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05078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28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容提要:总则采暖空调基本参数与要求空气调节冷热源第1页/共76页一、总则1编制目的:通过设计环节提供工程建设的能源效率、建筑节能设计质量。通过选用节能技术实现节能目标:南方地区 50%北方地区 65%第2页/共76页2适用范围:全国 新建、改建、扩建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采暖、通风、空调、制冷、锅炉房的节能设计。第3页/共76页3针对民用建筑中采暖、空调节能的共性问题而编制的技术措施。对现行、即将颁布的规范、标准的细化、延伸和补充。第4页/共76页二、采暖空调技术参数与要求1、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的确定参数:1.1规定了室内计算温度“宜”参照的民用建筑采暖和舒适性空调系统的设计计算参数温度、湿

2、度。1.2、规定了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新风量“应”符合的要求表2.1.3。第5页/共76页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评审标准DBJ/T01-100-2005参数冬季夏天温度()2224相对湿度(%)33604070舒适性空调室内温度湿度设计参数第6页/共76页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2.1居住建筑即将出台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199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2001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2003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 2003)加以统一修订补充,

3、制定出适用于全国各地区的国家标准。第7页/共76页采用“采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衡量当地和炎热的程度。按照采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将全国分为五个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第8页/共76页采暖度日数(HDD18)heating degree day based on 18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将低于18的度数乘以1 天,并将此乘积累加。空调度日数(CDD26)cooling degree day based on 26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26时,将高于26的度数乘以1 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4、。第9页/共76页居住建筑1、严寒、寒冷地区控制传热系数在限值内。2、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外窗不应过大,传热系数控制在限值内;围护结构的其它部分,控制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第10页/共76页3、夏热冬暖(采暖)屋顶和外墙控制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窗墙比:北向0.45,东西向0.5,南向0.5(=不应大于)天窗:窗/顶4%,K 4.0w/(k)外墙的传热系数应考虑冷桥,取平均传热系数。各窗墙比不同时,控制K、遮阳系数超标时,控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第11页/共76页2.2公共建筑1将全国分为五个气候区:严寒地区A区;严寒地区B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五个区根据体型系数

5、、窗墙比分别控制围护结构的K;五个区控制地面和地下外墙热阻值;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还控制遮阳系数;第12页/共76页三、空气调节1、一般规定1.1空调房间或区域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水系统的水力平衡计算。1.2负荷计算考虑:群集情况和设备与照明的同时使用率;冷负荷应按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用于确定该空调区域的送风量和风机盘管等的设备容量;第13页/共76页 选择空气处理机组的空调系统整体冷负荷的确定 1)空调系统所服务的空调区总冷负荷:不设温度自控时,宜按各空调房间或区域最大小时冷负荷的总和计算;设有温度自控时,宜按所有空调房间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逐时冷负荷

6、计算所得的综合最大小时冷负荷确定;2)新风冷负荷:应按夏季室外空调计算干、湿球温度确定;3)考虑空气处理过程中存在冷热抵消时的附加冷负荷;4)考虑风机风管的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回风管在非空调空间时,还应考虑漏入风量对回风参数的影响;5)送风管道漏风引起的附加冷负荷;6)确定整体冷负荷时,可考虑空调系统在使用时间上的不同,采用小于1的同时使用系数。第14页/共76页空调冷源冷负荷应为空调系统整体冷负荷及其冷水通过水泵、水管等温升引起的附加值的总和。第15页/共76页1.3、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等于10000m3,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采用分层

7、空气调节时,可按全室空调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系数作为空调区冷负荷,其值应经计算确定。第16页/共76页1.4、以下情况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1)需要对空调方案进行能耗和投资等经济分析时;2)采用利用热回收装置回收冷热量、利用室外新风作冷源调节室内负荷、冬季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冷水等节能措施,需要计算节能效果时;3)采用蓄热蓄冷装置,需要确定装置的容量时。计算机模拟通过建立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建筑热过程的计算模拟可采用Dest、HASP、DOE-2、ESP-r、BLAST、EnergyPlus、NBSLD等。第17页/共76页1.5 夏热冬冷、严寒和寒冷地区,当空气调节房间存在较

