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
2、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难点】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自主预习】(一)秦的统一1、秦灭六国的过程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
3、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人物:赢政(3)都城:咸阳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俗话说:
4、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二)巩固统一的措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
5、的统治。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3、思想上焚书坑儒。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秦长城的修建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学生一般在电视
6、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越族地区的开发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秦的疆域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合作探究】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3、如何评价秦始皇?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
7、一大业的认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一 、秦统一六国1、统一六国的原因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3、思想上:焚书坑儒。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教学后记】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
8、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过程】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情景导入】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
9、“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自主预习】 一、秦的暴政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
10、述成语“指鹿为马”。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二、秦末农民起义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 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 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11、和精神。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 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3)了解汉朝的建立。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
12、立者、都城。【合作探究】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小结提升】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
13、,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教学后记】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教学重难点】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教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汉书 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
14、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思考讨论: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自主预习】 文景之治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生: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师: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1.是经济凋敝;2.是边境不安;3.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单项选择题】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15、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简答题】: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答: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 并顺利实施。1、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2、奖励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三、布置作业:请大家查阅资料,看“大风歌”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跟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作比较,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教学后记】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
16、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教学重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
17、,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 政、汉高祖刘邦等。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
18、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大一统1.原因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加强中央集权2.措施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合作探究】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
19、的功劳大?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教学后记】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20、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重点难点】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
21、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新授: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三、师生互动:1、公元_年_建立东汉政权。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3、“光武
22、中兴”的两大特征:以“柔术”治天下 注重文治五大内容: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官学,重视教育。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中:农牧业发展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土地兼并严重 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7、2006年丙戌年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
23、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四、检测学习情况(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教学后记】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
24、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
25、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6、: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答案提示: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二、 丝绸之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
27、绸之路的路线。提问:(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三、 班超经营西域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
28、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班超出使西域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2、甘英到达波斯弯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合作探究】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
29、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西域都护的设置二、丝绸之路三、班超经营西域【教学后记】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认识两
30、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教学重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
31、的新气象。【自主预习】 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二.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上有哪些贡献?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三.历史巨著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合作探究】1、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2、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谈一谈。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中国早期拥有世界最早的造纸技术,在文化上奠基了基础。【教学后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