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364983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和 淋巴 组成。2. 内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4.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

2、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5.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1)溶液渗透压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3、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 Cl。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 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pH为 7.357.45 。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调节血浆pH的物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3)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4、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6.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7. 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

5、。(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会被破坏的原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障碍。(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8. 稳态调节机制(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器官 、 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疾病发生。9.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

6、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 血糖 含量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 温度 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第二章 神经调节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3. 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 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生来就有后天形成刺激非条件刺激(直接

7、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例子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谈虎色变、望梅止渴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名称组成功能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接受刺激并产生 兴奋 无 感觉 无 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 分析和综合 并产生 兴奋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有 感觉 无 效应效应器由 传入神经末梢 和它所支配的 肌肉或腺体 等组成对内外刺激做出 规律性 反应相互联系反射

8、活动需要经过 完整的 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 结构和功能 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注意:反射发生的条件:a.适宜强度的刺激;b.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起点是感受器,终点是 效应器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 电信号 (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 神经纤维 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Na浓度不一样,膜内 K 浓度高,膜外 Na 浓度高叫 神经冲动 。(2)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导过程静息时: 静息 电位 膜电位: 内负外正 刺激 形成原因: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 K外流(协助扩散)兴奋时: 动作 电位

9、 膜电位: 内正外负 形成原因: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协助扩散)电位差 电荷 移动 局部 电流 形成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 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 电位产生兴奋传导 兴奋部位: 内正外负 未兴奋部位: 内负外正 分析: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同 ;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反 。传导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 传导方向:双向 传导,速度快。(3)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a点之前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 K 外流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 Na 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由 内负外正 变为 内正外负 。

10、c点为动作电位的 峰值 。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K 迅速大量外流,导致膜电位由 内正外负 变为内负外正 。de段恢复初静息水平: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吸 K 排 Na (方式:主动运输)。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 突触 结构: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 。结构模式图如下: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判断:内侧有突触小泡的是 突触前膜,没有的是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位置位于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小泡 中分类 兴奋 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如乙酰胆碱 抑制 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保持静息电位,如甘氨酸化学本质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

1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NO等作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或 抑制 类型: 轴突细胞体 型(表示为: )、 轴突树突 型(表示为: )。(2)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 轴突 末梢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方式: 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 突出间隙 神经递质与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 受体 (化学本质: 糖蛋白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或 抑制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兴奋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 另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 或 树突 。递质去向:被迅速分解而 灭活 或 被移走 。突触上信号转化

12、: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3)传递特点 方向: 单向 传递,速度 慢 。 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 。6.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各级中枢的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呼吸 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 平衡 的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 低级中枢 。7.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分级 调节一般来说,位于 脊髓 的低级中枢受 脑 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实例: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

13、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 脊髓 ,高级中枢在 大脑 。8.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 感知 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 情绪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人脑的语言功能语言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 听、写、读、说 。这些功能与 大脑皮层 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 言语区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W区受损,不能写字 ;V区受损,不能 看懂文字 ;S区受损,不能 讲话 ;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注:听

14、觉中枢受损,表现为 听不到别人讲话 ;视觉中枢受损,表现为看不见 。(3)学习和记忆(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 和积累经 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贮存 和 再现 。短期记忆主要与 神经元的活动 及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 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3)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神经递质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 蛋白质 的合成。(4)情绪概念: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表现: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第三章 体液调节1. 激素调节:由 内分泌器官(或

15、细胞)分泌的 化学物质 进行的调节。外分泌腺:分泌腺中的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如皮脂腺、汗腺、消化腺等内分泌腺:分泌腺(没有导管)中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2.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腺激素化学本质主要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多肽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促进 肾小管 、 集合管 对 水 的重吸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的 生长发育 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 生长发

16、育 调节 性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 生长发育 ,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酸衍生物促进 生长发育 ;对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性腺睾丸(雄)雄性激素固醇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卵巢(雌)雌性激素胰腺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 升高 (升高/降低)血糖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 降低 (升高/降低)血糖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使血糖升高提高(促进) 细胞代

17、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特别提醒: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 注射,不能口服 ,因为 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 ;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既能注射,也能口服 。3. 激素调节实例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源正常值去路 食物中糖类 的消化吸收血糖( 3.9-6.1 mmol/L) 氧化分解 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肝糖原 的分解合成 肝糖原 、 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的转化转化为 脂肪 、非必需氨基酸 等(2)调节血糖的激素激素名称分泌部位作用途径作用效果胰岛素胰岛B细胞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胰高血