8、大内区需要常年供冷时,应根据室内进深、朝向、分隔、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内外区,并按内外区分别设置空气调节系统或末端。第18页/共76页1.6、空气调节系统的选择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并应优先选择能耗低、经济性好的空调系统 第19页/共76页1.7空调设备的选择要求:1)冷热源、空气处理、风水输送等设备的总容量,应以冷热负荷和水力计算结果为依据确定,不应无原则增加富裕量。2)设备运行效率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相关规定,应选用在设计满负荷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下的效率最高的设备。风机的设计工况效率,不应低于风机最高效率的90%;3)设备选择还应考虑容量和台数的

9、合理搭配,使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转时也处于相对高效率状态。第20页/共76页1.8 集中空调系统应采用自动监测与控制,并根据建筑功能和系统类型选择确定自动监控的内容和控制系统形式。末端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温控阀与三挡风速结合的控制方式。1.9 分体式空调器(含风管机、多联机)室外机的位置不能随意安装第21页/共76页2、空调水系统 2.1一般规定:1)除水蓄冷蓄热系统和空气处理需喷水处理外,水均系统应采用闭式循环系统。2)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3)对水系统采取必要的过滤除污、缓蚀、阻垢、灭藻等水处理措施。4)空调冷水的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在保证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

10、大冷水供回水温差降低水系统的输配能耗,但应注意流量减少对定型盘管设备(例如风机盘管等)传热系数的影响。5)空气调节水系统布置和管径选择时,应减少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超过15%时,根据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第22页/共76页2.2 空气调节系统的计量1)采用区域性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应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2)公共建筑内部宜按经济核算单位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3)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第23页/共76页2.3空调系统的循环水泵宜采用自动变速控制,变频泵的变频范围应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系统流量变化要求。1)一次泵变

11、流量系统空调冷水循环泵;2)二次泵系统的二级循环泵;3)采用水/水或汽/水热交换器间接供冷、供热循环水系统的二次水循环泵。第24页/共76页2.4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5.2.4的规定。ER=0.002342H/(T)式中:H水泵设计扬程(m)T供回水温差();水泵在工作点的效(%)。第25页/共76页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最大输送能效比(ER)管道管道类型类型两管制热水管道两管制热水管道四管制四管制空气调空气调节冷水节冷水管道管道严寒地严寒地区区寒冷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夏热冬暖地区暖地区热水热水管道管道夏热冬冷夏热冬冷地区地区ER0.005770.006180.0

12、0865 0.006730.0241适用条件:适用于独立建筑物内的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最远环路总长度一般在200500m范围。区域供冷(热)管道或总长过长的水系统可参照执行;表不适用于采用直燃式冷(温)水机组、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作为热源,供回水温差小于10的系统。第26页/共76页 2.5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负荷特性和运行要求选择水路系统的配管制式:1)建筑物所有区域同时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时,应采用两管制的空调水系统。2)当建筑物内只有一些区域需全年供冷时,宜采用分区两管制的空调水系统。3)当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频繁或同时使用时,可采用四管制的空调水系统。第27页/共76页2

13、.6 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空调冷水系统的循环水泵配置形式:1)中小型和功能简单的工程可采用冷源侧定流量的一次泵定流量系统;2)系统较大、阻力较高,且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相差悬殊时,宜采用在冷源侧和负荷侧分别设置一级泵和二级泵的二次泵系统;3)具有较大空调水泵节能潜力的大型系统,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运行管理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可采用冷源侧变流量的一次泵变流量系统。第28页/共76页2.7 空调冷水循环泵规格和台数,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除空调热水和空调冷水的流量和管网阻力相吻合的情况外,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应分别设置冷水和热水循环泵。2)除采用模块式等小型机组和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的情况外

14、,一次泵系统及二次泵系统中一级泵,应与冷水机组的台数和流量相对应。3)二次泵系统中二级泵台数应按系统的分区和每个分区的流量调节方式确定,且每个分区不宜少于两台。第29页/共76页2.8 空调冷水一次泵定流量系统管道连接形式和控制阀的设置,应在保证流经冷水机组的流量恒定的前提下,以经济、节能、运行控制方便为原则进行优化设计,不应无谓地增设大口径电动阀增加造价和系统阻力,应按下列要求设计:1)末端装置宜采用两通调节阀。2)末端装置采用两通调节阀时,应在总供回水管之间设旁通管及由压差控制的旁通阀,旁通管管径应按一台冷冻水泵流量确定。3)两台和两台以上的冷水机组和空调冷水循环泵之间宜采用一对一独立接管

