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石之瓠五石之瓠庄子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愿以境内累矣!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精神自由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
2、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子也。”庄子曰: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彼与此,何其偏也!”天人合一庄子庄子(约前约前369369前前286)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清静无为。为了现实的束缚
3、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自由的“逍遥逍遥”之境。之境。A A在政治上,他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他指出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他指出,一切社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治的工具。B B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一切顺其自然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一切顺其自然 “安时而处顺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若命”“”“清静无为清静无为”
4、。C C朴素辩证法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主张齐物论齐物论,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庄周梦蝶庄周梦蝶)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 写作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
5、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庄子庄子 庄子庄子一书,今存一书,今存3333篇,分为内篇篇,分为内篇7 7,是庄子所作,外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15和杂篇和杂篇1111,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又名又名南华经南华经,到了汉代,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庄子亦称亦称南华经南华经。其书其书与与老子老子周易周易合称合称“三玄三玄”。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真于诞,
6、寓实于玄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庄子才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才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
7、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惠施约前390前31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是鱼乐也。”惠子曰: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惠子曰:“我非子,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我知之濠上也。”“惠子相梁
8、,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庄子来,欲代子相。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南方有鸟,其名鹓鶵(yun chyun ch),子知之乎?),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ch)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之曰:“吓!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惠子的困扰?惠子的困扰?庄子的回答?庄子的回
9、答?五石之瓠五石之瓠答答瓠大而无用(明)瓠大而无用(明)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客受封土地客受封土地宋人世代漂洗丝絮宋人世代漂洗丝絮问问所所用用之之异异也也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的特殊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大用”“小用”会相互转化,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才能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庄子的大用庄子的大用 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
10、他们桌子上摆着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子。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而梦醒之后,悟出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世事庄
11、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周行不殆之意也!鲍鹏山鲍鹏山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
12、势的传统中,庄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月亮的树。鲍鹏山鲍鹏山 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经典之用示例:示例:所谓所谓“有用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
13、名之用,富贵,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