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46066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PPT 页数:578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8页
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8页
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8页
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8页
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一、会计的涵义一、会计的涵义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职能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事后核算,事中和事前核算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事后核算,这是会计的基本工作。事中核算主要是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对经济活动

2、进行干预和控制,使经济活动过程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事前核算主要是根据核算资料进行预测,参与计划和决策,使经济活动能按预期进行。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标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的规定,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分析和检查,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深化和发展,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严格的监督,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在经济管

3、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标三、会计目标三、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一、会计对象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会计对象可分为两类:企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在工业企业生产

4、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业务。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大体可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工业企业资金依次通过供、产、销三个过程,从货币资金开始,转为生产储备资金,又转为生产资金,再转为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完成了资金的一次周转。资金周而复始的周转称为资金循环。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是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生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业务。主要表现为把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发生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业务。

5、主要表现:一方面是通过预算内(外)收入取得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要发生预算内(外)支出,以货币资金支付各种行政费用和业务费用。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二、会计要素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我国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划分为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静态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动态要素。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1、资产 资产资产是

6、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的特征 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资产的分类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2、负

7、债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特征 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负债是要在将来支付的经济责任 负债必须是到规定日期偿还的,有确切的受款人和偿还日期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负债的分类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

8、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或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权益的特征 表明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期间内不需要归还 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支付费用 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包括国家、法人单位、个人和外商等)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资本金(形态上表现为各种财产物资)。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有投资者或其他人(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资产。包括资本溢价、接受捐

9、赠的资产价值和资本汇率折算差额等。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结存利润。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4、收入 收入收入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特征 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 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 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收入的分类 狭义收入:营业收入和投

10、资收益 广义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外收入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5、费用 费用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特征是过去的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耗费会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具体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费用的分类 狭义费用:包括营业费用和投资损失 广义费用:本年税前费用和所得税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上

11、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和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依据,并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中对某些难以确切界定的,但对会计工作有核算中对某些难以确切界定的,但对会计工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根据正常情况所做的合理推断重大影响的问题,根据正常情况所做的合理推断。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结合我国情况,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三节 会计核

12、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 (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持续地、正常地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第三节

1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上所采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例如,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才能运用历史成本原则计量企业的资产,并按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还它所承担的债务。如果是在清算的条件下,则不能运用历史成本原则,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来计算,负债则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清偿。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它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会计期间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讫日

14、期。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称为会计年度。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有了这一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货币计量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一切会计事项均可采用货币计量,即货币可作为计量的共同尺度;二是假定货币币值是稳定不变的。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15、 5、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的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同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时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它是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权责发生制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因此,有经营收支的企业都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收付实现制强调财务状况的切实性,主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所提供的一种标准语言文字信息,它是 经过加工或者处理的会计数据。根据我国的企业会

16、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下述八大要求。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1、客观性要求客观性要求又称真实性要求,是指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客观性要求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真实性,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可靠性,指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意志所左右;三是可验证性,指有可靠的凭据以供复查其数据的来源和信息提供的过程。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2、相关性要求相关性要

17、求又称有用性要求,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职工、其他利益主体乃至社会公众。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3、明晰性要求明晰性要求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4、可比性要求可比性要求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要求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核算的依据。第

18、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6、重要性要求重要性要求是指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于影响经营决策的重要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并在财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以适当简化,合并反映。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7、谨慎性要求谨慎性要求也称稳健性要求,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8、及时性要求及时性要求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业务的处理必须及时进行,

19、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三、会计的计量属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并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1、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历史成本原则是

20、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2、重置成本计量属性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的重置成本,是不含折扣金额的。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3、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可变现净值又称为结算价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进一

21、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4、现值计量属性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方法折合成的当前价值。它主要分为复利现值和年金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5、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是指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标

22、准、法规。我国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主,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规,是我国会计法规的母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二、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就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就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及程序作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及程序作出了规定,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出了规定,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国会计准

23、则是由财政部制定颁布的,包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颁布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非企业会计准则。括企业会计准则和非企业会计准则。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1、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是纲,是准则中的准则,它统驭着所有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操作的指引。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1)基本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全国所有企业中执行。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

