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参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3、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4、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
2、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画鬼画狐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提问: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们知道他的代表作吗? 二、作者与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
3、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创作大约始于作者二十一岁时,四十岁左右成书,后又经不断修订,增补前后达三十年之久。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广集素材,精心整理,反复加工,毕其一生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正式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作者去世已五十多年。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
4、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聊斋志异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涉及政治统治的,如促织、梦狼、窦氏;有反映科举制度的,如司文郎、考弊司、于去恶、王子安;有表现男女情爱的,如连城、阿宝、青梅;有概括生活经验,带有寓言性质的,如画皮、峻山道士、狼;有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作者将笔触涉入杳冥荒诞之域,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现实中的矛盾移到幻想领域里,从而酣畅淋漓,游刃有余。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
5、矣。”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的精华特色揉为一体,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17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板书: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初读课文(初读要求: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活动
6、设计2】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第一段: 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表时间,有每年的意思。省略了介词“于”和动词宾语“之”-“岁征(之于)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故”,副词,可译为“本来”“原来”。 以一头进:承前省略了宾语“之-上官。” 试使斗而才:承前省略“使的”宾语“之-促织”和“才”的主语“其-促织”。 因责常供:“因”,连词,于是。与现代汉语“因为”意义不同。 令以责之里正:蒙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促织”,“令以(之)责之里正” 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笼子养”。 辄倾数家之产:“辄”副词,“就”,表承接。“倾”,“使用尽”,使动用法。 第二段: 邑有成
7、名者:“邑”,古代称国为邑;京城也称邑;泛指一般城市;旧时县的别称。 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会征促织:“会”,适逢,正赶上。 敛户口:“户”,人家;“敛”,征收;勒索老百姓 冀有万一之得:“冀”,希望。“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 成然之:“然”,是;然之,“以之为然”的省略;成名(认为)对。 败堵:“败”,倒塌,破旧;“堵”,墙壁;倒塌、破旧的墙壁。 探古发穴,靡计不施:“发”,这里是“挖”的意思;“靡”,无、没有。 迄无济:“迄”,毕竟,终究;“济”,成功。意译为“一直没有找到”。 不中于款:“中(zhn
8、g)”,适合,只好符合。 第三段: 成妻具资诣问:“具”,备办,这里是“准备”的意思;“诣”,前往,去到。 则密室垂帘:“则”,连词,表转折,“却”。 再拜:“再”,第二次,这里是“拜了又拜”的意思。 成妻纳钱案上:“纳”,交付,这里是“放”的意思。 青麻头伏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归以示成:省略介词宾语“之”,“归以(之)示成” 展玩不可晓:“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第四段: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表推测,可译为“莫非吗?“所”,名词,处所。 乃强起扶杖:“乃”,连词,“于是”;“强”,勉强;“杖
9、”,名词,“拐杖”,前面“杖至百”的“杖”,“杖责”的意思。 循陵而走:“循”,顺着。 俨然类画:“俨然”,宛然,好像真的一样;真象画中的一样。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遂”,连词,于是,就。 而心目耳力俱穷:“俱”,副词,都;“穷”,尽。 冥搜未已:“未”,表示否定,不,没有;“已”,停止;他正用心探索着。 审视:仔细看。 笼归:“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装上”。 备极护爱:“备”,副词,全,尽;爱护得周到极了。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补出课文中省略的成分。 ()遽扑之,()入()
10、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极俊健。()逐()而得之”。 【参考答案】(成)遽扑之,(促织)入(于)石穴中。(成)掭以尖草,(促织)不出;(成)以筒水灌之,(促织)始出,(促织)极俊健。(成)逐(促织)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继续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第五段: 窥父不在:“窥”,偷看,这里是“看”的意思。 窃发盆:“窃”,私下里;“发”,打开。 径出:“径”,直,直截了当。意译为“一下子跳出来”。 股落:“股”,大腿;今义为“屁股”。 而翁归:“而”,同“尔”,第二人称,“你”;“翁”父
11、亲。 自与汝复算耳:自然会跟你算账。 第六段: 未几:表时间的词语,不久,没多时。 如被冰雪:“被”,通“披”;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所往:“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词语,可译为“去的地方”。 既而:表时间的词语,“不久”。 因而化怒为悲:“因”,连词,“于是、就”;“而”,表承接,“就”。 不复聊赖:“聊赖”,指生活或情感上的凭借。不再有一点生趣。 喜置榻上:省略句,“喜置(之于)榻上”。 但儿神气痴木:“但”副词,只。 奄奄思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气息微弱,只想睡觉。 成顾蟋蟀笼虚:“顾”,回头看;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只是”意思不同(
12、见P171注释)。 亦不复以儿为念:“以为”,“把当作”。 一鸣辄跃去:“辄”,副词,就。 行且速:“且”,连词,并且。 审谛之:“谛”,注意、仔细。 顿非前物:“顿”,顿时;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下文“顿足失色”的“顿”是“跺脚”的意思。 劣之:“劣”,意动用法,以之为劣;认为它不好。 惟彷徨瞻顾:“惟”,副词,表示范围,“只”。 惴惴恐不当意:“当”,(dng)合适,适宜。但是心里惶恐,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思试之斗以觇之: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第七段: 欲居之以为利:“居”,积蓄、囤积,这里可译为“留着”;“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想留着它来牟取暴利。 而高其直:“高”,形
13、容词的使动用法;“直”,通“价值”。 不敢与较:省略介词宾语,“不敢与之较”;“较”,较量。 俄见小虫跃起:“俄”,副词,表时间的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很快”“突然”等。 方共瞻玩:“方”,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为“正”“正在”等。 鸡健进,逐逼之:“健”,强壮有力;“逐逼之”,“逐(之)逼之”的省略;“逼”,“接近”“迫近”。鸡大步上前,追逐它,接近它。 成仓猝莫知所救“所救”,所字结构,相当一个名词性结构,救助的办法。 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行为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可译为“很快”“随即”“立即”“不久”等;随即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 临视:
