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哲学思潮两个话题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批判 什么是思潮 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法国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科学主义思潮什么是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 从词源上考察智慧的五个层次 Nous,Sophia,Episteme,Phronesis,Techne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求真的五种形式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分析理性的系统奠基人,他将人的灵魂运作分为nous,sophia,episteme,phronesis和techne五种形式nous“神学智慧”Nous(u)在不同的语境中一般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与感性知觉相对立的理性和知识;Nous的其动词形式noei
2、n,以及由此引伸出的另外两个重要哲学术语 noesis,noema。Noein 的意思是“知觉到,意识到(being aware of)”,其含义最先是指“嗅到”(to smell),亚氏的nous英译也为“直观知识”(intuitive knowlegde)Nous(u)在不同的语境中一般有以下含义:a)与感性知觉相对立的理性和知识;b)个体灵魂的理性部分;c)赋予万物以理性秩序的宇宙精神;d)在斯多葛学派那里,nous 等同于logos;e)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nous是至善(the absolute good)的呈象,Nous的其动词形式noein,而noesis被柏拉图在其著名的“线喻
3、”中用作为四个认识阶段中的最高阶段的名称 普罗提诺把nous看成是神的理智,也就是最高的理智。Nous 不仅是人的理智,它同时更是神的理智,略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天理”“人性”二者之合,把亚里士多德的nous译为“神学智慧”,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Nous既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又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既是神的,又显现在人的意识中。这可能正是我们今天分类学科所难以明细定义的,但又恰恰是意蕴深含的东西。Sophia哲学智慧 Sophia是这五种灵魂活动中最令人熟知的一个词了,因为“哲学”(philosophy)一词,就是由philo(pursuit,“追求”,“爱”)加sophia(wisdom,智慧)所
4、构成 亚里士多德明确认为nous和episteme(科学知识)的结合产生中间层次的智慧,sophia是关于一般存在和知识原则的智慧,人的智慧,是超验的普遍智慧;Episteme科学知识 Episteme英译为scientifical knowledge,即科学知识,意指观念的体系,是由一系列的演绎形式所表达的必然如此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把episteme定义为摆脱了含混模糊性的精确性思维,其言说对象是非流变性的永恒必然存在者。Episteme别于其下的techne(技术)和phronesis(政治智慧),episteme是超验性与恒定性,它是普遍必然和永恒的、非境遇性的,没有时间的变化参与其
5、中;因此episteme的最大特征是演绎理性,而不是经验观察和归纳,知识赖以被建构的第一原则不是从经验中得出的。Phronisis实践智慧政治智慧,权谋 Phronisis,英译为“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有时候被译为“精明prudence)”,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政治智慧与实践智慧是同样的心智品质实践智慧的主要功能是立法。”因此phronesis也被称为“政治智慧。”Phro-在希腊语中指“横膈膜”,按希腊传统,横膈膜以上是高尚的东西,如思维和理性;横膈膜以下是消化和排泄功能,是低级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将phronesis看成是可变的和境遇性的,为功利目的所限定而缺
6、乏普遍性。他认为理论理性追求普遍必然,而实践智慧满足于偶然当下,因此,他推崇理论理性而贬低实践理性,Techne技艺 Techne的词根是tekhn,原意是“木工”的意思,在荷马史诗中,techne和sophia都叫本领和技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认为techne会对自然的秩序与和谐构成威胁,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技术制作是人类对自然不完善的模仿 中国文化中phronosis(政治智慧)和techne(技术)相当发达,经世致用是phronosis,四大发明都是techne;但中国文化的天理,实为人道之外推,超验的nous终极理性较为匮乏。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与前提批判 反思:思想以自己为对象反过来思之
7、。思想的自我反思有两个层次:对内容的反思;对构成思想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前提反思)思想前提的特性:隐匿性和强制性;可选择性;普遍性 哲学反思根本上是前提批判什么是批判“批判”(德Kritik、英Critique)。这个词在康德那里的意思是指“限定效用、划定范围”。康德的意思是要把一切的一切(启蒙时期尤指宗教神学,也包括理性本身)都要放在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考量,使得对象只在它应有的职权内发挥作用。正是在此意义上翻译了康德三大批判的著名新儒家牟宗三认为这个词应该翻成“论衡论衡”才好。批判性一词的英文是“critical”,它有两个希腊词根:“kriticos”,意指判断;“kriterion”,意指
8、标准。因此,从词源上来说,批判性是指“基于标准的、有识别能力的判断力”。在韦氏新世界词典中,批判性“是以仔细的分析和判断为特征的”,“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批判性是指试图进行客观的判断,以便确定正反两面”什么是批判 批判与反思:孙正聿基本上把“反思”等同于“批判”前提的批判(哲学的反思)、内容的批判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onsists of the mental process of analyzing 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particularly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peopl