18、糖素胰岛A细胞促进 肝糖原分解和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肾上腺素肾上腺相互关系: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 拮抗 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同,表现为 协同 作用。(3)调节过程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 。胰岛A(或B)细胞可直接感知 血糖含量 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 胰岛B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 增多 ;胰岛素能 抑制 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减少 。(4)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 工作的效果 ,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

19、作。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 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实例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1)结构:A. 下丘脑 、B. 垂体 、C. 甲状腺 。(2)物质(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促甲状腺激素 。(3)作用:. 促进 、. 抑制 。(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下丘脑调节垂体活动,垂体又调节甲状腺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分级 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会反过去影响 下丘脑 和 垂体 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 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 抑制 作用增强,它们的活动减弱,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减少,进而使甲

20、状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 。(5)甲状腺激素:作用:提高 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 产热 。靶细胞:几乎体内所有细胞。4. 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 全身,起调节作用。(2)作用于 靶器官、靶细胞。能被 特定激素 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 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 灭活 ,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 动态平衡 。(3)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4) 微量高效:激素种类多、量 极微 ,既不组成 细胞结构,

21、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1) 酶 、 激素 具有高效性。 酶 、 激素 、 神经递质 、 载体 都具有专一性。(2)能产激素的细胞 一定 能产生酶,能产酶的细胞 不一定 能产生激素。(3)激素、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效。 酶 具有催化作用,在反应前后不变。载体 具有运输作用。5.体液调节:激素、CO2、H等化学物质(调节因子)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

22、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但 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6.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项目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7.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平衡调节(1)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 氧化放能 。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 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 热能 形式散失,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 ATP 中,用于 各项生命活动。(2)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 产热量 与 散热量 动态平衡。产热途径:以 骨骼肌 和 肝脏 产热为多。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 汗液的蒸发 散热、皮肤内 毛

23、细血管 的散热,其次还有 呼气 、 排尿 和 排便 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 汗液蒸发 散热。(3)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温觉(即冷觉热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分为 冷觉 感受器和 热觉 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4)调节过程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 温度 的变化,而不是“冷”“热”本身。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 甲状腺激素 和 肾上腺素 的分泌量增加,它们都能提高 细胞代谢 速率,增加产热,表现为 协同 作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 神经 调节。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 产热 和减少 散热 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

24、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 散热 来调节体温。体温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的来源与排出: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2)参与调节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 合成分泌部位: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 释放部位: 垂体(后叶)。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渴觉中枢在 大脑皮层 ,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都在下丘脑 。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变化。提醒: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产生 兴奋 ,也能分泌 激素 。8. 体

25、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这种情况下, 体液 调节可以看做 神经 调节的一个环节。(2) 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 激素 也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 脑 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降低 ,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升高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神经 和 体液 的调节。第四章 免疫调节知识梳理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2)来源:来自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3)种类:各种 白

26、细胞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树突状细胞: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 (2)免疫活性物质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除外来

27、抗原性异物 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免疫自稳 :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 :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2. 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三道防线(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遗传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 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 的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溶菌酶)和 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 特定 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8、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1.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当病原体突破了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部队”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_特异性免疫_。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2)特异性免疫的方式: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_抗体_,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_体液_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_细胞内部_,主要靠_T细胞_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2. 体液免疫(1)体液免疫基本过程(2)二次免疫:再次接触 相同抗原 时,记忆细胞快速作出的免疫应答 。特点:比初次反应更快、更强烈。能在抗原侵入机体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降低。3. 细

29、胞免疫(1)细胞免疫基本过程(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特异性 结合。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释放神经递质 影响免疫反应,免疫系统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修复、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等。 生长激素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第三节 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 再次 接受 相同的抗原 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过敏原: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 过敏原 。

30、(3)机理: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 会活化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4)特点:有_快慢_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 和个体差异。(5)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6)举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等。2.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 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2)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心脏病等。(3)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 ,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

31、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3.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1)概念: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 而引起的疾病。(2)种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3)实例: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抗原(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称 HIV 。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 免疫 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辅助性T细胞 ,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 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

32、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采取安全的性行为;避免注射吸毒;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第四节 免疫学的应用1. 疫苗(1)概念:通常是用_灭活_的或_减毒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2)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抗体_,从而对 特定_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3)疫苗种类:灭活疫苗:将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

