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2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作者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知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二、俄罗斯民族音乐1历史背景:俄罗斯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
2、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其中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俄罗斯风情。2代表人物:强力集团“强力集团”又称“俄罗斯五人团”,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文艺评论家斯塔索夫曾撰写文章称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这个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强力集团”的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M.A.Balakirev)、鲍罗丁(A.P.Borodin)、居伊(C.A.Cui)、穆索尔斯基(M.P.Mussorgsky)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
3、kov)。实际上,这五个人中只有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其余四人都是业余作曲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分析、评论音乐名作,对作品和创作思想进行交流和探讨,主张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旋律、音阶等各种独特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三、作品鉴赏(一)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作品介绍卡玛林新卡亚幻想曲作于1848年,是一部俄罗新化的交响乐作品。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两个主题在性格、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通过二者的交替对比和变奏,以及威严庄重、活泼欢快等不同情绪的变化,勾画出一幅生动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2作者介绍
4、格林卡(1804-1857)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莫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自幼受到乡村民间音乐的熏圈,他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为后来专业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36年完成的第一部歌剧伊万苏萨宁,首开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的先河;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则树立起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3乐曲探究何为变奏?将乐曲最初呈示的主题不断的反复,在反复的过程中有变化。何为双主题变奏?两个不断变化的主题交替呈现的一种作曲技法。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这段舞蹈音乐的情绪特点?热烈、欢快、奔放。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怎样的一种性格特征?
5、对生活充满激情,健康乐观。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俄罗斯农村婚礼中的哪种场面?出嫁?迎亲?典礼?迎亲。(二)荒山之夜1乐曲介绍荒山之夜写于1867年。作曲家在原稿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自地下深处的非人声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颂赞和阴间的祭奠,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2作者介绍穆索尔斯基(1839-1881),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师从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以歌剧和歌曲为主。其代表作有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歌曲跳童之歌等。四、拓展与探究1唱一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柴科夫斯基说:“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一部多么玄妙异常的作品。”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2聆听荒山之夜,感受、体验并评论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3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但在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上却与“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相异。查找相关资料,说出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