9、e have offered as true.It includes a process of reflecting upon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examining the offer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and form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acts.Critical thinkers can gather such information from verbal or written expression,reflection,observation,experience and reasoning
10、.Critical thinking has its basis in intellectual criteria that go beyond subject-matter divisions and which include:clarity,accuracy,precision,relevance,depth,breadth,logic,significance and fairness.批判的要素 主体 存在 有限性 康德:“我要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盘”。什么是批判主义什么是批判主义 批判主义源于近现代,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柏拉图,从现代主义延续到后现代主义都有批判论述的踪影。批判主义的祖
11、宗是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他提出了异化概念,揭示现代性内含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韦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工具理性论,这是比较中性的批判,但都深深影响了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批判理论的定位:它是介于反批判的传统理论与非批判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批判。批判主义的历史脉络 柏拉图: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康德:理性的批判,认识能力的批判 否定性,即对现实持批判态度是黑格尔哲学区别于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理论源头。从马克思实践(资本)批判到法兰克福社会(技术)批判鲍德里亚等的符号批判批判主义的历史脉络 批判主义传统源于理想主义传统
12、或者说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idea):从词根考察,原意一是看,二是知,引伸为以灵魂之眼看,可知不可见,看成是独立存在于具体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主要指两类:一是指数的理念;二是指伦理的理念。具体事物:相对性、暂时性、不稳定性 理念世界:绝对的、永恒的、稳定的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完美摹本,从此人类有了终极的东西。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存在之先,认识之先,产生之先。理念开启了西方文化的二元世界马克思的批判: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批判:异化劳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对象(产品)的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即劳动本
13、身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异化。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1.劳动对象(产品)异化 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本身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关系相异化。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是不自愿的一种被迫的强制活动。劳动也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
14、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即人通过意识改变生命。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随之丧失,人变为同动物一样的存在,最终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和人的异化 由于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也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马克思:“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
15、关系”。批判的武器:异化“异化”(Entfremden)源于英文的“异化”(Alienation)有疏离、陌生化的意味。异化的深层特征:“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异化的这一深层特征确定了异化理论的前提性假设: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并在这一对立中一方为另一方的本真性存在。马克思:“异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的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的真正意义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也就是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 异化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式为:异化的源初状态(具有逻辑完满性而缺乏现实完满性)异化(逻辑非完满性而具有现实完满性)异化的终极状态
16、(具有逻辑与现实的完满性)。其具体呈现为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第一:关系性思维。异化的哲学内涵逻辑地蕴涵着一个二元对立的假设。分析的对象总是首先被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第二:转化性思维。对立的一方蕴含着向另一方转化的倾向。完满性向非完满性转化;非完满性向完满性转化。这实际上蕴涵着必然存在一种完满状态的前提性假设 第三:批判性思维。异化的一方作为转化的环节具有现存的合理性,但却毕竟是一种非完满性,因此需要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加以审视。同时,批判性为对立面的转化提供动力 第四:形式化思维。异化理论在进行二元对立的设定的同时,也要求对现实进行一种形式化的抽象。这主要表现为完满与非完满性的对立,而作为对源初状态
