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19桂林,810,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 管的。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 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 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
2、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该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 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A组 2019年广西中考题组,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 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 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 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
3、化科学 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 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 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 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经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 表达,如果不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 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 以千里。语文
4、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 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够,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 大的影响! 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 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 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该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 理。由于志趣不同,
5、在某一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下功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 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 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 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 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一样。 (作者:张志公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 ) A.只有“文理并重”,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6、才能得到发展。 B.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C.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 D.“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 2.第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第段从各行的“家”谈起,引出“基础的重要”这一论题。 C.第段加点词“一般”不能删掉,因为不排除特殊情况,如下文提到的地理课。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 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D.第段针对“重理轻文”的风气,作者提醒青少年要打好基础,不能“重”一样
7、,“轻”一样。,一、 1.答案 A 从第段最后一句可知中心论点是“只有文理并重,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 展”。故选A。 2.答案 D 把“重理轻文”比作“偏食”,运用了比喻论证。故选D。 3.答案 A 第段提出:不管文科理科都是基础学科。第段特别强调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更应 该加以重视。所以段不是并列关系。故选A。,二、(2019百色,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黄集伟 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 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
8、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 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 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 代。 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按照 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
9、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 中性词。 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如 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 道理。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 胀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 的常用符号。 牛津词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
10、年全球使 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语言的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 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 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 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2分) ( ) A.段子化 B.高大上 C.中性词 D.表情包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第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
11、络语言做了笔记”。 B.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 化”。 C.第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分()总(),3.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B.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C.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D.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二、 1.答案 C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中列举的网络词有:“
12、段子化”“高大上”“表情包”等;“中性词”是 针对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言的。故选C。 2.答案 D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分,“总分总”分析不正确。故选D。 3.答案 A 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过多地应用在作文、书面交流中。“在作文、 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分析不正确。故A项表述不恰当。,三、(2019贵港,58,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 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折 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
13、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当回避不 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 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之 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们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 灼、失望、迷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比起这些选择,唯有选择 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 生命因磨
14、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 也别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不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 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 必须跟随,跟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 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
15、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 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然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 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特质。不是说“猪圈难养千 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是此,生活中的其他 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有计划地出的考 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 的意味就足得很。
16、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能走向哪里,呢? 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历练之后,非但没有使其成熟 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彷徨,甚至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 是不是有点丑陋呢? 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 灾难临身。什么坐卧不安呀、魂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这些消耗情绪的东西就都来了。如此人生,让 人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如何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 背后的美丽?所
17、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绪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 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注定了呢? 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有。 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在美丽与灾难 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不消 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视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 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
