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中华文明之光 单元导读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活动一:一个个人,一本本书活动探究:知人论世 学生根据课本注释,结合教材配套资料和老师提供的阅读
2、资料,从论语与孔子、孟子与孟子、庄子与庄子、左传与左丘明、史记与司马迁五组内容中选择一组进行详细了解和探讨,形成文段,在课堂进行交流与分享。探究说明:1、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利用所有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形成共识,做好笔记,整理成文段。2、确定小组发言人,做好课堂交流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3、师生共同探讨,形成定稿,用于班级学生积累。示例:论语查找内容包括:1、内容概要 2、成书过程3、思想内容 4、艺术特色5、后世影响 6、作品评价7、历代研究 8、作者简介 示例:孔子了解内容包括:1、人物生平2、主要思想3、言论著作4、后世影响5、人物评价6、轶事典故 课堂交流与分享 学习活动二:
3、一个个字,一段段意 梳理文章大意,掌握基础知识,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翻译,先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读懂文章大意,才能进一步分析与鉴赏。学生先通读一遍本单元的选文,然后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单元选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同时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2)按照课文顺序集中提问:齐桓晋文之事与鸿门宴较长,学生问题应该较多,应在课堂上由学生集中提问,其他同学或老师相互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
4、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2、因为多篇文章连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同步解析与测评总结几篇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和虚词“之”“为”“其”“且”。1)一词多义:某个小组专门负责总结;2)文言特殊句式:分组分类总结(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3)四个虚词分别总结其用法和意义(“之”“为”“其”“且”)示例:虚词“之”1、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这个”“这种”等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他们”等 例:吾从而师之 2、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的”例:古之圣人 2
5、)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独,不翻译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之后,补足音节,不翻译 例:顷之,烟淡天张(赤壁之战)示例:虚词“为”1、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表动作行为的朝向:向、对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5)表被动,翻译为“被”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2、连词表假设关
6、系:如果、假如例:秦为之来,必不救矣3、助词用在句中,表提前宾语的作用;用在句末,表感叹或疑惑语气例:何以汝为见(苏武传)虚词“焉”1、代词 1)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哪里,怎么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 2、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朝济而夕设版焉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例:且焉置土石?3、助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例:子亦有不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例: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示例:虚词“且”1、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 例:不义而
7、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表并列关系,又又,一边一边 例: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老学庵笔记)(4)表示转折关系 例: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5)表示假设关系,若、如果 例: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6)表示选择关系,抑或、或者 例: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2、副词(1)姑且、暂且 例:且以喜乐,且以永日(2)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学习活动三:一篇篇文章,一种种思想 本单元选取了儒家、道家的经典篇目侍坐齐桓庖丁解牛。儒道文化是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并且继续影响着当代社
8、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理念。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其实常常触到它们的精神观念,但对此并没有形成理性的认知。因此,本学习活动从“儒、道价值追求”入手,试图从 一个较小的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结合当下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与表达。1、梳理课文重点观点,深刻理解先秦经典的思想内涵。1)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重要观点,填写下表中的空缺内容,深刻理解其各自治国理念的侧重点。人物经典言论治国理念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强国(强兵)冉有公西华曾皙孔子吾与点也 2)研读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填充下表中的空白内容,深刻领会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涵。人物经典言论“王道”思
9、想内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研读庖丁解牛一文,根据下表中的提示文字,简要概述道家循乎天性、养生全身的观点带给你的思想启示。人物经典言论思想启示臣之所好者道也未尝见全牛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课堂探究与分享 学生分组探究三个小题,然后再课堂进行交流与分享,形成最终答案 示例:侍坐篇人物经典言论治国理念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强国(强兵)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民足富民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知礼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礼治孔子吾与点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10、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些追求的意义,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同学之间展开交流。3、阅读庄子养生主,理解庄子“养生”的内涵。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请结合当时的现实说说你的理解。这种人生哲学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谈谈你的观点。课堂探究与分享 学生自主探究这两题,然后再课堂进行交流与分享,能自圆其说即可。学习活动四:一则则故事,一个个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虽然短小,鸿门宴虽然是节选,但是两篇都情节完整;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照应,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们密切依照事情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筛选,并进