17、的反叛的异化,常常是由于抽象的形式化造成的异化思维形式 异化的原初状态(具有逻辑完满性而缺乏现实完满性)异化(逻辑非完满性而具有现实完满性)异化的终极状态(具有逻辑与现实的完满性)一种社会批判的概念:异化 aIienation 马克思: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
18、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社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在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 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 所。它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科尔施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并综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它现代哲学流派的观点,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剖析,形成其独特的“批判的社会理论”。60年代末,该理论成了1968年席
19、卷北美、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思想武器之一,作为一种激进主义理论,在西方世界曾有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杰出的思想家。随着新左派运动的沉寂,该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去世,以及其内部理论分歧加深、脱轨转向,原先意义上作为一个旗帜鲜明、队伍庞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已成为历史。不过,它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在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著作中仍被研究、被应用,而其第二代、第三代代表人物,如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在西方思想界尚有相当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接收了:青年黑格尔的辩证法、尼采与狄尔泰以降的非理性主义、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概念,以及韦伯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工作等思想。
20、在理论上与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为特征,提出批判的社会理论。批判的主题异化 客体的异化工具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产生异化的万恶之源,并从多个角度与侧面对技术理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深刻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一方面秉承了现代西方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这一传统是现代西方哲学声势浩大的文化批判思潮,即技术异化批判思潮或科学技术批判思潮中的一部分,它主要是源于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反思、文化治疗和补救。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又直接导源于韦伯的技术合理性思想。韦伯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将哲学的“理性”概念改造
21、为社会学的“合理性”概念,以此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韦伯把合理性的两种类型:一是工具理性,即一种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理性,即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 近现代理性观念经历了一个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演变过程。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和经验存在着的数学化倾向密切相关。主体的异化主体性的迷失伤感的浪漫主义者:马尔库塞 189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犹太人,1917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919年1932师从海德格尔,1932年应霍克海默邀请加入法兰克福学派,1934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兰克福
22、社会研究所工作,有人将他与马克思、毛泽东合称为社会主义的“3M”。代表作:理性与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人(1964)马尔库塞,在 1937 年的哲学与批判理论和 1938 年的享乐主义中认为,哲学的重要功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观点也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没有幻想,所有的哲学知识都只能抓住现在和过去,而脱离了与未来的联系,但未来才是哲学和人类的真正历史之间的唯一纽带”。“批判理论必须保持强烈的想象力,甚至是乌托邦的气质,它超越现实的当下限制”。在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之前,虽然物质享受水平不高,但人们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是双向度的人,所以社
23、会充满着变革的力量,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改变了中立的性质而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作体系。整个工业社会在绝对优势的效率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基础上,依靠技术而非恐怖和暴力来获得统治的合理性。这是新的极权社会。人们因物质上虚幻的幸福感逐步削弱以至失去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万千着一种舒适、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的确,以社会必要的但痛苦的操作机械来压抑个性,以更有效更多产的公司来集中个人企业,调节装备上不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剥夺掉那些妨碍国际资源组织的特权和民族之权,这可能再合理不过了。”新左派运动的结束,批判精神的衰落。异化的存在。马尔库塞的“乌托邦
