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3555318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

2、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

3、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注: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

4、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

5、慎赏明罚。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C“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D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B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C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

6、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候、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2)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5商鞅如何解决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

7、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高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高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

8、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B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C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

9、/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D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禅位,古代君王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贤人。文本中提到的尧、舜、禹依次禅让,传为佳话,体现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B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C西伯,爵位,周代的爵位依次分为公、伯、侯、子、男五等,均世袭。西伯一般指周文王姬昌,文中指的是周武王。D甲子,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文中“甲子”用来计日。

10、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王运筹帷幄,善于利用敌方弱点,看准殷商混乱的时机,举兵伐纣,获得成功。B武王重诺守信,告诉胶鬲到达殷都郊外的日子后,不顾劝阻,日夜兼程,准时到达。C武王礼贤下士,虚心向长者询问殷商亡国的原因;长者在约定的时间内告诉了他。D作者认为禹、舜、汤、武等先贤的成功,与他们善于凭借外物、因势行事等分不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

11、:“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

12、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

13、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跽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B太师,

14、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

15、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

16、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赉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追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

17、,税赋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

18、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B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C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D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大索,逐客(搜索,寻找)

19、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问候,探望)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表现)B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亲附,归服)师不必贤于弟子(才德优秀)因之以饥馑(接续)崖限当道者(门槛)C散六国之从(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多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大礼不辞小让(责备)D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捶打,拷打)善刀而藏之(揩拭)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写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列举事实,陈述利害,晓之以理,秦王看后幡然

20、悔悟。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复他的官职后,采纳他的计策,先借助收买、刺杀等手段,再用武力征伐,最终统一了天下。C秦二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可以兴建宫室彰显成功,不应效仿虞夏君主处于穷苦的实境、依从平民百姓的做法。D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兴,认为赵高虽然地位低微,却功劳巨大,因此任命他为丞相。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2)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18秦朝在二世时灭亡,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

21、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

22、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

23、资治通鉴周纪)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B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C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D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可用来表示批评、贬斥或同情之意。B三晋,指战

24、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意义相同。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可以精通音乐,更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

25、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直接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23魏成能担任宰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

26、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位,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六年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

27、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嶲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蜀军,且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嶲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

28、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B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C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D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子,指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后也泛指嫡长子。在文中是指蜀汉政权继承人刘禅。B大赦,是赦令的一种,对若干已判罪犯赦免或者减刑;但犯“十恶”之罪的人通常不在赦免之列。C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来蔑指中原

29、以外的各族。文中“夷”是指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D渠率,同“渠帅”,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也泛指魁首。文中指雍闿等叛乱者。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主刘备病重,一方面诏令诸葛亮辅佐太子,另一方面诏令太子要与丞相一起谋事,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B黄初四年四月癸巳,汉王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大赦天下。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C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他让李恢与马忠从益州、牂柯两路进军讨伐,击破各县叛军之后,与自己会合。D孟获被诸葛亮生擒,在观蜀军后佩服不已,竟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觉得诸葛亮是具有天威之人,他保证终其一

30、生不会再造反。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8文中表现的诸葛亮的“审势”与“攻心”,分别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悢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

31、?”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

32、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B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C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D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宗,与“唐太宗”的“宗”含义相同,都是指古代帝王庙号之

33、一,有德者称宗。B社稷,土、谷为古代中国立国之本,社稷为土谷之神,文中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C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因城在晋水之北故名晋阳,是当时赵国的都城。D舍,本文中的“舍”和“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用法相同,都是做动词使用。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孟谈名声显赫身份尊贵,权力大而众人服从,却主动要求放弃权势、功成身退。B赵襄子听到张孟谈的请求后悲愤交加,坚决不让他离开,甚至准备要杀死张孟谈。C张孟谈最终说服了赵襄子,抛弃了重权和美名,交纳了封地,回到负亲之丘耕种。D赵国有难,张孟谈为赵襄子出谋划策,分别派遣妻儿前往四国,让四国计谋落败。32把文中画横线的

34、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2)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33张孟谈是如何说服赵襄子同意自己退隐要求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

35、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

36、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上,指唐太宗。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龙逄,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3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宿中书内省更宿:变换住宿地点B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无状:没有事实,没有根据C必假以辞色辞色:指温和的言语、态度D苟其君愎

37、谏自贤愎谏:坚持己见,不听规劝3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犹惜其有功,不之罪句中助词,不译B近以示弓工介词,把C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D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介词,表对象,可译为把、用等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他日/徵入见/

38、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B唐太宗对魏徵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的做法有些不满,认为魏徵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并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C魏徵关于忠臣与良臣之辨的那一番话,实质上是对唐太宗的讽谏,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桀纣覆辙。D唐太宗认为君主要知其过错,就必须依靠忠臣;他以虞世基等逢迎侍奉炀帝的下场,告诫大臣对待政事应无所保留,畅所欲言。38将下

39、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2)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39太宗对枉法受财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庭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其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燕、赵、吴、楚)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

40、,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

41、,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B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

42、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C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D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相同。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掌握辖区的军政大权,须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人常常将“社稷”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43、D朝歌是商朝的国都。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纣王执政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形势危急,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讨对策,出身低微的姚贾自告奋勇,纾解国难。B姚贾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负秦王重托,出使四国,以其过人的谋略圆满完成了止兵促和的任务,受到秦王嘉奖,并委以重任。C韩非嫉贤妒能,以无关国家安危的个人道德问题来污蔑陷害姚贾,试图让秦王改变对姚贾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却被秦王诛杀。D秦王从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和晋文公的事例中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国君一定要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的胆识和胸襟。43把文中面横

44、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2)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44面对韩非的诬陷和秦王的质疑,姚贾是如何应答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

45、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

46、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呢。”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优/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D九龄对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真题分类汇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