24、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基本准则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2)具体准则 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具体规范了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一般业务处理准则、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特定业务准则。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3)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25、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2、非企业会计准则 非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之外的其他单位适用的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三、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所制定的具体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以及非企业会计制度。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1、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从1992年

26、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改革,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在1993年构建的八大行业十三个会计制度演变而来的,由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三大部分组成。第四节 会计规范体系 2、非企业会计制度 非企业会计制度是指除企业以外的其它单位适用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第二章第二章账户和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 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涵义一、会计等式的涵义会计要素之间内在经济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它提示了会计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联系,是会计上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

27、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它可分为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关系的会计等式;反映收入、费用、利润之间关系的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资产=权益 =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负债+所有者权益 上述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基本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表明了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因此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它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一、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关系的会计等式之间关系的会计等式 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取得各种收入,同时也会发生各种相应的费用。收入和费用相比较其差额为

28、企业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收入-费用=利润 该等式表明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因此又称为动态会计等式,它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基础。二、反映收入、费用、利润二、反映收入、费用、利润之间关系的会计等式之间关系的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因为,收入会增加企业资产,费用会使资产因消耗而减少;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则使企业净资产增加,反之,使企业净资产减少。企业实现的利润归属于所有者权益,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权益数额增加;反之,企业亏损,只能由所有者承担,表明所有者权益数额减少。所以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收入、费用、利

29、润后,原来的会计等式就转化为如下扩展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个等式不仅没有破坏会计静态等式的平衡关系,而且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联系起来了,说明了企业经营成果对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反映了会计六项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扩展会计等式三、扩展会计等式三、扩展会计等式三、扩展会计等式 扩展会计等式还可变形如下: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利用这一变形在说明复式记账方法和账户基本结构时比较方便。在上面介绍的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所谓会计等式主要是指这一公式。由于它既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又是企业资金运

30、动在一定期间后的终点,因此是设置账户的依据,也是记录每一项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经济业务的出发点。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例如购买材料、支付工资、销售产品、上交税金等等。这些业务在会计上称作“会计事项”,而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对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使之发生增减变化,并进而影响会计等式。但是,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各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虽然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由此引起的资产和权益的增减变化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

31、1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2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3资产和权益项目之间同时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4资产和权益项目之间同时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进行分类组合,将上述四种类型业务具体化,可表现为如下九种情况:(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2)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3)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4)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5)一项负债

32、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6)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保持平衡;(7)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保持平衡;(8)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保持平衡;(9)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保持平衡。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的首要任务是记录经济业务,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核算资料和经济信息。而核算资料和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会计账户。为了设置会计账户,必须首先确定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一、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一)设置会计科目

33、的意义(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引起各项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错综复杂,即使涉及同一种会计要素,也往往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例如,固定资产和存货虽然都属于资产,但它们的经济内容,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周转方式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要从数量上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就不但需要取得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总括数字,而且要取得一系列更加具体的分类的数量指标。这就要求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作进一步分类,因而需要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为编制整理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提供

34、了依据,也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基础;能够提供全面统一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掌握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 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应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满足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及有关方面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2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

35、项目,其设置应能保证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全部内容,不能有遗漏。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还必须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除了需要设置各行各业的共性会计科目外,还应根据各自经营活动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不能千篇一律。例如,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必须计提折旧,并同时反映其原始价值和折余价值,因而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除了应设置“固定资产”科目外,还必须设置“累计折旧”科目;而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因而不必设置“累计折旧”科目。3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所谓统一性是指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定,以

36、保证会计核算指标在一个部门,以至全国范围内综合汇总、分析利用。我国的会计科目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所谓灵活性是指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补或合并。例如,在工业企业中,根据管理的要求可将“生产成本”科目分为“基本生产”科目和“辅助生产”科目。4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简明适用,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各科目之间既有联系,又要有明确的界限。为了便于编制会计凭证、汇总资料和编制会计报表,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对每一个科目的特定核算内容必须严格地、明确地界定。同时,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的内容相一致