14、“临”,到。 掇置笼中:“掇置笼中”省略句,“掇(之)置(之于)笼中”。 第八段: 成述其异 试与他虫斗:承前省略主语。 虫尽靡:“靡”,音(m),倒下;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乃赏成,献诸抚军:“乃”,于是、就;“诸”,之于。 以金笼进上:“以金笼(之)进上”的省略;用金笼装着它献给皇帝。 既入宫中:“既”,以后。 异状:不同类型的。 无出其右者:“右”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这里是“高于”“超于”的意思。 则应节而舞:“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应”,应和,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益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越发觉得出奇。 上大嘉悦:“大”,副
15、词,非常,很;“嘉”,赞美、嘉奖。 所自: 俾入邑庠:“俾”,音(b)。 成子精神复旧:“复旧”,恢复原来的;今义为“恢复旧有的制度、风俗、观念、样式等”。 抚军亦厚赉成:“赉”音(li),赏赐;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第九段: 未必不过此已忘:“未必”,不一定,双重否定;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即为”,就把它当作;“定例”,沿用下来的常规。 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连词,承接前一分句,提出进一层的原因或条件。 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贴妇”,见注释 一跬步:“跬”,古代的半步,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这里指“一举一动”。 不可忽也:“忽”,
16、忽视。 以蠹(d)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 裘马扬扬:“裘”“马”,名词作动词,穿裘衣,骑马;“扬扬”,得意的样子;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当其为里正:“为”,担任。 岂意其至此哉:“岂”,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意”,“意料;“至此”到这种地步,是两个词,今义为”到了这个时间、地点或状态;“哉”语气助词,“啊”。 天将以酬长厚者:“天将以(之)酬长厚者”,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 并受促织恩荫:“并”,一起;“恩荫”,见注释 信夫:“信”,古义为“确实”;今义为“书信”。 【活动设计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情
17、节。 【活动设计3】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的?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2、结尾“异史氏曰”是否为多余笔墨? 三、布置作业: 归纳知识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结构,认识情节与主旨的关系,了解主要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入: 问题1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点拨】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为故事的序幕,“觅虫()”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
18、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是作者的评语。这样,全文情节结构完整,一目了然。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比较阅读,探讨情节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投影】“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上吊)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比较促织与材料的异同。 【点拨】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妻失促织,惧而自缢;鸡啄食促织;夫亦自杀。 【投影】“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
19、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讨论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一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点拨】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我们来逐个分
20、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生活现象,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
21、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活动设计2】讨论P172练习一1,了解作品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特点。 【点拨】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个转折,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次转折。成名终于捉到一头好
22、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从此可以不用瑟瑟发抖地向脸色铁青的官老爷苦求哀饶了吧?从此可以不挨无情的毛竹板了吧?从此可以过人的正常生活了吧至少可以喘口气了吧?“举家庆贺”。妻子、孩子和他的脸上都浮起了一丝笑意。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用一张画指点的。成名按图索“虫”,虽然很费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发现了,果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占卜的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漫着神奇色彩。香烟缭绕,密室垂帘,巫婆并非装神弄鬼,竟是“无毫发爽”,非常之灵,可谓神了。这便是“志怪”了。事实上决不可能,而情节的离奇,却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谁知一转身,天地马上变色,天大的灾祸又降临了!妻
23、子吓得“面色灰死”,孩子吓得放声大哭,逃出门外,跳了井。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切全起因于孩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这一转折,转得又完全自然,这样稀奇的促织让孩子好奇,是自然的,这样俊健的促织“跃掷径出”,也是自然的。一头促织,竟使儿子吓得寻死。作者通过小小的蟋蟀,脉络分明地把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联起来了。蟋蟀对于深宫中的万岁爷,只是给他无聊的生活解闷的一种玩意儿,对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机逢迎献媚的一种手段。对于主人公成名一家,蟋蟀却成了一场从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灾祸。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普通老百姓
24、的压迫与剥削,通过小小一只蟋蟀充分加以揭露。 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样陡起陡落,而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作者把这头促织写得处处出人意外:一是就在门外鸣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跃落襟袖间”;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细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实,这头促织乃成子所化,天下促织当然不在话下,公鸡也不在话下。可是作者并不把它写成“巨身修尾”“状极俊健”,反而把它写成又小又蠢,同时暗暗透露它乃神物。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 成名捕捉的过程一波
25、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所以“喜而收之”。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 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
26、面,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鸡取进攻态势,“径进以啄”“健进,逐逼之”,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来,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小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节发展有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时上缴一只合格的促织,结果接连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点,捉到
