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588611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6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导读【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悟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联想,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交流有文章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方式。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语文园地古诗词

2、三首花之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联想,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交流有文章内容想开去的方法。习作变形记语文园地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草原丁香结【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会写23个字,会写36个词语。阅读1.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3.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4.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口语表达1.以草原和丁香结为例,交流由文章内容想开去的方法。2.正确朗读并背

3、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大致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书面表达1,根据习作要求和提示,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2.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1 草原【课前解析】关注写作顺序:本文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喜迎远客场面和主客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推进自然。关注语言特点:本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本文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

4、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关注作者: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阅读时能从所读内容

5、想开去,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情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课前准备】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位置、风光和民族习俗;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明确课文描述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3.明确融情于景这一写法的好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播放关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2.师生交流草原风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了解。3.揭示课题草原,板书课题:草原,学

6、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导入,展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初步的感受,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欣赏完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吧。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7、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礼貌 拘束 渲染 勾勒 羞涩 目的地 鄂温克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翠色欲流 一碧千里 陈巴尔虎旗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陈巴尔虎旗的位置。(2)(出示课件7)读准 “蒙古包”“蒙古族”“蒙骗”“启蒙”“蒙上一层纸”中的多音字“蒙”,明确该字在表示不同意思时的发音。(3)(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毯

8、”字的书写: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字。(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腐”字的书写:“腐”由“府” 和“肉”两个字构成,“广”字的撇要包住 “付”和“肉”。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绘了几幅画面,试着给每幅画起个名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出示课件12)学生交流汇报: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教师板书: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方法。五、学习第1自然段“草原风光图”,开启寻美之旅1. 初读语段,寻景

9、色之美(出示课件13)教师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 ”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在感受深的地方作简单批注。学生活动:在教材中勾画描写景色的语句。(出示课件14)(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教师提问:通过这

10、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景色美教师板书:景色美2.品味语句,寻境界之美(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问题:在这些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中,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预设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课件16)教师出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出示课件17)预设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教师提出问题:“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你觉得这句话中哪

11、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字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出示课件18)预设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的“渲染”指的是什么?(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的是什么?(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从“翠色欲流”一词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只渲染而不勾勒的好处是什么?(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3.着眼表达,寻感受之美(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问题:身处这样美的环境中,作者有怎样

12、的感受呢?(出示课件20)预设:(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教师出示问题:“我”会唱些什么歌?“我”会低吟哪首小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播放歌曲天堂和诗朗诵敕勒歌音频。教师出示问题:如果你是骏马和大牛会回味些什么?预设1:回味草原的无限风光。预设2:回味青草的甜美。(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由理解到想象,发散学生的思维。)(出示课件21)教师出示对比语段并提出问题: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语段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13、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语段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总结:我们在描绘景色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22)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

14、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3)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七、指导朗读与背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24)(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2.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5)教师

15、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八、课堂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7)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奇丽的风光。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淳朴。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8)(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2.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过程】

16、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30)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拼音书写 绿毯、线条、柔美/衣裳、彩虹、马蹄/礼貌、举杯、微笑2.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三组词语分别对应的是草原风光、喜迎远客和主客联欢三幅图画。(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新词,并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回顾文章内容,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二、结合画面,把握作者情感1.(出示课件3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描绘“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三幅画面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预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者写这三幅画面是为了体现蒙汉情深。教师板书:蒙汉情深

17、2.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预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三、学习第25自然段“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感受蒙汉情深1.(出示课件32)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出示自主学习要求:你从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呢?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并进行批注。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并勾画文中体现“蒙汉情深”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2.研读“喜迎远客图”部分(出示课件33)预设:从第2自然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以及三个“飞”字,可

18、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出示课件34)预设:通过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体会到主客之间的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3. 研读“主客联欢图”部分(出示课件35)预设:从第4自然段中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第5自然段中给客人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真挚。(出示课件36)教师提出问题:面对主人的热情招待,客人是如何做的呢?师生交流,完成图表填写(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表,呈现主客联欢时的热闹场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师

19、提问: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人情美教师板书:人情美四、联系课文内容,从所读内容想开去1.舞台表演,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37)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上台演一演主客是如何联欢的。提示:主人们敬酒时会说些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客人们是如何回敬的?会说些什么?学生活动:思考主客联欢的场面,并分组上台表演。(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的形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蒙汉情深,更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联想主客间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有利于理解和学习本单元的语文素养。)(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问题: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

