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闫闫 龙龙 博士博士l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l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权力转移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主开发,促使学校、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再分配的民主化课程。l学校的课程权力“校本课程开发”国际背景 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的学校,受制于于本国、本地区的教育行政体制,拥有不同程度的课程权力。在英国,根据1944年教育
2、法,有关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教材选择都由校长与教师决定。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通过设立开设全国课程等条款,削弱学校的课程权力,但由于担心过分统一破坏多样化原则,仍然为学校保留了相当大的自主性。尽管如此,这次改革仍遇到了学校的抵制,甚至引起“罢教罢考”风潮,迫使政府减少对有限的课程统一性的要求。英国学校明显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不仅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差别,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能力的学生也学习不同的课程,学校性质、规模、教师的专业结构都会对课程设置产生影响。l美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以及在教育实践中都认为教育是州政府的责任。各州普遍制定课程标准,一些州制定最低标准,另一些制定
3、了推荐标准,甚至有22个州控制着课本的选择权。州设立学区,管理那些为特定社区服务的学校。在一个大的学区(5万名或更多的学生),专门设有课程部,负责开发课程材料和指南,教师和校长的作用降到最低限度,课程研制集中了起来,学校通常是例行公事。然而,在小的学区,许多教师和校长把课程研制看作是日常事务。l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但早在20世纪初,就赋予学校自主选择教学用书的权力。关于学校自主选择教学用书,如果被理解为学校自由选择这套或那套、这本或那本教科书,其意义相当有限。它实际上不仅指按照课程标准自由选编教学用书,更把课程标准作为衡量
4、教学的尺度。即教师就课程标准所列课题组织教学,而不一定按照这本或那本教科书的顺序,讲授一本教科书中的知识。依照徐特立于19191923年间在法国所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使用一本教材,而同时采用多本教材,学生所用课本可同教师教学用书不一样,把机械的书本知识讲授变成课题讨论或课题研习。1999 1999年年6 6月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程和学校课程。”
5、2001 2001年年6 6月,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2001 2001年
6、年7 7月教育部印发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指出:“改革课程管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提出:并提出:“学校在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选用适合本校的
7、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l最早的菲吕马克(最早的菲吕马克(19731973):):“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所计划、主导的各种学校生,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所计划、主导的各种学校活动活动”。l麦克米伦(麦克米伦(19731973)“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课
8、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发展工作。该课程发展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课程发展工作。该课程发展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l斯基尔贝克(斯基尔贝克(M.SkilbekM.Skilbek,1976,1976):):“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施与评价”。l马什等人(马什等人(Marsh et al.,1990Marsh et al.,1990):“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是一种强调参与参与、草根式民主草根式民主的课程发展口号,的课程发展口号,是一
9、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巧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巧”。l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1985):“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l我国学者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scho
10、ol-based curriculum)(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等人编制、实施和评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等人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
11、成部分。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家课程的概念框架内,课程权力是集中于国家的,即中央政府拥有课程决策权。在开发课程时,由政府召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课程研制工作,研制出的课程作为一种产品推向学校,由学校教师实施课程。这样,国家课程剥夺了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责任和权力,学校教师也只能作为既定课程产品的“消费者”而被排除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只有在课程权力不再集中在中央、而是下放到学校后,校本课程才有发展的空间。国家课程由学校外的专家学者开发,但校本课程则必须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开发,它反映的是教师的声音而不是专家学者的意愿。国家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分离;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则“三位一体”,都由
12、教师担当。因此,在校本课程中,学校教师是课程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当然,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开发技能,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也不能独立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因而专家学者的参与也成为必要。国家课程的开发由政府组建专门机构或委员会,在学校之外的场所进行。国家课程开发是远离学校的,这就出现了一种悖论: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但学校不能开发教育学生的课程而只能使用别人开发出来的课程。这样就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别人开发的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具体学校的具体教育情境,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开发者的最初理想。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
13、”,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实施的课程。学校教师一般在此类课程的编制中自主权比较少,他们主要只负责课程的实施。概念区别:概念区别: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从学校层面对是指从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管理、开发和实施,它既包括对国家课程进行管理、开发和实施,它既包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管理、开发和实施,也包括对和地方课程的管理、开发和实施,也包括对学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管理与实施。的管理与实施。项目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目标以开发全国共同的,统一的课程方案为目标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参与人员专家,学者的职权,只有专家,学者有权参与。所有与课程有关联的