18、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 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 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逸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作为被动的承受 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虽然此举属于被迫的 性质,也比无所作为要好。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文摘) 1.下列词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A.卧薪尝胆 披荆斩棘 B.化茧成蝶 百炼成钢 C.十载寒窗 磨杵成针 D.破釜沉舟 脱胎换骨,2.下列对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
19、例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磨炼是指折磨式的历练,避开磨炼和选择磨炼都是最佳的选择。 B.只要对磨炼认识的角度正确、深度足够,生命就会因磨炼而美丽。 C.磨炼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经受得起考验的人生才能美丽和完整。 D.人生美丽与否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经受磨炼是获取精神财富的方法之一。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指出折磨是客观存在的,引出“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观点。 B.文章段为并列关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C
20、.第段引用谚语论证了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D.第 段论证了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意义。,三、 1.答案 B 本文的主旨是“生命因磨炼而美丽”,故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要体现两个方面:“磨炼”和 “美丽”。A.两个词语含“磨炼”之意,无“美丽”之意。C.两个词语强调长期坚持。D.两个词语分别意 为下定决心和彻底改变。 2.答案 D 第段中,作者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观点,故是道理论证。同时,也通过因磨炼而美丽和因 磨炼而丑陋的对比来深化主题,所以也运用了对比论证。故选D。 3.答案 C A.有误,文中没有“选择磨炼”。B.有误,说法过于绝对,与作者观点不符。D.有误,结合“而人
21、 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可知,精神财富 的多寡是决定人生美丽的首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故选C。 4.答案 B 文章段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四、(2019梧州,810,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辉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 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 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
22、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 因。书同文,语同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 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层出不穷 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 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
23、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 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 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了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 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 子已经很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
24、有什么了不得,我 看你真虚伪,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 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一层楼? 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 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 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匠心不改。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 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7月下),1.下列对文章中心
25、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延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网络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体、自媒体对语言文字纯粹性的破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空间,让个性化表达得到满足。 C.媒体的公共属性要求它的从业者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上要有责任感。 D.当下新媒体、自媒体风行,但是不少“小编”的语言文字素养严重缺失。,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论证分
26、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按照“捍卫汉语汉字纯粹性的必要性网络个性表达与媒体传播的区别对一些错误认识的 驳斥对传统媒体的期望”的思路展开论述。 B.第段指出网络技术促进了语言文字的个性表达,以此引出下文,去着重论述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媒体 还必须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C.第段运用例证法,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为例去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的严 格要求,才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现实,不仅指出新媒体、自媒体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临转型考验的传统媒体要 匠心不改,肩负起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使命。,四、 1.答案 B
27、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 题、开头、结尾。结合题目“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及全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媒体要对汉语言 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故选B。 2.答案 A A.有误,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不仅 仅是汉语汉字。故选A。 3.答案 C 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思路的分析。C.有误,第段运用的应是比喻论证,把业界对语言文字的 细致关注比作啄木鸟给大树治病。故选C。,一、(2018柳州,79,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
28、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 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 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 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 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 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 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
29、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 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 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B组 20152018年广西中考题组,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 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 月。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 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
30、打击你,既甜蜜又酣 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 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 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 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 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
31、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 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段的“疾风暴雨之
32、势”“细嚼慢咽 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2分) (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 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 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是,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 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
33、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实 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一、 1.答案 D 阅读全文可知,“有重量的阅读”并不等于“快餐式阅读”。 2.答案 C “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是比喻修辞,不是比喻论证。 3.答案 A A项强调反复、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与本文观点一致。,二、(2017贺州,79,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池 莉 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许多人有钱了就去买奢侈品,拼命往自己身上堆积昂贵的东西。那么,高贵与优 雅到底是什么? 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勇气是在压力下仍然能 够表现
34、出优雅。”因此,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 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 方式。 阅读的目的不是别的,其实就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享受生命。 我以为,阅读是越早越好。我很可能3岁就可以阅读了,因为我对方块字特别敏感。人们一定要让自己的 子女弟妹尽早开始阅读,活在当代社会,不学会阅读,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人也是没有光彩的。 阅读要主动积极,我们的注意力一定不要被俗世俗务,不要被手机、电脑以及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信息,所剥夺。如果你能够坚持阅读,并养成习惯,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护身