15、连接方式。当冷水机组数量较少时,宜在各组设备连接管道之间设置冷水机组和冷水泵之间互为备用的手动转换阀;第30页/共76页循环泵和冷水机组之间一对一接管连接方式(无备用泵)和阀门配置1冷水机组(蒸发器或冷凝器);2循环水泵;3常闭手动转换阀;4单流阀;5设备检修阀、部分负荷时用,应能够关闭自如,关闭严密。第31页/共76页循环泵和冷水机组之间一对一接管连接方式和阀门配置1冷水机组(蒸发器或冷凝器);2循环水泵;3备用泵;4常闭手动转换阀;5单流阀;6设备检修阀、部分负荷时用,应能够关闭自如,关闭严密。第32页/共76页4)当冷水机组和空调冷水循环泵之间采用一对一独立连接困难时,可采用共用集管连接

16、;当水泵停止运行时,应隔断对应冷水机组的冷水通路;当采用集中自动控制系统时,每台冷水机组入口或出水管道上应设置电动隔断阀,且应与对应的冷水机组和水泵连锁开闭;5)应适应系统负荷变化控制冷水机组及其一次泵的运行台数。第33页/共76页循环泵和冷水机组之间共用集管连接方式和阀门配置1冷水机组(蒸发器或冷凝器);2循环水泵;3电动隔断阀;4单流阀;5设备检修阀、部分负荷时用,应能够关闭自如,关闭严密;6共用集管。第34页/共76页2.9空调冷水二次泵系统应按下列要求设计:1)末端装置应采用两通调节阀。2)冷热源侧和负荷侧的供回水共用集管(或分集水器)之间应设旁通管(平衡管)或耦合罐,旁通管管径不宜小

17、于空调供、回水总管管径,旁通管上不应设置阀门。3)一级泵和冷水机组之间的接管和转换、控制阀门的设置和运行台数的控制在冷机部全部投入运行时应考虑不旁通流量的设计原则。4)应根据系统的供回水压差控制二级泵转速和运行台数,控制调节循环水量适应空调负荷的变化。系统压差测定点宜设在最不利环路干管靠近末端处。第35页/共76页 空调冷水二次泵系统1冷水机组;2一级泵;3二级泵;4旁通管;5电动二通阀;6末端盘管第36页/共76页 2.10空调冷水一次泵变流量系统的设计要点 空调冷水一次泵系统构成1冷水机组;2一级泵;3电动隔断阀;4电动旁通阀;5电动二通阀;6末端盘管第37页/共76页1)基本控制环节 末

18、端装置应采用两通调节阀。冷水机组和水泵台数可不对应设置,其启停分别独立控制,水泵转速一般由最不利环路的末端压差变化来控制。冷水机组和水泵采用共用集管连接,冷水机组进口或出口应设置与机组连锁的开闭的电动隔离阀。应在总供回水管之间设旁通管及由流量或压差控制的旁通阀,旁通管管径应按单台冷冻机的最小允许流量确定。第38页/共76页2)系统流量变化范围:应考虑蒸发器最大许可的水压降和水流对蒸发器管束的侵蚀因素,确定冷水机组的最大流量。冷水机组的最小流量不应影响到蒸发器换热效果和运行安全性。第39页/共76页3)冷水机组及其控制器的选择:宜选择允许水流量变化范围大的冷水机组。宜选择适应冷水流量快速变化(允