14、人士都可以参与。课程观课程是书本的课程文件,是计划好的课程方案。课程即教育情景与教师互动的过程。学生观学生无个别差异,是被动学习个体。学生不但有个体的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的能力,课程因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观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职责是依照设计者的方案忠实的呈现。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校本课程的概念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课程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这样,对于校本课程的本质,我们就好理解了:校本课程就是一种学校拥有课程权力、主要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在具体
15、的学校情境下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课程形态。(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现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或或“以生为本以生为本”这一现代教育基这一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本理念。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发展。(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发展。提高;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发展。(三)促进学
16、校特色的形成(三)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明确和教育哲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明确和教育哲学思想的成熟。学校获得了自主发展时空。校本课程开学思想的成熟。学校获得了自主发展时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争来学校自主发展的时空。发就是争来学校自主发展的时空。(四)(四)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彰显校长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彰显校长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目标模式也称“顺序模式”、“逻辑模式”、“手段目的模式”。这是课程开发领域中最常见的模式。目标模式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必须回答:学校希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提供什么经验(内容)才可达到这些目的
17、?如何有效地组织(编排)这些经验?如何确定是否正在达到这些目的(评价)?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objectives model)(泰勒模式)(泰勒模式)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上述4个问题可简略为8个字: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教(期望实现什么目标)?为什么教(期望实现什么目标)?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如何教(如何组织教材、采用什如何教(如何组织教材、采用什么方法)?么方法)?教得怎样教得怎样(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这四个问题的先后排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这样,课程开发过程就可分解为4
18、4个个主要阶段主要阶段:确定目标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 价 三个来源:学生三个来源:学生 社会社会 学科学科 暂时的、一般性的课程目标暂时的、一般性的课程目标 两把筛子:两把筛子:教育哲学教育哲学 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 四个要素:四个要素:精确的、具体的课程目标精确的、具体的课程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 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学习结果l课程开发为直线式。一个阶段接一个阶课程开发为直线式。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模式过于讲究顺序,忽视课程开发过段的模式过于讲究顺序,忽视课程开发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程中非预期性因素;l目的和手段易割裂开来目的和手段易割裂开来;l过于强调目标的
19、作用,易影响教师主导过于强调目标的作用,易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作用的发挥。l1976年,斯基尔贝克(M.Skilbek,1976)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模式,即在分析学校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情境模式比较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规律,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受校本课程倡导者的推崇。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五个大的步骤(如下图)。l第一步:学校首先必须进行情境分析。就是要充分对学校内外的因素进行科学调研和分析。要分析的情境要素很多,譬如:学校规模的优势与劣势;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爱好、能力与需求;教师的经验、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与态度;教育行政人员的态度
20、;学校课程的现状与优缺点以及校舍、教学设备等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学校所在的社区的价值观、家长的期望;社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社会文化变迁、教育政策的变革;社会资源的情况分析;等等。l第二步:根据情境分析的结果制定适切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包含预期的结果,即要认真全面地考虑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地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从而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达成什么样的课程目标。l第三步:编制课程方案。课程目标为课程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方向。所编制的课程方案应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所需要的教材教具、人员的安排和分工,等等,这样才能利于课程方案的推行。l第四步:课程的解释与实施。这一步是把课程推向学生的关键。
21、教师需要把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解释给学生,真正实施校本课程。解释与实施包含了对新开发出的课程的最初评价、课程的试验与推广等。l第五步:课程的追踪与重建。这一步设计对课程的评价,然后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与重建。课程评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二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不一定非要在课程实施结束后进行不可,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以获得反馈意见,及时改进课程。1.分析情境分析情境2.制定目标制定目标3.编制方案编制方案4.解释与实施解释与实施5.追踪与重建追踪与重建校内因素:校内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能力与需能力与需教师知识、能力、态度、教师知