35、符。当你非常苦恼、非常沮丧的 时候,请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这比任何东西都能让你安静平和。 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生活的终极目的就是生命本身。”我是读了他的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许多错 误。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想成名成家,没日没夜地写,永远都不休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然,人年轻有身体 本钱的时候是可以去拼搏的,但是不能以名利为终极目的,一定要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转换,有思想的进步, 有对生命更清晰与客观的理解,要有由浅入深的人生转换。 我建议到一定时候,要读一点哲学。很多人以为哲学很深奥、很艰涩,其实不然,哲学也有好读的。“哲 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自我理解”,这是英国当代哲学家以赛亚柏林说的。他的哲学
36、书就非常引人入胜, 读了之后无不受鼓舞。当下,现实,每日每时,都是生活的要义。一个人要学会过好每一刻,是柏林的哲学思 想之一。 读书就是要懂得享受这美好一刻,而不是指望另外一天、另外一个时刻。我们很多人不顾现实,沉于遥 远的梦想,这是一种很致命的幻觉。还有许多现实中的是非判断,比如伤害他人是绝对的罪过,这个问题也 并不是人人都懂。,因此,需要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活个明白。 我们不需要记得太多,记住这一句话就很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02期)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 ) A.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 B.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C.坚持
37、阅读就是获得精神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D.需要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活个明白。 2.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第段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B.第段画线句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C.第段至少采用了两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D.第段都以事实论据为主,第段举了英国当代哲学家以赛亚柏林的例子,第段举了“伤害他人是绝对的罪过”的例子。,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作者以自己3岁就可以阅读为例,来论证阅读越早越好。 B.高贵与优雅就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 C.文章
38、从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和享受生命四个方面来证明论点。 D.文章第段总结全文,再次明确阅读的目的。,二、 1.答案 B 中心论点一般可以从标题或开头、结尾找到,纵观全文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生命 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故选B。 2.答案 C A.第段中没有具体的事例或数据,没有运用事实论据。B.画线句中“护身符”是运用了比 喻,“如果那么”是假设,没有运用举例论证。C.第段引用赫尔岑的话论证生命的终极目的,属 于道理论证;作者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否定了以名利为终极目的的生命形式,属于举例论证。D.第段 以讲道理为主,引用以赛亚柏林的话是道理论证。故选C。 3.答案 A 原文是“我很
39、可能3岁就可以阅读了,因为我对方块字特别敏感”,由“很可能”可知,3岁就可 以阅读是作者自己的猜测。,三、(2016百色,79,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低调显境界 向贤彪 何谓低调,我理解就是走了大运、干了大事,或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忘乎所以、盛气凌人, 不卖弄显摆、大肆张扬,而是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 低调的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他们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 否认它的深邃;低调的人,是生活的强者,他们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所以他们蓄势待发,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 又把目光投向下一个,总是能比别人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许多
40、知名人士表现出低调做人的品格。三国时诸葛亮对蜀国居功至伟,刘备本想以皇位相 让,但诸葛亮谨守属臣本分,低调做人,而正是他的功成不居,让后人敬佩不已。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 基人,是家喻户晓的科技大家。然而,他低调做人,当中央领导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 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却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钱老居功不自傲的品格,让我们读懂 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人生观的诠释。,先哲们用隽永的语言来颂扬低调的品格。如“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温温恭人,维德之基”。低调 谦恭,是人成长的“加速器”“若升高必自下,若除趣必自迩”;是人不断前进的“稳定阀”“人 能虚己以游世,
41、其谁能害之”;是获得知识、赢得信任的“指示灯”“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是 “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必由之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外国一位哲人 也曾说:“当我们事事如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气凌人。因为成功时趾高气扬与遭厄运时悲观丧气,都 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表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恒定的态度。” 看来,古今中外都崇尚低调做人、谦虚处世。这样,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以使自己减少偏差, 克服自满,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赢得未来。 低调,不是压抑自身的欲望,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一种对社会、对别人的尊重。懂得 低调的人,才会“胜不骄,
42、败不馁”;懂得收敛的人,也将赢得社会和别人的尊重。 (摘自读者文摘2016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观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低调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B.做低调的人,一定可以成为生活的智者和生活的强者。 C.低调做人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使自己不断进取,赢得未来。 D.低调是一种境界,一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一种对社会、对别人的尊重。 2.下列句子不能当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 ) A.“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B.“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
43、兢焉。” C.“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自己主宰自己。” D.“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立论。 B.第段中加点的词“不是而是是也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C.选文首先解释什么叫“低调”,然后以古今中外人士的言行为论据,论证“低调做人、谦虚处世”的观 点,最后进一步理解“低调”的含义。 D.第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 持低调的
44、为人处世态度。,三、 1.答案 B 原文第段说“低调的人,是生活的智者”“是生活的强者”,选项中“一定可以成为”无中 生有,与原文表述不符。 思路分析 首先,分析选项的信息,找到其在原文中的位置;其次,对比选项和原文的表述,辨析意思是否一 致;最后,判断正误。 2.答案 C 本文的标题揭示了中心论点:低调显境界。A.“人不畏其低”意思是人要甘于低调。B.“君 子尤兢兢焉”讲述的是一种谨慎、低调的处事态度。C.告诫人们应心胸旷达。D.选项认为要“聪明不露, 才华不逞”,这样才能得到“肩鸿任钜”的力量。比较四个选项,只有C项不能论证中心论点。 解题关键 读懂选项内容,根据备选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判
45、断答案。 3.答案 D 第段并未运用对比论证,并且第段论述的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低调的为人处世 态度。,四、(2016桂林,79,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能没有家 梁 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 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 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 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
46、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大人是以牺牲 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焐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 护到它独立。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 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 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 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A)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
47、的缺点了。因身份不便,顾虑太 多。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 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 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 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 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 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
48、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B)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 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 所办不到的。(C)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 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育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虽然,曾有志士仁人说过“匈奴未灭,何
49、以家为”的壮 语,但那是特殊情况,甘愿牺牲小家为了天下人都能有一个安定的家。(D)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牺牲前在其 著名的与妻书中说:“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赵一曼烈士对儿子说: “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祖国而牺牲的。”乱世舍小家是为救国家,盛世则要思和小 家而固大家。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当年林则徐说,烟若不禁,政府将无可 充之银,无可征之丁。现在如果都由这样的家庭组成社会,国家将无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会要增加多 少本该可以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 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 ) A.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