24、情怀”,他的乌托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对现实的否定、批判、超越,是从人始终追寻的东西。他对合理性的批判,对人性的新的认识,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都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极大的启示。要探究其批判理论的真正意蕴。寻找逻辑的起点。一、自然解放论及其内容 马尔库塞年代以后,在探讨革命和解放的主题的同时,提出了激进的“自然的解放”的主张,作为其“革命新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革命的目的、动力,还是革命的战略和方式,都内在包含着自然解放论。马尔库塞认为,新的革命应包括人对自然关系上的变革。首先,革命最终的根本的目的是人的实现和人的解放。人首先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因而人的解放的首要任
25、务就是劳动的解放。显然,这一解放离不开作为劳动的对象和人的对象化的本质的自然的解放。其次,大学生、知识分子等工业社会的新左派已成为社会革命的新动力和工人的一部分。他们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识破资本主义技术统治的面纱和对自然掠夺的危害性,这就使他们成为改造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动力。最后,在革命的战略和方式上,马尔库塞主张非暴力反抗的“大拒绝”。这是一种否定性的“绝对拒绝”。他把这种“大拒绝”理解为“总体革命”,称之为“穿越机构的长征”,其含义极其广泛,包括政权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还包括人的本能结构的革命,也包括自然观上的革命即自然的解放。自然解放思想是通过总体革命来建立人与自然
26、的新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揭露,二是对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密切关系的论述。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压抑人的同时也在压抑自然,与人的异化同步的是自然的异化。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自然异化的信号和警告。生态危机是生存危机,而其实质则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制度危机和本能结构危机。第一,生态危机是政治危机,而不是纯自然、纯科学的问题。第二,生态危机是制度危机,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直接有关。马尔库塞批判有人想使生态问题中立化,通过赞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来美化现存制度。不断追求高消费,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就要不断“开发自然”,“破坏自然”、“盘剥自然”,
27、使自然“为剥削服务”,毁灭性滥用自然资源,在无休止的竞争中浪费自然的生命,使自然屈从于一种特殊的合理性,“一种适应于资本主义要求的技术的、工具主义的合理性。”马尔库塞疾呼:“今天我们必须反对制度造成的自然污染,如同我们反对精神贫困化一样。我们必须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保护,使它不再受到阻遏,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推进这项工作。第三,马尔库塞认为,生态危机是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趋向造成的恶果。资本主义社会是富裕社会,又是个病态社会。攻击性表现:如富裕社会的军事化,这种攻击性已经深入到社会结构之中 产生攻击性的根源?马尔库塞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非人道化”,这使人产
28、生敌对情绪。二是“人海社会”,它使人失去必需的自然,被迫拥挤不堪,噪噪杂杂,无可奈何地凑合在一起,并由此产生焦躁不安的攻击性。人的解放、社会的解放离不开自然的解放 首先,人的解放最终要归结为自然的解放。“解放最终和什么问题有关,亦即和人与自然的新关系一人自己的本性与外界自然的新关系有关。自然的急剧变化将成为社会急剧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自然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客体;因此自然的解放并不是回到技术前状态,而只是推动它向前,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技术文明的成果,以达到人和自然的解放,和将科学技术从为剥削服务的毁灭性滥用中解放出来。”其次,他强调指出,自然的解放乃是人的解放的手段。人的解放在两方面
29、与自然的解放有关并依赖于自然的解放:一方面是人自身的自然,人的本能和感官是人的理性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的解放必然包括人的本能和感官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身外的自然,即人的生存环境的人道化。只有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自然的解放才能带来人的解放。通过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环境将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最后,马尔库塞高度评价:“自然的解放力量及其在建设一个自由社会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的解放力量是“推动社会变化的一支新力量”,“自然在反对剥削社会的斗争中是一个同盟者”。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物”原本是“人际关系”的派生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在商品的交换中获得了一种“幻想的
