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5篇课文。课文反映的是不同斗争阶段的事情,但精神主旨是一样的: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本单元时教师要注意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重点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写出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并且在关注整个场景的同时,也要描写个体的表现。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两篇课文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
2、好的范例。七律长征读懂诗句 体会情感 受到熏陶 课 文狼牙山五壮士观注整个场景点面结合 描写个体表现开国大典重点写印象深刻的部分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围绕话题拟题目口语交际:演讲语气语调讲技巧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写清楚 重点写具体习作:多彩的活动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运用点面结合语文园地巩固语文能力【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会写“律、崖”等32个字和“日寇、奋战”等40个词语。2.欣赏书写作品,能做到规范美观,养成自我检视的好习惯。课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七律长征。2.能说出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3.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
3、写场面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口头表达1.演讲时能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2.演讲时能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书面表达1.尝试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2.写出活动中的体会,能根据同学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3.能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4.学会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5 七律长征【课前解析】关注文本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
4、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气。关注诗人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关注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就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
5、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在雪山中,红军战士互相搀扶,坚强行进,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相照应。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课文的上部分以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铺底,毛泽东的书法运笔峻拔,气势磅礴,生动地衬托出了诗句所表现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
6、义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对长征的认识。)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毛泽东(18931976
7、)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全班齐读课文。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7)(1)出示词语: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岷山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逶迤的意思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2)(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
8、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律”和“涯”的书写:这两个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索”的书写: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四、理解诗题,了解背景1.理解诗题(出示课件11)诗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题目。长征: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
9、、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2.了解背景(出示课件12)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
10、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3.汇报交流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教师板书: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41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7)(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
11、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尝试背诵,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提示,学生尝试背诵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二、细读鉴赏,品悟情感1.(出示课件20)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预设1:这句诗是在写“千山”,“逶迤”指的是弯弯曲曲,
12、连绵不绝;“磅礴”指的是气势盛大。预设2: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出示课件21)预设3:翻越起伏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的乌蒙山脉本来是非常难的,可是作者却把它们分别看作细浪和泥丸,这里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教师板书:过五岭、越乌蒙(2)(出示课件22)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预设1:这句诗是在写“万水”。预设2: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预设3:这两句
13、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教师板书:渡金沙、抢大渡教师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预设1:“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预设2:“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教师总结: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3)(出示课件2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
14、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教师板书:翻岷山 英雄气概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1.(出示课件25)教师提出要求:学习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朗读“阅读链接”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感受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出示课件26)教师出示自学提示: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朗读中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2.学生自由朗读菩萨蛮大柏地,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一背。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
15、8)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9)毛泽东诗词名句(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3)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4)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的特点。)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0)全诗短短
16、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3)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
17、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回环复读,升华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在解决完字词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暖、寒”“尽开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所面临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以及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豪迈的大无畏精神。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
18、,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掌握并运用。在教学的最后,我安排了自主学习“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这也是毛泽东的诗词。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及伟人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情怀。6 狼牙山五壮士【课前解析】关注文本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马宝玉、葛振林
19、、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最后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这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关注背景本单元选取的课文均为革命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将学生带入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犯中国领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 关注读写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
20、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狼牙山五壮士中,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人的细致刻画。关注插图课文插图是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这幅画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画中五位壮士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与课文的文字描述相互交融,让人感受到壮士们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3.体会课文既
21、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2.初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3.厘清文章脉络,并重点学习“接受任务”和“痛击敌人”部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情境导入,介绍狼牙山(出示课件3)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海拔1105米,上有大联陀、小鬼脸、阎王鼻子、天梯、棋盘陀五个山峰。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狼牙山。1941年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五壮士同日本侵略者在此英
22、勇战斗。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五位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3.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学生齐读课题。二、介绍背景(出示课件4)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包围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及当地群众,军区命令一分区一团七连担任掩护军区和群众转移的任务,七连经过顽强抵抗,转移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七连最后留下六班掩护,为了争取主力和群众撤退的时间,这个班将日本侵略者主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与四面包围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激战。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快速读课文
2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出五位壮士的名字。(2)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3)学生回答: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日寇 奋战 险要 悬崖 攀登 山涧 崎岖 雹子 屹立 抡胳膊 晋察冀 手榴弹 绷着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注意纠正字音。(2)(出示课件7)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8)重点指导“寇”字的书写:这个字包括三个部件,注意下半部分“元”字包住的小部件不要写错,部件上面的横左边不要出头。(出
24、示课件9)重点指导“贯”字的书写:上半部分的部件,里面是一竖,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书写时要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归纳主要内容1.厘清结构(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2)学生默读课文,尝试用小标题梳理文章的层次。(3)(出示课件11)学生交流汇报:接受任务(第1自然段)痛击敌人(第2自然段) 引上绝路(第3自然段) 顶峰歼敌(第4、5自然段) 英勇跳崖(第69自然段)教师板书: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2.归纳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2)(1)教师提出要求:请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