20、师追问: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呢?预设: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不忍离别,对一景一物的不舍,对蒙汉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2.联系生活实际,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39)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交流你当时的感受吧。教师出示两张提示性图片,一张为火车站情景图,另一张是小伙伴一起放学的背影图。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经历过的与人惜别的经历,老师相机指导。示例:每年暑假我都会去爷爷奶奶家,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我每次登上返程的火车,都能看见站在站台上的爷爷奶奶眼中不舍的目光。我劝他们早点回家,他们却从不肯。等到火车开动,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变小,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

21、中,我觉得心里酸酸的。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北朝民歌敕勒歌,让学生们再次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六、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3、44)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5)小练笔:写一写你与人惜别时的场景和感受。(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

22、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小练笔可以让学生由文中的惜别之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表达,提高语文素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借助多媒体,进入美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秀美的风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草原的无限风光,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概括小标题,厘清文章脉络。让学生用概括小标题的形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

23、欢图”)厘清本文的脉络,并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方法。围绕第1自然段“草原风光图”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美。我抓住重点语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深入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让学生感受草原风光,并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体会身处这样美景中的感受,并通过“我会唱些什么歌?”“我会低吟哪首小诗?”“如果你是骏马和大牛会回味些什么?”三个问题,发散学生思维,通过播放歌曲天堂和诗朗诵敕勒歌,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草原的辽阔壮美。通过语段对比感受融情于景的写法的好处。 围绕第25自然段“喜迎远客图”“主客联

24、欢图”,感受蒙汉情深。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入手,先初步读懂字面意思,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并进行默读、圈画;聚焦喜迎远客和主客联欢两部分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以表演的形式呈现主人敬酒时说了什么,他们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再次回到诗句中体会作者对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以及对蒙汉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如是否与亲人、好友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

25、读习惯。2 丁香结【课前解析】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关注文章内容: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着力描摹丁香花。其中,第1自然段写城里的开得繁茂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简洁地从花色、花香写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第3自然段细写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

26、白丁香。第二部分为第4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结”。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中的丁香花,写到自己在偶然的观察中明白“丁香结”说法的来由,最后从丁香结寄予的愁思想开去,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写作手法:这是一篇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文章在介绍丁香花的形象时,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了它的颜色、样子、气味。对丁香花有写意式的色彩描写:月下的丁香是“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斗室外的白丁香洁白耀目,被作者直呼作“檐前积雪”,还有“一片莹白”“参差的绿”与“两扇红窗”交相辉映,自是好看

27、。除了写意式的色彩描写,也有对花形的工笔白描:“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开满一树”从局部写到整体,条理分明,文字富有节奏感。从对丁香花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景物的体察精微,描写生动,神形俱得 。【教学目标】1.会写“缀、窥”等12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28、。【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窥”等1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学习赏“赏花”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出示丁香花图片,让学生感受丁香花的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丁香结的意思是丁香花苞。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丁香结,学生齐读课题。二、作者简介(出示课件4)在欣赏完美丽的丁香花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吧。宗璞,1928年生于北京。原名冯钟璞,著名

29、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中体验、感受人生。其著名的散文篇目有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等,作品集有落霞燕园等。(设计意图:情境导入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参差 芭蕉 妩媚 花苞 幽雅 伏案 笨拙 愁怨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单薄 尘土分嚣 半树银装 缀满枝头指名读词语,纠错正音。(2)(

30、出示课件7)明确多音字“薄”,在“单薄、薄片、薄荷”等词语中的发音。(3)(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明确“缀、雅、拙、襟、恍”等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上下平齐。左半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右半部分约占三分之二,书写时以左让右,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幽”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应先内后外,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字,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薄”字的书写:不要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下半部分的“氵”比右下部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出示课

31、件11)教师提出问题: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除了写到丁香结还写了什么?(出示课件12)预设1:课文第46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预设2:课文除了写丁香结还在第13自然段写了丁香花。预设3:第13自然段写的是“赏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悟花”。教师板书:赏花 悟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五、聚焦“赏花”部分内容,品读句子,想象画面1.(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丁香花。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14)预设1:通过“雪白、银装、白的潇洒、紫的朦胧、积雪、一片莹白”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描

