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093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110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7浙江11月选考,3,2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 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 工程是 (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故B项正确。,2.(2017浙江4月选考,1,2分)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 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 石斧 耧车 骨镰 曲柄锄 A. B. C. D.,答案 A 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耕作

2、工具有石斧、骨镰等,故A项正确。耧车和曲柄 锄属于铁制农具,出现在汉代,此时处于“牛耕铁犁”阶段。,3.(2016浙江10月选考,2,2分)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 A. B. C. D.,答案 C 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反映的是东汉杜诗发明 的水排,用于冶铁;反映的是牛耕;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是汉代画像砖上的“讲经 图”。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显然是,故C项正确。,4.(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 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

3、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 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5.(2015浙江10月选考,4,2分)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 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答案 C 题干时间信息为“唐朝”。“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

4、土深浅”体 现了这种农业工具主要是用于耕地,同时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根据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67),6.(2010浙江文综,14,4分)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方两图,其 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答案 D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西汉 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 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故选D项。,7.(2010浙江文综,15,4分)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5、剜却心头 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答案 B 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解读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出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解读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 “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解读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 并问题,故B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2019浙江4月选考,3,2分)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 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6、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答案 D 根据所学,唐朝我国的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故D项正确。,2.(2018浙江4月选考,3,2分)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冶炼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开始以煤作为冶铁 燃料。,3.(2016浙江文综,15,4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

7、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但 汉代十三州中没有定州,故不符合史实;唐代,定州私营作坊兴起,故符合史实;宋代定窑以 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符合史实;元代,定州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故符合 史实。本题选D项。,4.(2015浙江10月选考,2,2分)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 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

8、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 A 题干反映中国的丝织品被古罗马学者所记载,这体现出汉代丝织技术发达,丝织品 经丝绸之路远销到古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中 “唐代”时间错误;D项反映的是棉纺织技术,与题干不符。,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57),5.(2014浙江文综,13,4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

9、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 D 本题以学者对“China”含义的理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及史学素 养。“China”是表示中国的英文单词,针对这一单词的具体历史含义的研究,应从这一单词 出现的历史背景去考究,故D项正确。“China”这一文化单词很难通过考古研究去考证,A项 错误。B项所述方法并不可靠,C项所反映的不是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故排除。,6.(2012浙江文综,14,4分)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波陂灌注,竹木

10、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 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答案 C 根据材料中“资至百万”可知庄园经济力量强大,故A项说法正确。根据“竹木成 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可以判断出庄园内经营活动广泛,自给自足程度 很高,故B、D两项说法正确。草市是乡村集市,在东汉时尚未出现,并且材料中没有体现乡村 集市繁荣的信息,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7.(2011浙江文综,13,4分)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

11、, 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 A. B. C. D.,答案 D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可知应选D项。,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2019浙江4月选考,4,2分)“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 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答案 C 草市是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兴起的民间集市,往往处于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 点。故“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的说法明显错误,C符合

12、题意。“草市迎江货,津 桥税海商”蕴含了草市对商贸和税收的影响以及草市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等信息,同时根 据所学可知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A、B、D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2.(2018浙江11月选考,4,2分)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 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 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 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 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瓷器成为

13、“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 B. C. D.,答案 A 材料中提到了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中的应用,故正确;宋代的市已突破空间限制,没 有严格的坊市制度,故错误;宋代并没有彻底放弃唐代的贸易路线,且材料未涉及这个问题, 故错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瓷器是重要的外销产品,故正确。组 合正确,因此选择A项。,3.(2017浙江4月选考,5,2分)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 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 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

14、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 D 材料中的“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 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 项正确。“市舶司”“公凭”的存在说明宋代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监管,A项不符合史实;B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所述与题意无关,且本身表述不符合史实。,4.(2016浙江10月选考,5,2分)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 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 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

15、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 理的是 (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答案 D 长安“城中东西市”体现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反 映“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反映商人结交权贵。因此A、 B、C三项均能从材料中得以体现。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采取重 农抑商政策,尽管商人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在社会上仍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5.(2016浙江4月选考,4,2分)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

