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导入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回忆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哪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无衣无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 ,收集了 至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 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歌总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诗经“六义”即是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 风出自各地的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是诗经中
3、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雅分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宫廷乐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4、。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赋、比、兴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比,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
5、此类。此类。兴,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无 衣 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自由诵读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
6、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无 衣 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疏通诗意译文: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
7、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核心鉴赏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字眼,对事物反复进行了描写(赋)不同穿着 修整的物品 目的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2.试分析本诗重章叠唱的特点。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但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
8、,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全诗三章,一唱三叹,节奏鲜明,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试体会整首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巩固练习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重章叠唱”,回环往,回环往复。
9、复。B B所谓所谓“无衣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这点儿困,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这点儿困难不算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上衣,也可以与战友共享。难不算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上衣,也可以与战友共享。C.C.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人民的尚武精神。D.D.“王于兴师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2.下面对诗歌
10、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同袍袍”“”“同泽同泽”“”“同裳同裳”。B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一同出发这一愿望。D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全诗叙写了出
11、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的壮志豪情。2.情景默写(1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_“_?_。”(2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_“_?_。”(3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_“_,_。”(4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_“_?_。”拓展延伸 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提示:从“仇”字的本义来看: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