32、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教师板书:颜色预设2:通过“星星般的小花;十字小白花;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丁香花的外形。教师板书:外形预设3:通过“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气直透毫端”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丁香花的气味。教师板书:气味2.(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学生勾画批注,教师相机指导。(1)学习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16)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

33、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预设1:文中用“探、窥”这些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形容丁香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丁香花像孩童般活泼、灵动。预设2: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星星”形容缀满枝头的小花,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丁香花的繁密、小巧、色泽明亮。(出示课件17)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课文朗读音频,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18)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预设:通过“月光

34、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可以感受到在纱一般的月色下,丁香的白更富光彩,丁香的紫更加柔和。(出示课件19)教师播放第2自然段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月光下丁香的画面。(3)学习第3自然段(出示课件20)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35、。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积雪”指丁香花,我是从“每到春来”和“香气直透毫端”等语句中看出来的。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把花比喻成雪的诗句吗?预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丁香花的美?预设: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中的“透”和“参差”,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预设:我能想象出花团锦簇、挨挨挤挤,绿叶从花缝里钻出的画面。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中的“莹白”“绿”和“红”,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预设:我能想象出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的画面。(出示课

36、件2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花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预设:我从“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看出作者是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花的。(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么美的丁香花,作者有哪些感受呢?预设1: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预设2: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的“照耀”指的是什么?预设:丁香给了作者很多的创作灵感和心灵慰藉。(出示课件24)教师播放第3自然段课文朗读音频,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5、2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37、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28)教师提出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分为哪两个部分?学生回答:赏花(13自然段);悟花(46自然段)。二、聚焦“悟花”部分内容,解读“丁香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出示课件29)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为什么会有“丁香结”的说法?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学生勾画批注,教师相机指导。交流汇报(出示课件30)1.感受形似预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出示课件31)教师展示丁香结及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扣图片,学生直观了解

38、二者的相似之处。2.了解象征意义(出示课件30)预设:“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出示课件3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联想了哪些诗句?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描写哀怨忧愁的意境,古人常用丁香结表达忧郁的情绪。(出示课件33)教师以“阅读资料”中的诗句作补充,通过诗句中的“愁、断肠、雨中愁”等,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自古以来就表示愁怨难解的意思。(设计意图:联系“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丁香的诗句,加深对丁香结象征意义的理解。)(出示课件34)教师总结:丁香花之所以被称为丁香结是因为外形相似

39、;寓意相似,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3.感受雨中丁香之美(出示课件35)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呢?预设:因为雨中丁香的触动和联想。(出示课件36)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1)阅读第4自然段,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联系在一起”?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并圈画相关内容。学生汇报交流问题(1)(出示课件37)预设:雨中的丁香的特点是“格外妩媚”“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出示课件38)教师展示印象派的画作,解释印象派的意思: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绘画艺术流派,注重光色变化和瞬间印象的表达,画作中的不同

40、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胧之感。(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印象派的画作,直观、深入了解印象派画作的特点,从而深入理解雨中丁香的特点。)学生汇报交流问题(2)(出示课件37)预设: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姿态美好,象征着愁怨,勾起人的愁绪。4.领悟作者的人生思考 (出示课件39)教师提出问题:朗读第6自然段,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预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教师总结:作者从实际生活想开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板书:积极的人生态度(出示课件40)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预设:既然人

41、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教师板书:生活多结 从容面对(出示课件4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你带来的启示。预设:我们可能会遇到学习上的压力,在考试中失利,与同学争吵等学习和生活中不顺利的事情。虽然这些事情让人不愉快,但是只要积极面对,就能不断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设计意图:聚焦主要问题,环环相扣,帮助学生读懂“丁香结”的深刻内涵,并能联系单元语文要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3)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

42、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4)展示梅、兰、竹、菊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图片,让学生明确梅花代表高洁,兰花代表清雅,竹子代表谦虚,菊花代表隐逸。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5、4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7)(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2)小练笔: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进行仔细观察,思考它有什么象征意义,把你的发现写出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

43、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3 古诗词三首【课前解析】关注内容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

44、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下雨前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

45、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卷大地,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时

46、,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关注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