25、内容。(2)学生根据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预设:本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的任务,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将敌人引上绝路继续顶峰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五、学习“接受任务”部分,了解背景1.(出示课件13) 朗读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2.学生朗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3.汇报交流预设:通过“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这句话,可以知道敌我力量悬殊。4.(出示课件14)让学生了解晋察冀根据地和游击战争。(1)晋察冀根据
26、地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地处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以南,东临渤海,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2)游击战争游击战争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增加补充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内容。)六、学习“痛击敌人”部分,关注人物描写及点面结合的写法1.关注人物描写(1)(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自主学习
27、要求:默读第2自然段,用“ ”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2)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6)预设1:在“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话中,“指挥战斗、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抡一个圈、瞄准敌人射击”是动作描写。预设2:在这句话中“沉着、满腔怒火、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神态描写。预设3:
28、这些描写表现了五位战士对敌人的痛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2.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1)了解“点面结合”的含义(出示课件17)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话属于点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句话属于面的描写。教师总结
29、: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叫作“点面结合”。(2)了解“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这样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设计意图:“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文中既有对群体形象的勾勒,又有对个体动作、神态的刻画,让学生体会到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七、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2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继续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
30、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本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哪种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既有整体感又凸显人物特点。(出示课件23)教师组织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二、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1.(1)(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2)学生默读第39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5)教师提出问题:哪些语句属于“点”的描写?预设1:第3自然段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
31、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预设2:第4自然段中“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预设3:第5自然段中“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预设4:第6自然段中“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教师提出问题:哪些语句属于“面”的描写?预设1:第4自然段中“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
32、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预设2:第6自然段中“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主力部队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预设3:第6自然段中“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预设4:第7自然段“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预设5:第8自然段“中国共产党万岁”。2.(出示课件26)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对“点”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预设1:相同之处是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预设2:对五个战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
33、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3.(1)(出示课件27)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2)学生默读第39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3)探究交流(出示课件28)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预设:“斩钉截铁”和“走”体现了班长马宝玉的坚决果断和毫不犹豫。(出示课件29)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预设:“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砸”体现了班长马宝玉身手敏捷、有勇
34、有谋。(出示课件30)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预设:“拔出、拧开”和“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体现了马宝玉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强烈的仇恨。(出示课件31)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预设:“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体现了马宝玉的自豪和欣慰,“纵身跳下”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4.朗读指导(出示课件32)齐读第39自然段,在朗读时要注意:在坚定、果敢的语气中带着对敌人的痛恨,显示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5.(出示课件33) 默读“英
35、勇跳崖”部分,思考该部分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出示课件34)预设: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三、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出示课件35)教师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出示课件36)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战士。预设:这是一群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战士。教师板书:视死如归 不畏牺牲(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五位壮士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从而对五位壮士的光辉形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出示课件37)教师提出问题:为何前三个自然段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是
36、“战士”而从第4自然段起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改为了“壮士”?预设: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马宝玉等人是在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要求: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说出并记住五位壮士的名字。学生回答: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0)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
37、位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1)中华民族的优秀男儿共产党员马宝玉、葛振林,壮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当着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日本侵略者的面,砸碎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毅然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悬崖的树上身负重伤,被老百姓救出,侥幸生存。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2)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3)(1)摘抄描写五壮士英雄气概的语句。(2)搜集革命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 教学效果1.重视字词教学。根据学生学情,我
38、依然不敢放松字词教学,但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容易出错的字音、字形和词语意思讲解即可。2.厘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让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内容(1)接受任务;(2)痛击敌人;(3)引上绝路;(4)顶峰歼敌;(5)英勇跳崖。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3.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
39、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 “英勇跳崖”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个男生(中队长)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听课的老师流泪了,我也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含着泪融入孩子们一员,此时,连手都不知道放下。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三、不足之处有感情的
40、朗读还不够到位。由于课文比较长,课堂分析理解占用时间较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得还不够。今后要加强朗读训练。四、改进措施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形式,多进行小组读、互读、男女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增加阅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7 开国大典【课前解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
41、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大地欢声雷动。毛主席亲
42、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当天晚上9点多钟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国际上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开国大典阅兵式1949年10月1日下午
43、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
44、时【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厘清课文脉络。3.明确“举行典礼”部分是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导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2.揭示课题开国大典,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2.学习字
45、词(出示课件5)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擎着 瞻仰 电钮 排山倒海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排山倒海的意思是形容力量强,声势大。(出示课件6)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例如:“宣”和“坦”最后一笔的横都要写得长一点儿,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出示课件7)重点指导“爆”字的书写:书写时注意右下的部件不是“水”。三、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问题:联系课文题目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隆重典礼。(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开国大典写了哪两部分内容。预设:第13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415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具体过程。教师板书:总体情况 具体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四、聚焦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