11、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情节一波推动一波。在精彩的故事情节背后,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站立起来了。阅读这两篇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两篇文章的情节都具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烛之武退秦师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却一波三折,结构严密,矛盾展示充分,请具体分析。2)鸿门宴虽为节选,但是情节完整,大起大落,波澜起伏,读起来扣人心弦,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烛之武退秦师情节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郑伯看到一线希望,出现转机)烛之武因长期不得重用发牢骚而“辞曰”(波澜起)郑伯自责,平息烛之
12、武的怨气(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次出现转机)烛之武劝秦,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波澜再起)晋文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危机结束)。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鸿门宴情节无伤告密(挑起事端)范增进言(火上浇油)项伯夜访(出现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说情(局势缓和)刘邦谢罪项王留饮(波澜再起)范增举玦(局势紧张)项庄舞剑(剑拔弩张)樊哙闯营(气氛极为紧张)义责项羽沛公间走(转机)张良留谢亚父破璧诛杀无伤(落幕)2、两篇文章在精彩的故事场面中,生动刻画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阅读课文,加以分析。1)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根据课文说说你读出的烛之武的形象。2)
13、鸿门宴中有两位主帅项羽和刘邦,如果你是一个士人,你更愿意投效其中的哪一位?请结合课文说明理由。3)佚之狐、张良、范增均为谋臣,选择其中一人谈谈你对他的认识。课堂探究与分享 学生分组对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示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的形象可以用“三士”来概括:辩士、勇士、志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人,说服了秦君,是一个能说会道、巧言善辩的辩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缝而出”,勇入秦营,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
14、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学习活动五:一层层说理,一步步退兵 说话是一种艺术,一个优秀的谈话者,往往具有高超的说话技巧,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孟子、烛之武都是聊天高手,把说话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正所谓“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阅读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重温孟子的说话艺术,结合文本谈谈作为聊天高手的孟子是如何一步步劝说齐宣王实行“王道”的。2、烛之武仅用了短短百余字就劝退了秦军,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军的。烛之武劝退秦军,其言辞体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游说艺术。请你走进
15、烛之武,透过他的语言表述探究其中运含的说话技巧。课堂探究与分享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小组探究(需保证每道题至少有两个小组选择),然后在班级交流分享,选择同一题的小组可以相互提问、补充、点评。提示1:孟子说话艺术 1)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层层深入。第一步,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之事,说明他有称霸诸侯的野心。孟子一贯反对诸侯之间的武力征伐,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故以“无道”“无传”转移话题,转而讨论王道,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并肯定齐宜王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即仁心。孟子深人探究齐宣王“以羊易牛”的行为动机,从中发掘出不忍之心来,指出这是“保民而王”的思想
16、基础。第三步,宕开一笔,从齐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及百姓中,得出齐宣王在实行王道、保民而王上属于“能为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这一步本应承第二步内容并回答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疑问,阐述不忍之心与实行王道的关系;但孟子恐齐宣王了解其内涵后以难以实行搪塞,故先行论其“能”而批评其“不为”,断其退路,这体现了孟子迂回曲折、引人入彀的论辩技巧。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实行王道、统一天下的途径最后,剖析齐宣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用心是实行霸道,证明实行霸道的灾难性后果,同时描述了发政施仁的另一番景象。一正一反,终于说服了齐宣王。于是,他向孟子请教实
17、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孟子这才不失时机地出,“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2)善用譬喻,以事喻理。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齐国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的想法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有千钩之力,妙趣横生。用“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行王道后王
18、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提示2:烛之武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相关语句劝说角度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利晋,与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有利,存郑利秦表格续相关语句劝说角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看历史,晋国言而无信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望未来,晋将阙秦提示2:体现的说话技巧 1、示弱:主动示弱,以退为进,既承认自己面临的不利局面,衬
19、托对方的强大,满足对方心理预期,同时降低对方戒心。2、利诱:处处为对方着想。向秦伯分析了亡郑的害处、舍郑的好处,一利一弊,利弊对比,秦伯不会不动心。3、离间:充分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引史为例,指出晋言而无信;推测未来,晋将阙秦。促使秦伯下定决心退兵助郑。3、秦与郑国结盟后,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个秦国大夫帮着戍守郑国。三年后,杞子派人密报秦君,计划里应外合偷袭郑国。郑国国君得知消息后,派皇武子去客馆和三位大夫辞行,三位大夫听到辞行的一番话后,纷纷逃亡。请分析下面皇武子的外交辞令有何深意。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饯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麇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单元写作: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1、回顾课文,看看文中人物是如何阐释自己的观点的,归纳出方法。2、阅读教材P19-20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取出要点。3、总结出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与技巧。4、作文,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写作任务。5、作文分享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