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以与妻书为样本,了解书信体文章“不事营构、自由抒写”的结构特征与选材特征。2.将作品置入特定的时代大潮之中,感知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3.以“夫妻深情”与“家国使命”为并行的两条线索,拉动全文内容的梳理与理解。4.以“书”为抓手,整合谏逐客书与妻书相关信息,了解不同类型的书信体文章的写作技法。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课时学习任务课时学习任务1、以“夫妻深情”与“家国使命”为线索,梳理并理解课文内容。2、以与妻书为样本,探究书信体文章“不事营构、自由抒写”的结构特征与选材特征。走进文本,完成任务一活动 1:联想比较,正常状态下即将离开人世的人留下遗书,通常可能写
2、哪些内容?与妻书与之相比,存在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一般的遗书,侧重于安排各种身后事,也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各种情感,这两点在与妻书中也都有体现。与妻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呈现夫妻深情和革命大义间的矛盾,将小我的夫妻之情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强化越是深爱妻子便越是应该献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牺牲精神。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矛盾以及面对矛盾而做出的选择,使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溶交融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活动 2:筛选信息,提炼与妻书表达夫妻情感的手法。1、作者表达的衷情是什么?2、作者如何围绕主线“吾衷”表达了对妻子的拳
3、拳深情的?结合文本分析。3、作者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要求:先在课文中圈画相关句段,再归纳分析按主线“吾衷”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第25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第6、7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第四部分(第8段):理解“吾衷”作者表达的衷情是什么?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2、作者如何围绕主线“吾衷”表达了对妻子的拳拳深情的?结合文本分析。第一部分提出“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
4、因和心情。第二部分从感情、理义、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便吾勇于就死也。”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清静过日而已”。感情说得真切,理义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第三部分加深信情和涑人说理,这是对第二部分的
5、补充和加深。加深言情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深入说理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这样就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3、作者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值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在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如第一、五段。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在事,如第三段和第四段前
6、半部分。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感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借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才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段和笔四段后半部分。活动 3:筛选信息,品读与妻书中的家国使命,探究“家国使命”与“夫妻深情”间的逻辑关系。第 2、5 两段集中展现了冷酷无情的黑暗现实,国之不存,何以为家。作者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理想,具有舍己为人、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和为革命捐躯、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而勇于就义。活动 4:合作探究,与妻书以大半篇幅写夫妻情感,是否