22、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价值观与经课程现状与优缺课程现状与优缺学校气氛与权力结构的关学校气氛与权力结构的关校内外相关资源的配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的配合校外因素:校外因素: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期望雇主要求与社区价值观雇主要求与社区价值观教育政策的变革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考试制度的改变学科内容与教法革新学科内容与教法革新教师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社会资源的情形社会资源的情形 这种模式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这种模式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对策,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不同对策,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全面、经济、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全面而动态
23、地开发课程。因此,它认为以而动态地开发课程。因此,它认为以上上5 5个部分并非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个部分并非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操作可从任何一部是一个有机整体。操作可从任何一部分开始。分开始。斯滕豪斯(Stenhouse)是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75年,代表作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提出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1966年,参与领导“人文学科课程项目”(Humanities Curriculum Project)19721977年,领导设计了种族关系的课程方案。没有明确的最初目标 主张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详细说明学习的内容,但不必预先确定期望达到的目标注重过程 强调实践过程而不是
24、目标,因此教学的方法运用就非常重要,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知识、能力或情感目标。坚持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具有内在的价值 斯滕豪斯在课程领域的贡献斯滕豪斯在课程领域的贡献 一是提出了过程模式,二是提出了教师一是提出了过程模式,二是提出了教师行动研究的思想。行动研究的思想。这两个贡献其实是合而为一的。过程模这两个贡献其实是合而为一的。过程模式要求教师参与研究,也只有教师参与研式要求教师参与研究,也只有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模式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究,过程模式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斯滕豪斯的名言,道出了过程课程设计模斯滕豪斯的名言,道出了
25、过程课程设计模式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式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骤:骤:(1)(1)组织建立;组织建立;(2)(2)现状分析;现状分析;(3)(3)目标拟定;目标拟定;(4)(4)方案编制;方案编制;(5)(5)解释与实施;解释与实施;(6)(6)评价与修订。评价与修订。在这个操作流程中,学校在完成第一个步在这个操作流程中,学校在完成第一个步骤之后,可以从其余五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人手,骤之后,可以从其余五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人手,也可以几个步骤同时进行。也可以几个步骤同时进行。这五个步骤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
26、这五个步骤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可以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成立课程委员会或相应的工作小组组织保证、进行宣传和动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 成员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必须有学生及其家长的代表、社区人士代表等,并且要体现出学校教师主体的特点。l需求评估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因素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l资源调查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
27、员的情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教师、教育督导、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l问题反思 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提出改进的措施。l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 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另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即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l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 一般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另一个是具体目标,就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获得的能力与态度。l l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意义在于:(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
28、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议。解释与实施解释与实施l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依靠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 依靠校外专家 地区开发中心、教育督导部门课程开发小组反思过去的经验 l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营造条件与氛围、统筹教育资源。l课程评价问题 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表组组 织织 建建 立立 成立课程委员会及相应工作
29、小组、确立参成立课程委员会及相应工作小组、确立参与成员及工作程序、进行校本课程开与成员及工作程序、进行校本课程开 发准发准备。备。现状分现状分 析析 进行需求评估(泰勒的三大来源)、问题进行需求评估(泰勒的三大来源)、问题反思、资源调查。反思、资源调查。目目 标标 拟拟 定定 澄清教育哲学思想、确立一般目标与具体澄清教育哲学思想、确立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表方方 案案 编编 制制 确立工具与方法、选择课程材料与组织形式。确立工具与方法、选择课程材料与组织形式。学校编制学校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内容包括:,内容包括:需要评估、课程开发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需
30、要评估、课程开发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解释与解释与 实施实施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营造条件与氛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营造条件与氛围、统筹教育资源。围、统筹教育资源。评评 价与价与 修修 订订设计监控和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设计监控和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与课程开发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方案。学生问
31、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申报教师申报学校审批学校审批编写课程纲编写课程纲要要编制编制课程方案课程方案选课手册选课手册学生选课学生选课编班调整编班调整 排定课表排定课表走班开课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学分管理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总结提高总结提高【案例】湖州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案例】湖州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l学校层面学校层面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l教师层面教师层面课程纲要课程纲要课程说明)课程说明)l课程目标的表述课程目标的表述l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与学校背景 包括政策依据;“支柱”情况;l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3-5项描述即可(设计与归纳)l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l课程安排(课表)l校本