16、春步上茶 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答案 C 根据材料中的“草市”“寨”等关键词,可以判定C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夜 市、市镇和专业市场。,6.(2016浙江4月选考,6,2分)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 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答案 C 材料体现了明代江南地区部分农民弃农从商,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

17、 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符合题意。,7.(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 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 B 注意审题:“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A项中的“九市”是城市中的商品交易场 所,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B项反映了丝织业的发达,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符合题意。 C项中的“经游(营)”和D项中的“贾客”都与

18、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解题方法 逆向选择题解题方法 (1)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得出答案。 (2)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当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可先假定某一个选项正确,然后 根据历史事实、历史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答案。,8.(2015浙江文综,16,4分)“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

19、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 A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 被称为“瓷路”。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910),9.(2011浙江文综,15,4分)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 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 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 B 从“苏州吴

20、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 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 场所,而非地主商业中心,因此C、D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0.(2013浙江文综,38,10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 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

21、,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解析 (1)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既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又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2017浙江4月选考,7,2分)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 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 A “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体现了商人谋求社会地位的转变, 故A项

22、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2.(2016浙江10月选考,8,2分)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 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答案 D 由“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可知黄遵宪认为实施 “海禁”政策的目的是驱逐外国滋事者,但是由此累及无辜,阻碍了正常对外贸易的发展,实为 一大错。结合所学可知,“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国内与外界的联系,扼杀了对外贸易

23、推动经济 进步的可能性,故D项与作者思想相符。,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36),3.(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马,前代所禁。近日得 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 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答案 C 从当时商人的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不符 合题意;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 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

24、平等地位,B、D两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商运发达,商 人群体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符合题干要求。,4.(2010浙江文综,18,4分)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 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 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 的是 (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案 C 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

25、贩不得往日本”,说明 明朝前期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 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正确答案 为C项。,5.(2014浙江文综,38,18分)(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 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26、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 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 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 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

27、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 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答案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 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 “海禁”政策。,解析 第(2)问,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的新气象,应利用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同时联 系教材,分别从农业上分析农作物种植方面的新气象,从手工业上指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 商业上归纳出商帮的强大、会馆的出现。政府的老政策,很显然是重农抑商。第(3)问,解答本

28、 问应充分注意题目要求,挖掘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应 抓住日本和葡萄牙两个切入点。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明朝对外政策一是传统的“朝贡”体制, 二是“海禁”政策。,6.(2013浙江文综,39,6分)(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 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29、关键是西方腾飞了;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 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 (3)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潮流变了,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 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关键是西方腾飞了”。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 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解析 第(3)题是开放式主观题,

30、学生无论选择哪一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 了 (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31、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料信息看,一位名 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 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2.(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 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 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

32、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 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 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 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 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 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

33、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 项错误。,3.(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 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 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

34、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 纵税收,故D项错误。,概念阐释 自耕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于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 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一种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4.(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

35、”,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 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误区警示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是外国商品冲击的结果。(2)家庭副业的发 展是否影响主业,并导致其衰退,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5.(2016课标,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36、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 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 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 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规模的不同,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的能力,难度 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片体现的信息进行思考。,6.(2015课标,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 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37、(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 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7.(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

38、指数增 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 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 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 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 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

39、 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 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 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 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 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

40、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 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 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 形势加以分析。 (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

41、强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3)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 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816),8.(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 数占总数的

42、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 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 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 提高,C、D两项错误。,9.(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

43、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 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 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10.(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 可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

44、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 自动灌溉,故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 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11.(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

45、水阔人间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不作为,由此判断B项正确。,12.(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 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 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 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13.(

46、2014天津文综,2,4分)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 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 主要强调 (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 A 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意在强调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后半部分突出儒家经典诗 书中重视农业发展对社会安定的重要意义,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在材 料中并没有体现。,14.(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

47、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 由所学可知,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15.(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 D 本题考查

48、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 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 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16.(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 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 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 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49、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 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 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 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 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 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浙江高考选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