7、削弱了林觉民的英雄形象?为什么其他的绝笔书信都不采用此种写法。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女之情几乎从未进入承载家国大业的文章之中,只能流行于民间文学。只有到了林觉民所生活的时代,现代民主意识开始觉醒,爱的呼唤与表达成为一种人性的正常体现,人们才开始用文章表达男女之爱。正是这种对妻子笃深的感情,才衬托出他的高尚情操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二活动 5:以与妻书为样本,探究家信写作“不事营构、自由抒写”的结构特征与选材特征。1、家信要不要一种写作套路?2、写家信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3、家信写作应该主要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情统辖,情之所至,笔便相随;不事营构、自由抒写细节品鉴,研读重点词句活动 6:赏读文中
8、的重点句,解析其含意。1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2 2、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3 3、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不顾汝也。4 4、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
9、之中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卒不忍独善其身。1、腥云,比喻充满血腥的黑暗现实;狼犬,比喻社 会上的各种邪恶力量。两个短句既构成互文,又存 在因果关联。之所以“遍地腥云”,正因为“满地狼 犬”。反过来看,“遍地腥云”又进一步滋生更多的“狼 犬”。“称心”句采用倒装结构,将作为宾语的“称心 快意”前置,和“遍地腥云,满地狼犬”的现实图景形 成鲜明对照。以反问的方式呈现该句内容,则又尽 显对现实的绝望之情。也正因为现实如此黑暗,作 者才会在面对无尽的苦难时洒下热泪,才“不能学 太上之忘情”,甘愿为
10、了让所爱之人拥有一个美好 的生存环境而“勇于就义”,才会念念不忘用自己和 战友们的奋斗与牺牲去改变这个吃人的世界。这两句话,前一句描绘现实的悲惨,后一句抒 发内心的感愤,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位胸怀天下苍 生、为民生疾苦而悲伤不已的侠义形象。2、吾此心,指上文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 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作者将对 妻子的爱拓展至对所有人的爱,为了让天下人能够 爱其所爱,“称心快意”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遍地腥 云,满街狼犬”的世界,甘愿选择牺牲生命。只是,这 样的牺牲于己虽是死得其所,于他人却可能被误解 为莽撞幼稚,不珍惜生命,不珍爱家人,不顾念亲情 爱情,所以作者特别强调牺牲的
11、价值,希望得到妻 子的理解。随后的两个“亦”字,引出两种假设、两种希望、两种心声,既是坦陈心迹,申诉心中的理想追求,也 是对妻子的期望与宽慰,希望妻子能因为“为天下 人谋永福”的崇高精神而消解心中的丧夫之痛,用 自豪、骄傲甚至快乐表达出对作者之牺牲的理解、认同与接受。句中的“福利”与“永福”则在意义上形 成对比。“福利”指夫妻间的长相厮守,享受小家庭的天伦之乐;“永福”指天下人的幸福安宁。在健康的 社会中,“小我”的“福利”必然包含在天下人的“永 福”之中,但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代,二者永 远不可兼而得之,便只能舍生取义,舍小我之“福 利”,求天下人之“永福”3、“不当死而死”,指向前
12、文的“天灾可以死,盗贼 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四种“可以死”中的后三种虽均为“人祸”,主体却各 不相同。“盗贼”指向民间不法之徒,“瓜分”指向外 敌的入侵,“奸官污吏”指向腐败政权。正是此种立 体化的“吃人”社会结构,构成了二十世纪初叶的中 国“无时无地不可以死”的惨淡现实。“不愿离而离”,指向上文的“即可不死,而离散 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 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覆巢之 下,焉有完卵,“死别”即使可免,“生离”亦难逃脱。“将之奈何”的反问,构成“生离”与“死别”的对比,突 出“生离”的更难忍受。“不可数计”极言生离死别的 普遍性
13、,也为上文的“今日吾与汝幸双健”预设了一 个可悲的未来。正是基于此种现实的惨淡和未来的 可预见的悲伤,“钟情如我辈者”才不能忍受、不忍 忍受,才宁愿“率性就死”亦死而无憾。4、句中的两个“幸”字,均以作者视角言事,词义上存在较大差别。“汝幸而偶我”,不是说“你有幸嫁给我”,而是“我很幸运,你嫁给了我”。“吾幸而得汝”,则是“我有幸娶到了你”。两个“不幸”则意义相同,在反复中强化现实的黑暗。“不幸”前的修饰语“何”,将生在今日之中国的“不幸”渲染至极致。正因为生之“不幸”远远超过了小夫妻间的恩爱之“幸”,所以作者“卒不忍独善其身”,绝不苟活。第二课时1.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林觉民在给妻子写绝笔信的