37、,并力求文字简洁、涵义明确、通俗易懂。另外,为了便于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内对比分析会计核算资料,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过于频繁的变更,以保证会计核算指标的可比性。(三)会计科目的内容(三)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要依据会计要素各组成内容的客观性质划分,并要适应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科目内容反映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在我国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就是由国家规定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会计科目,对会计科目要进行分类和编号,并编成会计科目表。(四)会计科目的

38、级次(四)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即要兼顾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级,它反映会计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分为以下两类: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科目,用来提供总括性的核算指标。如原材料、固定资产、实收资本等都属总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原则上由财政部统一制定。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用来提供详细的核算指标。如“应付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具体单位分设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付哪个单位的货款。明细分类科目除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

39、要自行设置。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的确定,只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的分类,确定了某个项目的名称。但是,如果只有分类的名称,而没有一定的格式,还不能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连续、系统地记录下来,以取得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了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有用的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所谓账户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可见,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

40、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账户所要登记的内容,两者共同完整地构成了分类核算和监督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专门方法,缺一不可。它们的区别在于: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没有具体的结构;而账户除了名称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可以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因此,账户比会计科目有更丰富的内涵。会计科目只解决了核算什么内容的问题,而账户还解决了如何进行具体核算的问题。由于账户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二者名称完全一致,所以在会计实务中,会计科目与账户往往互相通用,不严格加以区分。三、账户的基本结构三、账

41、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所谓账户结构,是指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的具体格式,即账户应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如何在账户中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加、减少及余额情况等。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无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在结构上也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则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三、账户的基本结构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要依附于簿籍开设,亦即账簿,这样,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张或某些账页,它

42、们一般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日期和摘要(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3)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记录的金额);(4)凭证号数(账户记录的依据)。第三节第三节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 一、复式记账原理一、复式记账原理(一)记账方法的概念 为了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监督,在按一定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并按会计科目开设账户之后,就需要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把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相应的账户中加以记录。所谓记账方法,就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记账方法按其记录经济业务的

43、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大类。1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的方法,一般只登记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以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结算业务,而不登记其他实物收付业务。1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2)不需对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3)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的联系;(4)账户记录没有相互平衡的概念。可见采用单式记账法,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是不完整的,它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运用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单式

44、记账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已都不允许采用这种记账方法。2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在本章第一节已经指出,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有关会计要素之间或某项会计要素内部至少两个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动,而增减的金额相等。因此,为了全面、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当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的至少两个账户中进行登记。复式记账法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2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需要设置完整的账户体系;(2)必须对每一项业务都进行反

45、映和记录;(3)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作双重记录;(4)由于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进行分类登记,对应账户之间总是保持相互平衡的关系,因而可据以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可见,采用复式记账法,能够获得完整的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提高会计信息的清晰度,有利于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复式记账法根据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公式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借贷记账法。目前,我国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都是这种记账方法。二、借贷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

46、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一)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的性质即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决定。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中,由于资产反映企业资金存在的情况,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资金来源的情况,两者反映的是同一资金的两个对立面,因而对于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必须按相反的方向来记录账户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在资产类账户中用借方登记它的增加额

47、,贷方登记它的减少额;而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则用相反的方向反映,即用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另外,企业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扩展会计等式,收入的增加可视同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的增加可视同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这就决定了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保持一致,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反,而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保持一致。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在资产类账户中,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账户若有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期初)资产的实有数额。在一个会计期

48、间内(如月、季、年),记入账户的借方金额合计数称为“本期借方发生额”,记入账户的贷方金额合计数称为“本期贷方发生额”。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账户若有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期末(期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实有数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3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由于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一致,因而,收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

49、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或结转额。企业的各项收入是形成利润的主要因素,期末本期收入的增加额减去收入的减少额后的差额,应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所以,收入类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4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由于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一致,因而成本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其增加额,贷方登记其减少额或结转额。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是影响利润减少的因素,期末本期有关费用支出的增加额减去其减少额后的差额,应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所以,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有余额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资产数额。(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应遵循的规则。任何一种记账法都必须规定登记各种类型

50、经济业务的科学记账规则。为了满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中包含两层含义:(1)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2)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都应当做有借有贷的相反分录。(三)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1账户对应关系 在借贷记账法下,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借方和贷方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这样就使得有关账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会计上把这种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2会计分录 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处理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学配套课件:会计学.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