30、客体性”,成为了一种“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后现代主义的牧师: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做“后现代”的年代,让鲍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牧师:思想的传播者,而非原创者 让鲍德里亚,1929年出生于法国兰姆斯,1966年至1987年任法国南特尔大学社会学教授,后现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象征
31、交换与死亡、拟像与仿真、冷记忆等。鲍德里亚(1929-2007)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兰姆斯,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高中阶段后,与父母决裂,66年,他在南特学院师从亨利列斐伏尔。1972年出版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Toward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主要著作有消费社会、生产之镜、完美的罪行、物的体系、幻觉的终结、拟像与模拟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企图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仍然没有挣脱资本主义制度逻辑,鲍德里亚批评了德国活动家和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森斯伯格的媒介理论以及他想要发展一种社会主义媒介策略的企图是没有
32、看到大众传播媒介本质上“是反调解和不及物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仿真(sim ulation)和虚像(simulacra)是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仿真”是现代技术 常用的一个专业词语,还可译为模仿、模拟等,仿真之意,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其与哲学上的“真”相比较而言的。从字面意义上讲,仿真自然不是一种实在的“真”,而是一种“虚真”,是对实在之真的模仿或模拟。在鲍德里亚 看来,仿真是比实在的真还要真得多,是一种超真实的真。鲍德里亚说到:“西方的全部思想和善的信念都押在表征这一 概念上:也就是说,一个符号可以指向一个深层的意义,一个符号是可以与意义进行交换,并且这一交换可以得到保证。而
33、保证者当然只能是上帝。”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上帝自 身也被模仿,也就是说,当上帝也被降格为区区的一个符号,即构成信念的一个符号之时,那么整个(语言)系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他说:“这就是仿真,它与表征对立,表征来源于符号和现实的等同的原则(即使这一等同是乌托 邦,它也是基本的准则)。相反,仿真来源于等同的乌托邦的原则,来源于对具有价值的符 号的根本否定,来源于对全部所指的颠覆和死刑宣判的符号。然而,通过对仿真的虚假的表 征的阐释,表征仍然试图同化仿真,而仿真则试图把表征的整个大厦整合为虚像。”仿真和表征是完全对立的。仿真对表征的彻底的摧毁的结果则是不再有表 征了。在表征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象(ima
34、ge),由于仿真的摧毁,最后完全变成了仿真基 础之上的虚像。鲍认为,意象的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1.意 象 是宏大现实的反映;2.意象掩盖了宏大的现实,并使之非自然化了;3.意象掩盖了宏大现实 的缺席;4.意象与宏大现实不再有任何的关联,它变成了纯粹的自身的虚像。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模型:原始社会的象征性交换(礼物)价值交换象征性交换(符号的交换)。新的消费社会理论的模型:真实仿真诱惑。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
35、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更是进一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媒介之上,认为媒介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符号的繁殖,在相当程度上使当代社会成为了一个由符号与符码统治的社会。在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媒介所充当的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信息进行“再生产”(reproduction)、再加工。这一再生产、再加工的机制就是仿真(simulacrum)鲍德里亚:穿衣的女人:必须观看,但禁止抚摸。不穿衣的女人:必须抚摸,但禁止观看。不过,这些也许正在改变。要
36、使一个对象具有色情味,必须让它处于对性的从容不迫的状态中,要更多地梦想,而少一些欲望,要不经意地斜靠着或睡过去,或是在自恋式消遣中心不在焉那个对象你已经忘记了,它突然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奉献于你,带着某种冷漠的动物性,某种温柔的疯狂,某种不情愿的赤裸。只有无欲望的躯体才真正配得上快乐。然而在真正的冷漠和虚假的冷漠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唯有真正的冷漠令我们感动。不过这种冷漠实在太少,几乎和美丽或疯狂一样少。摘自本书穿衣的女人:必须观看,但禁止抚摸。马克思却“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
37、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时尚、广告、通讯模式以及特有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构成了符号的内涵。在其现实的生产中也需要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本身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物的存在。物的生产仍然是符号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模式 鲍德里亚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仿真品的时代。主要指的是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时期 2、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时代。3、以仿真为主导的符码垄断的时代 仿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物与仿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存在着,或者说,在仿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真实。这是仿真时代的史前史。它大致相当于从封建社会末期到资本主义社会早期阶段。仿真的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的时代。仿真的第三个阶段起源于大众媒体的充分