32、课程的管理细则l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总总 纲纲l一、指导思想l二、基本目标l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实施规划学校课程实施规划整体方案整体方案l一、编制原则l二、学校实施规划整体方案l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l一、实施依据l二、实施内容l三、实施方式l四、学分认定l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选修选修的规划与实的规划与实施施l一、选修规划l二、实施指南l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选课及指导选课及指导l一、实施依据l二、选课原则l三、选课流程l四、选课指导l第六部分第六部分 学分认定与登记学分认定与登记l一、实施依据l二、学分认定l三、学分登记l第七部分第七部分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l一、组织保障l二、制度保
33、障l三、研修保障l第八部分第八部分 附附 件件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计划(简表)高一 高二 高三 校本课程 限选课 阅读技能11 任 选 课 英语听力11 心理辅导0.5 研究性学习方法0.5 任选课 人文素养类 任 选 课 任 选 课 科学素养类 身心健康类 生活职业技能类 说明:每位高中毕业生所学的校本课程的最低总学分为35。其中:限选课为10分,任选课为25分。任选课学分包括:人文素养类为7分;科学素养类为9分;身心健康类为6分;生活职业技能类为3分。l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l开发程序:开发程序:教师申报学校审议编制清单学生选择排定课表走班开课学分管
34、理课程考核成果展示总结提高l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科学探究类、社会文化类、语言修养类、信息技术类、艺术修养类、劳动技能类、运动竞技类、学术讲座类等八个类别共有140门课程,每门课程至少18课时,对应1学分,每学期推出30-4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品牌课程:青春读书课、时事论坛、心理修养及研究、英语戏剧表演前沿课程:运筹学、动漫设计、英语同声翻译多语种课程:法语入门、韩语入门、日语入门l课程评价:课程评价:l(1)学分以课时为单位来计算;l(2)每生在高三前修满至少6学分;l(3)每门课经任课教师考核后,将学生的成绩与课时统计上报教务处,登录校本课程学生登记手册l课程管理:课程管理:(1)校本课
35、程开发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教师培训等;(2)教导处负责工程方案的制订,如课程申报、审议、开设、教学常规管理等;(3)校办负责动员与宣传,以及学生的纪律管理;(4)教务处负责对学生的评估、成绩统计与存档,及图书馆、电脑室的开放;(5)总务处负责场地、设备等后勤保障工作。1.一般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2.具体项目 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评价建议l课程目标陈述(三维目标;课程目标陈述(三维目标;ABCDABCD表述)表述)l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l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课
36、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l考试评价说明(考核方式、记分方式、考试评价说明(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成绩构成等)l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l授课对象:高二学生l课程目标:感受吴文化(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提高人文素养。l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任选课l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l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l 一、课程说明一、课程说明l 教学材料:选用创意礼品包装、趣味纸艺等l 课程类型:技艺类l 授课时间:一学年:授课对象:26年级学生l l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l 1.了解一些关于纸艺的知识,认识纸艺在
37、生活中的重举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懂得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美化自然、美化生活。l 2.多动脑,多动手,使想像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热情得到迅速提高。l 3.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l 4开拓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让知识启迪智慧,使 生活更多姿多彩;让课堂成为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l l三、课程内容三、课程内容l贺卡设计l海报、壁画设计l面具、头饰设计l简单装饰的制作l礼品盒的包装l建筑造型设计 l l四、课程实施四、课程实施l1.纸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要求老师多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保证自己的教学理念走在时
38、代的前端。l2.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l3.收集所需材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学生长时间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和收集生活中的有用材料,日积月累养成习惯。l4.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建议学校适当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优秀艺术作品展览。l五、课程评价五、课程评价l1课程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l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品的构思和制作上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使学生主动去认识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有意识地去创造更多的美
39、。l 3学以致用,尽可能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我们的艺术修养、自身价值得以提高。l4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合作是否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否有所提高。l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课程质量的管理 1.课程目标的适切性课程目标的适切性 2.教师的课程能力教师的课程能力 3.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的办学条件l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 1.选课指导选课指导 2.学习指导学习指导l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组织保障:(1)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教师培训等;(2)教导处负责工程方案的制订,如课程申报、审议、开设、教学常规管理等
40、;(3)校办负责动员与宣传,以及学生的纪律管理;(4)教务处负责对学生的评估、成绩统计与存档,及图书馆、电脑室的开放;(5)总务处负责场地、设备等后勤保障工作。课时安排:每周3节,纳入课程表统一安排,学生选择任课教师负责制,加强纪律与安全管理l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l 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l 教育决策民主化教育决策民主化l 课程实施的改进课程实施的改进l 教育公平的达成教育公平的达成l 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l l 可能降低应试教育质量l 削弱知识教学l 苛求教师l 缺乏评价机制l 资源短缺l 流于形式 l行政干预过强l教师负担过重l课程开发成为活动开发l缺少提升与引领l农村开展难度过大谢谢大家!l不求人人成为精英l但求人人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