用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而亡等事例来论证。3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31文言文阅读第一段、第

31、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

32、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

33、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34、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B“再”指第二次,“再三”就是两三次,在此指好几次。C“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

35、来的“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这是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文中指后者。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都称作“金”,战国时期“金”指的是青铜。3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

36、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

37、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

38、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

39、官。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3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0、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B“再”指第二次,“再三”就是两三次,在此指好几次。C“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的“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这是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文中指后者。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都称作“金”,战国时期“金”指的是青铜。38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

41、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

42、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

43、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节选自韩非子和氏)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土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B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C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

44、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D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王,是帝王谥号。谥号一般分为恶谥、平谥、美谥,恶谥如纣王、厉王,平谥如哀帝、少帝,美谥如穆公、高宗。B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辅佐楚悼王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与孙武并称“孙吴”。C爵禄,爵位和俸禄。爵位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等;俸禄是朝廷给官吏的报酬。D什伍,古代军队或民户编制。军队编制中以

45、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民户编制中以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当做石头,把贞士当作骗子。B吴起眼光独到,治国有术。他认为大臣权势太重,分封贵族太多,会造成楚国贫弱,主张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C商君变法有功,结局悲惨。他的策略得到秦孝公采纳,秦国得以富强,但是孝公仅仅在位八年就死去,他也惨遭车裂。D本文善于说理,深人浅出。先从和氏献玉的故事引人,再列举吴起、商鞅的事例,说明君王信任对法术之士的重要性。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2)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非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