33、麻疹疫苗等。DNA疫苗: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2. 器官移植(1)概念:用正常的器官 置换 丧失 功能 的器官,以 重建 其生理功能的技术。(2)意义: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3)原理:每个人的_细胞表面_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_组织相容性抗原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_HLA_。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_白细胞_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_HLA_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34、供者与受者的_HLA_是否一致或相似,研究表明,HLA的相似度达到 50% 以上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4)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希望:(1)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 短缺等。(2)希望: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3. 免疫预防:是指在患病前将各种人工制备的免疫制剂(菌苗、疫苗或血清等)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增强人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4.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措施。即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免疫诊断: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

35、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第五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发现问题:植物具有向光性,即在 单侧光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 光源 方向生长的现象。实验设计(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第一组第二组图示条件相同的 单侧光 照射处理a组:不作处理,保留胚芽鞘尖端c组:用锡箔帽子把 尖端 罩上b组:去掉 胚芽鞘尖端 d组:用锡箔罩住 尖端下面一段 自变量0 尖端的有无 00 尖端是否接受光照 0现象a组: 向光弯曲生长 c组: 直立生长 b组: 不生长、不弯曲 d组: 向光弯曲生长 结论向光性产生的有关部位是胚芽鞘的 尖

36、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 尖端 胚芽鞘生长与否取决于 尖端 的有无;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在 尖端以下部分 实验结论:胚芽鞘 尖端 受 单侧光 刺激后,就向下面的 伸长区 传递某种“ 影响 ”,造成伸长区 背光面 比 向光面 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2)鲍森詹森的实验 (3)拜尔的实验第一组第二组第一组第二组图示图示条件相同的 单侧光 照射条件0 黑暗 中0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在胚芽鞘尖端和伸长区之间插入琼脂片处理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左侧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 右侧 现象 不生长、不弯曲 向光弯曲生长 现象 向右弯曲生长 向左弯曲生长 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 琼脂片 传递

37、给下部的伸长区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 不均匀 造成的(4)温特的实验实验组对照组图示处理把接触过 胚芽鞘尖端 的琼脂块切成小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把 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 的琼脂块切成小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现象胚芽鞘会朝 琼脂块对侧弯曲 生长0胚芽鞘 不生长、不弯曲 0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 化学物质 引起的,温特把这种物种命名为 生长素 注:琼脂块的作用是 收集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 ;对照组的目的是 排除琼脂块自身成分对实验的干 。(5)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IAA) 。注: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

38、苯乙酸(PAA) 、 吲哚丁酸(IBA) 等。区别:生长素:属于 植物 激素,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生长激素:属于 动物 激素,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由 垂体 产生。2. 植物激素:由 植物体内 产生,能从 产生部位 运送到 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 的 微量有机物 。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 部位:主要合成场所是 幼嫩的芽、叶 和 发育中的种子 。来源:是由 色氨酸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2)运输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 单方向 地从 形态学上端 运输到 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 载体蛋白 协助,需要消耗 能量 。横向运输:由 单侧光

39、、重力、离心力 等外界刺激引起,只发生在根、芽等各个部位的 尖端 。a.判断运输类型横向运输: 极性运输: b.在图中标出极性运输方向c.在图中标出横向运输方向,并总结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影响因素: 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非极性运输:在 成熟 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 韧皮部 进行非极性运输。(3)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生长旺盛 的部分,如胚芽鞘、芽。4. 胚芽鞘(植物)向光性原因(1)原因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 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单侧光 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 多于 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 不均匀 ,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向 低 向 低 慢

40、背 高 背 高 快(2)原因图解(3)小结: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归纳生长素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作用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胚芽鞘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胚芽鞘向光性外因: 单侧光照射 ;内因: 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胚芽鞘生长与否:取决于 尖端下部能否获得生长素 ;胚芽鞘生长弯曲与否:取决于 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5. 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实验验证两组相互对照,共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 上端 向形态学 下端 运输。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作用机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 伸长生长 ,从而引起植株长高。2. 作用

41、方式:生长素 不直接 参与细胞代谢,而是作为 信息分子 给细胞传达一种 调节代谢 的信息。3. 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两重性(1)作用表现: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抑制 生长;既能 促进 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 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疏果。(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浓度:一般情况下,在 浓度较低 时促进生长,在 浓度过高 时抑制生长,甚至 杀死 植物。成熟程度:一般来说, 幼嫩 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 老细胞 则比较迟钝。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 芽 茎。(3)生长素两重性曲线分析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促进 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 抑制 生长。以根为例:A点浓度:表现为对根的生长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为低浓度和高浓度的分界点);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生物 > 苏教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期末高考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