38、发展这是一个真正仿真的时代。媒介的普遍化导致了符码的垄断。“诱惑”是鲍德里亚针对法国女性主义者关于两性关系的探讨而提出的,他将这一概念扩展为一种普遍的面向异化社会的解放策略,由此赋予了诱惑以重要的理论价值 大众在媒介的诱惑中并不拒斥它,而是欣然接受它所提供的一切,并沉浸在其中,以他们愉快的介入、游戏的方式来颠覆诱惑本身 鲍德里亚明确提出了“消费社会”这一概念,并通过对符号价值的探讨来试图建立符合“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但符号的垄断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主导性特征“消费”的基本内涵:消耗 消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一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消费看作是否
39、定性的消耗。第二阶段:在生产为主导的前提下提出消费具有一定的肯定性。第三阶段:以消费为主导,将消耗性的消费变成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消耗性消费变成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首先需求不再是对某一件物品或是某种功能的宿求,而是对物所具有的意义的需求 需求变化的第二个层次:需求变成为需求体系。需求的第三层次的变化:需求对象由意义进一步抽象化,最终变成了一种“区别”与“差异”要建构一般性的消费社会理论,首先要明确何为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称谓。与之并列的称谓还有“信息社会”、“富裕社会”、“新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消费作为一种驯化机制的隐蔽性:它以自由、个体化的表现方式掩盖了
40、其内在的强制性。消费在何种意义上变成了驯化人的社会机制 在符号化消费的推动下,需求被体系化了,成为了一个序列,这就使消费成为了一个永无止境的交流体系。在此过程中,消费成为了一种驯化机制。驯化的结果就是以体系化的需求使所有消费者都处于一种永恒的欲求之中,从而完成消费社会的特有“劳动”消费理论家与批判 理论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旁观型”的,把自己的生活和理论活动截然分开。生活是生活,理论是理论。比如康德 另一类则是“介入型”的,即把自己的生活和理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并以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介入”到世界中去。比如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特点 一致性:一种对社会的
41、批判性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异化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组成 其一,理论主体面对世界的态度不是解释性、说明性的,而是批判性、改造性的。因此,“批判”并同时“介入”到社会现实之中是批判理论家共同的理论姿态 其二,理论主体在进行批判之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某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异化思维方式 霍克海默“总的来说它(指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概念的对立更多的是产生于主体的不同,而不是产生于对象的差异。”两种传统理论的主体角色:“科学家、学术专家”和“公民”“科学家”是传统理论的代言人,他把社会看作一个统一、自足的独立世界。对社会的认识完全采用经验科学的认知方式 科学家理论倾向的绝对化最终导致了理论自身的
42、逻辑推演取代了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成为了逻辑推演的结果。对于这一理论形态,霍克海默不无担忧的称之为“物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公民的特征:对现成世界的介入。公民与科学家的区别在于他并不是现成世界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但这种参与乃是建立在对既存世界的肯定的基础之上。由于“公民”缺乏对世界的解释能力,因此他所能做的仅仅是顺应这个世界,并在其所规定的范围内担当他的角色 批判思想的主体是一个确立的主体,他处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真实关系之中,他与某一特定阶级发生冲突,并最终处于因而产生的与社会总体和与自然的关系网络之中。这个个体不同于资产阶级哲学的自我,他根本不是小数点;他
43、的活动是社会现状的表现。此外,这个思想主体不是知识和对象达成和谐一致的场所,因而从中也得不到绝对知识。其一,批判理论的主体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是“确立的主体”。“他处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真实关系之中”。其二,既然“他处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真实关系之中”,因此他必然具有自身的立场与态度,这也就决定了其必然“与某一特定阶级发生冲突 这意味着,批判理论的主体对社会现实的介入不再是消极的(象“公民”一样),而是积极的;他与外部现实的关系也不再是观察和解释(象“科学家”一样),而是以自身的介入来置疑、批判和改造。其三,批判理论主体的积极介入使得现实社会不再作为一个现成的世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成为
44、了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生成动力不是来自于先验的逻辑,而是来自现实历史的发展以及批判主体的积极介入 批判理论所倡导的乃是一个富于批判精神、怀疑意识且具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主体。这一主体的设定使得批判理论具有了强烈的精英意识。一切属于大众的以及非主体的存在始终只能作为批判理论的对象,而它们正是虚无主义、悲观主义以及拒绝任何“主义”的后现代所滋长蔓延之处批判主义与怀疑主义的区别 批判理论为什么没有变成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第一,批判理论的批判始终是在理性范围内的批判。尽管批判理论总是在怀疑一切、反对一切,但其本身也包含了一种终极终极目标目标。第二,批判理论始终不会与现实中某个阶级保持完全的一致性。科学主义思潮复习 基本概念:批判、批判主义、前提批判 基本问题:批判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区别;简述社会批判理论;简述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