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

上传人(卖家):田田田 文档编号:365405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

2、时导入新课【投影。】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

3、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

4、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有学生举手。】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学生朗读1至3段。】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

5、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学生朗读第四段。

6、】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生2:(犹豫)说不好。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生: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

7、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投影。】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

8、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

9、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起来。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生:比喻,以动写静。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师:

10、请坐。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

11、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生:应该是突出“静”。师:大家同意吗?【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板书:月色下的荷塘。】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生默读思考。】-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生:主要写了月光。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生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

12、月光写得动起来了。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生1:泻。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生1:“静静地”,很安静。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生1:一个月夜。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

13、生:(议论)正面和侧面。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板书:荷塘上的月色。】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效果。【生自由朗读。】知识拓展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投影。】(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2)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4)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14、花上。“(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叠声词。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师:太好了!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15、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意味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一句写生:(七嘴八舌)荷塘上的雾、水中的花师:(笑)好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啊!(学生会意地笑)是这样吗?生:(笑答)不全是的。师:水中望月好像是没有的,但雾里看花是确定无疑了。(生又笑)好的,薄薄的青雾使叶子和花像什么?淡淡的云又使天上的月怎么样?生:

16、“笼着青纱的梦”“所以不能朗照”。师:正像古人诗中所言“烟笼寒水月笼纱”,这样的环境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什么词比较合适呢?生:(齐答)朦胧。师:太好了!看来我们对于叠声词在这里的作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些例子。【投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生l:“溶溶”似乎写出了月光洒

17、满在院子里的情景,“淡淡”写出了一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很舒畅。生2:李清照的那首里好像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样子,心情也不好。师:对于李清照的这十四个字,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至于晏殊的这一句,其实不是一种舒畅的心情,此时要表达的是一种惆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惆怅之情如这院中的月光、塘上的轻风,吹也吹不走,拂也拂不去。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去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

18、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一个答案。下课!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第二课时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2点评习作。推进新课师

19、:上一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出家门,领略了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那朦胧素淡的意境。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景与作者心中的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生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20、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表达要摆脱掉什么的意思,所以他说要独自一个人呆着。师:(笑)是这个意思。看来你也有过相似的体验吧?(众生笑)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人与人的心情有时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不过,这时作者为什么要一个人呆一会儿呢?生2:作者在第6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此时内心有些失落,与这里的热闹无缘。师:是不是更显得孤独了?生2:是的。师:说得不错。那么说这就与前文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一种喜悦之情不同了?生2:是的。这里作者的情绪有一些回落。师:很好。你的回答

21、提示了我们这样一点:作者的情绪不是一路向更加高兴的方向发展的。大家可以沿着这种变化看下去,作者的情绪又有了怎样的变化。生3:还是在写作者情绪的回落。师:把你的依据说说看。生3:因为下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都有一种怅惘、失落的意思。师:很好!的确,这两处内容都是此时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出自内心情绪的另外一种流露,也就是说,喜悦是一方面,哀愁也是一方面。大家想一想,作者写喜悦是借了对荷塘、对月色的描写来表现的,那么写哀愁呢?还是借助景物描写吗?【学生讨论。】生:不是借助景物了,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想”。师:这种想缘何而来?生:由

22、眼前的荷塘想到了采莲赋。师:采莲赋写的是什么内容?生: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师:这样的场景作者是怎么概括的?生:“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师:也就是说采莲赋里的人生:很快乐。师:不错。作者在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之前,是不是也突出了一种热闹?生:是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是热闹的。师:那么这里反复写到的热闹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恰形成了一个生:对比。师:很好。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作者在开篇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怎么说的?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可见,作者带着一种寻求释放、寻求宁静的心而来,但结果却还

23、是未得解脱。大家是否也这样认为?【学生议论。】生1:是的。尽管作者把荷塘和月色写得很美,但这种美反过来却更加显现出他心里的愁。生2:文章的结尾也有这种意味。作者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刚出门时的情景,好像没有什么改变。师:怎么会没有改变呢?开头不是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吗?生:那也是表现出环境的静。师:不错。看来这种环境上的“静”是贯穿全文的了,蝉声与蛙声的热闹,采莲赋里采莲场景的热闹都与这个“静”形成了一种对比衬托的关系。同时,这也恰好反衬出了作者内心的生:(齐答)不平静。师:好的。刚

24、才大家的理解里出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烦闷、孤独、喜悦、失落、颇不宁静等等。看来作者的心情的确是不平静的了,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作者内心为什么“颇不宁静”呢?【学生议论。】生1:我看到资料上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表达了作者对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生2:或许是一种思乡之情。因为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师:是吗?朱自清是哪里人?生2:绍兴人。师:看来你看书真的是很仔细。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生:师:刚才大家所发表的见解都表明了我们对作品进行了探究,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是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人们做出过很多解释,有人认为

25、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诸种见解,不一而足。不过,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自然也有着和我们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情感,在这里,无论他的烦闷到底是什么,他的“颇不宁静”到底缘何而来,这些似乎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读出了这种

26、心境,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学生议论,相互交流。】知识拓展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学生点头赞成。】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笑)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生:应该是的吧?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投影。】月杜甫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妲娥寡,

27、天寒耐九秋。月夕李商隐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学生静默着,沉思着。】课堂小结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

28、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

29、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

30、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

31、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有的说:“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我说:“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

32、,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33、。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

34、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

35、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我开始读了。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下面,同学

36、们再自己读一遍。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我在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37、。”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an”。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我问。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xan。”“完全正确!”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鷁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的常见字却读错了!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我又问:“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有的说查了“

38、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说查了“敛裾”二字“非常好!李老师提醒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有同学开始举手了:“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问:“还有吗?”没人再举手。我说:“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无人回答。于是,我说:“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

39、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学生忍不住一齐说:“浙江绍兴!”“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我又动情地说道:“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

40、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我突然提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

41、。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我又说:“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心里一惊:遭了,看来对朱自清的介绍只能“半途而废”了。但我灵机一动,继续从容说道:“当然,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有

42、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正焦急地望着,期盼着我回答这个问题。我笑了:“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好,下课!”“唉!”在学生们的遗憾的叹惜中,我结束了这堂课。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所以,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我对学生们说,“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

43、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我继续缓缓说道:“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docx)为本站会员(田田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