27、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板书:征促织而不得-喜得佳品) 第二次:成名的儿子不小心使促织死掉,畏惧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板书:得而复失) 第三次: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小促织逐层进献,到了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喜欢它。于是逐层赏赐下去,成名很快富贵起来。(板书:失而又得,因促织富。) 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既引人入胜,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现统治集团的荒谬、苛酷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提示】情节的跌宕起伏,体现了人物的悲与喜。“征促织而不得”,作者集中笔墨写了成名的痛苦心情:郁闷欲死,惟思自尽;“问卜得图-按图得虫”,绝处逢生,成名由悲而喜;儿子“扑死小虫
28、”,畏惧自杀,成名再次陷入困境,由喜而悲;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因此而富有,由悲而喜。三次转折,表现了成名的悲喜起伏变化,让读者看到成名整个生命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蟋蟀,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促织决定了成名一生的命运,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深刻地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活动设计3】讨论:你认为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这样写得作用是什么? 【点拨】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详写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
29、样的程度。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调又有区别。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
30、上、抚、宰的辛辣嘲讽。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活动设计4】探讨写作特点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 1、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其成功之处: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在虚幻情景与心理描写结合,逼似生活真实。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
31、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 又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的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 2、对促织的描写细腻、逼真,绘形绘声绘神。 作
32、者写促织的外形,大佛阁的一头,是“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蟹壳青”则“庞然修伟”,写小虫,则“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可见状物的传神与精细。动态描写,则绘声绘影,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小虫与“蟹壳青”斗: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小虫貌不惊人,一“斗”惊人。两个“不动”,形若痴呆畏葸,不料这正是一种大将风度。一个“暴”字,动静陡转。“遂相腾击”四字,能表现一个连续的激烈的厮斗过程,能调动你的想像。“小虫
33、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那奋勇搏击之状如在眼前。小虫的鸣声,一说“振奋有声”,似听得见叫声,看得见英姿,似在宣告初战告捷,似在自我鼓舞斗志,准备着最后的一搏。而最后的鸣声,是“翘然矜鸣”,叫声、形状、神气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形神毕现。 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像力特别丰富,特别奇妙。波德莱尔说,想像乃“真实的皇后”。真实加想像,这样的志怪小说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性有深度,这样的志怪小说其情节有如万花筒,特别奇妙有趣,值得欣赏。 三、布置作业: 完成金版教程上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写作特点,探讨文章的主旨及“人异化为蟋蟀”的意义,评价作者的局限性。 教学过
34、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试分析作品如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 【点拨】写作特点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活动设计2】结合课文讨论问题。
35、问题1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点拨】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
36、化了批判力量。 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问题3结尾“异史氏曰”是否为多余笔墨? 【点拨】这种写法是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的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通过评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说明主要有三点:一是从贪官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
37、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意;二是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有善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的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苦难之上的,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活动设计3】如何看待人的异化-人变蟋蟀。 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明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对于成名这一家,难道情形不正是这样吗?蟋蟀,成了主宰他们一家的生和死、凶和吉、祸和福的凶神恶煞! 这种人与物之间不正常
38、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 从像虫子一般可怜的人的眼里看去,蟋蟀仿佛具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威严极了,可怕极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蟋蟀,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为可悲。 民间文学中有殉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翼鸟象征着封建社会中最可贵、最难得到的爱情。而促织中的“人变蟋蟀”的深刻意蕴,与它们都有所不同,作者正是通
39、过“人变蟋蟀”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悲剧。 当然,蒲松龄并不可能充分意识到他的出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把他的作品带进了“异化”的境界,因此,促织中的“人变蟋蟀”只能是一种不充分的“异化”现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愤怒的、带着精神创伤的蟋蟀;而是一只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它在皇帝面前“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许它以为它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大救星的角色吧,以为它的出现在这个凄凄切切的故事里,就是为了带来一个圆满的、喜剧性的结局。 反映在促织中,没有充分觉醒的人,对于人的异化,就只能是一种朦胧的认识,异化的感觉还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观念。 【活动设计4】讨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主要在下述两点上点拨:一是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二是揭露黑暗现实,虽尖锐,目的仍只是为了讽劝天子,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这仅是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 学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