14、那夜,也给父亲写了一封绝笔信。广州起义失败后,有人在夜间偷偷将这两封信从林家门缝中塞入,两封信才得以保存并传承。林觉民在给父亲的信中会谈些什么样的内容?请借鉴与妻书的内容和言说方式,为林觉民代笔“复制”这封绝笔信活动 1:再读与妻书,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可以写进给父亲的绝笔信的词句活动 2:对与妻书中表达夫妻情的内容进行替换,揣摩人物在特定写作背景下的特定心境,进行仿写活动 3:成果交流。2.走进文化,激活思考活动 4:展示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绝笔信,合作探究其中的隐语意义。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1、内容如此简短,有哪几种可能?2
15、、中华文化一直倡导忠孝仁义,铁血男儿也往往在忠孝两难中彰显其血性与担当。林觉民为什么不在“忠孝”冲突上做文章,反而浓墨重彩地抒写儿女情长?提示:第1问用以激活思维,无法固定答案;第2问有难度,更有深度,必须在晚清时期革命党人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和对民主自由生活的追求这一文化背景展开探究。3.走进作者,丰富认知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幼年被过继给叔父。少时厌恶科举,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 侯”,第一个交卷了事。1907 年留学日本,进庆应大 学文科攻读哲学,并学英文、德语,撰写驳康有为 物质救国论及翻译六国宪法论、英国小说莫那 国犯人。不
16、久参加同盟会。1911 年初得黄兴、赵声 自香港来信,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响应孙中山、黄兴 组织的广州起义。4 月 27 日,随敢死队领先袭击两 广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后从容就义,年仅二十四 岁。据说,两广总督张鸣岐曾这样评价他:“惜哉,林 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 奇男子。”其妻陈芳佩,字意映,出自书香门第,能诗善文,贤惠聪颖。两人 1905 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 婚,虽是典型的旧式婚姻,却也琴瑟和谐,恩爱有 加。1906 年便得一子伯新。在林觉民的影响下,陈芳 佩松开小脚,投考福建女子师范学堂,成为该校第 一届毕业生。由于夫妻感情甚浓,林觉民曾有感而 发,写下一篇名为
17、原爱的文章,专论男女爱情的 道理,字句发出肺腑,甚为感人。4.走进心灵,感悟崇高活动 5:在辛亥革命 110 周年暨林觉民烈士牺牲110 周年之际,以当代高中生的身份,给林觉民写一封信,谈一谈你阅读与妻书的思考与感悟注意书信体,紧扣情感主线前提下的“不事营构、自由抒写”的结构特征第三课时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同样是“书”,与妻书以情统辖、不事营构、自由抒写,谏逐客书缘事析理、环环相扣、字斟句酌。此“书”与彼“书”,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差异?这节课我们就整合前面的学习内容,重点探究这一问题(2)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提炼信息,填写图表,辨析不同类型书信体文章的写作要求。从写作目的、言说方式和
18、效能分析三个角度,探究书信体写作中的叙事、抒情、说理技巧2.整合提炼,完成任务一内容内容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与妻书与妻书人物关系客卿与君主;被驱逐者与下令驱逐者;现实 利益被损害者与长久利益被损害者夫与妻;相互挚爱者;将逝者与苟活者写作目的1.劝谏秦王收回逐客令;2.为自身争取达成 理想的平台;3.为秦国的强大指明方向。1.表达对妻子的深切之爱;2.解释慷慨赴 死的原因;3.交代相关后事。核心观点“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 大之名”,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为天下人谋永福”。主要情感忠诚,恳切;为对方利益着想深挚的夫妻之情,必须赴死的慷慨
19、之情,深切的担忧之情,对未来的憧憬之情。言说方式晓之以理,喻之以事;抓住对方最感兴趣的 内容铺陈阐释以情统辖,情之所至,笔便相随;不事营 构、自由抒写语言运用整散结合,铺陈排比,注意营造言说的气势,用文字感染秦王口语化表达,情真意切,不事藻饰。活动 2:依托上表内容,结合“学习提示”,归纳两类书信体写作的特征。写作实用类的书信,首先需正确界定读信人的身份,依据其身份设定想要达成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形成核心观点,传递符合读信人认知需要的情感与思想。完成此种宏观构思之后,才需要推敲采用何种言说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语体精准表达。3.拓展迁移,完成任务二活动 3:从写作目的、言说方式和效能分析三个角度,结合以往所学的相关文章,探究书信体写作中的叙事、抒情、说理技巧。不同的写作目的,需要不同的言说方式。寻常家信或朋友间的书信多为了传递情感、汇报工作或学习状况,故多叙事,少作抒情和说理;给师长们写信多为了感谢培育提携之恩,需在叙事时强化其影响力,借事抒情;给意见不和者写信,多为了化解矛盾,申述主张,需以分析阐释为主,辅之以适度的叙事,如答司马谏议书;给权力机构或报社写信,为了反映问题,或者申诉立场,前者以叙事说明为主,后者以议论分析为主4.学以致用,强化技能活动 5:校园生活无限丰富,有乐音也有噪音。请针对你在学校生活中发现的某一问题,给校长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考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