19、许水流量变化率大)的冷水机组。冷水机组应采用减少出水温度波动的控制措施,例如:除根据出水温度变化调节机组负荷的常规控制外,还具有根据冷水机组进水温度变化来预测和补偿空调负荷变化对出水温度的影响的前馈控制功能等。采用多台冷水机组时,应选择蒸发器压降接近的冷水机组。第40页/共76页4)系统宜采用以下精确控制流量和降低水流量快速变化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应采用高精度的流量测定装置。应采用合理的群控方案避免频繁加减机。冷水机组的台数加减控制应合理,例如:以系统供水温度或以压缩机运行电流为依据加机,以压缩机运行电流为依据减机,在加机前先对原运行机组卸载等。冷水机组的的电动隔离阀应缓慢动作,避免加减机时流量

20、瞬间变化太大。旁通阀的流量和开度应成线性关系,尽可能减少控制延迟时间,并在设计压力下确保不漏。负荷侧多台设备的启停时间宜错开,设备盘管的水阀应选择“慢开”型。第41页/共76页3空气调节风系统 3.1一般要求:1)空调送风应采用单风道系统。2)除有严格的温湿度精度要求外,在同一个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同时有加热和冷却过程。3)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在不能利用新风做冷源的季节,根据室内CO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在CO2浓度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减少新风冷热负荷。第42页/共76页4)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直接从吊顶回

21、风。5)空气调节风系统不应将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后的新风的送风道。当条件受限需要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应对绝热材料采用稳妥的固定方法,并应采取防止绝热层表面吹散的措施。第43页/共76页)3600/(tsPWsWPt3.2空气调节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风机全压值(Pa);包含风机、电机及传动效率在内的总效率(%)。第44页/共76页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 W/(m3/h)系统型式办公建筑商业、旅馆建筑粗效过滤粗、中效过滤粗效过滤粗、中效过滤两管制定风量系统

22、0.420.480.460.52四管制定风量系统0.470.530.510.58两管制变风量系统0.580.640.620.68四管制变风量系统0.630.690.670.74普通机械通风系统0.32注: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严寒地区增设预热盘管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增加0.035W/(m3/h);低温送风空气处理机组单位风量耗功量可参照增加上述数值;当空气调节机组内采用湿膜加湿方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增加0.053W/(m3/h)。第45页/共76页3.3 空气调节风系统应采取减少风道长度和系统阻力的下列措施:(1)应合理布置和划分风系统的服务区域:1

23、)空气调节机房应靠近服务区域;2)风道作用半径不宜过大;3)高层建筑的风系统所辖层数不宜超过10层。第46页/共76页(2)空调通风管道设计与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矩形风管宽高比不宜大于4,最大不应超过10;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规定确定。2)风管弯头曲率过小或采用直角弯头时,应设导流叶片。3)风管的变径应做成渐扩或渐缩形,其每边扩大收缩角度不宜大于30。第47页/共76页4)风管改变方向、变径及分路时,不应过多使用矩形箱式管件代替弯头、渐扩管、三通等管件;必须使用分配气流的静压箱时,其断面风速不宜大于1.5m/s。5)弯头、三通、调

24、节阀、变径管等管件之间间距宜保持510倍管径长的直管段。6)风机入口与风管连接,应有大于风口直径的直管段,当弯头与风机入口距离过近时,应在弯头内加导流片。7)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在靠近风机出口处的转弯应和风机的旋转方向一致,风机出口处到转弯处宜有不小于3D(D为风机入口直径)的直管段。第48页/共76页 8)风管内风速不应过大,可根据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参考下表确定:噪声级dB(A)2535355050656585干管风速(m/s)344668812支管风速(m/s)2233558注: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810 m/s。第49页/共76页(3)应减少空气处理设备的阻力:1)表

25、冷器的面风速不宜过大,宜取2.5m/s。2)空气过滤器应满足下列要求:粗效过滤器(粒径0.5m,效率:80%E20%):初阻力50Pa,终阻力100Pa;中效过滤器(粒径1.0m,效率:70%E20%):初阻力80Pa,终阻力160Pa;全空气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需要。控制好流速。第50页/共76页3.4合理选用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1)风机压头和空气处理机组机外余压应计算确定,不应选择过大。(2)应采用高效率(至少在52%以上)的风机和电机。(3)有条件时宜优先选用直联驱动的风机。第51页/共76页3.5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差应通过焓湿图计算确定,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取满足室内

26、温湿度要求的最大温差以减少风机能耗,但应符合下列要求:GB50189-2005的5.3.21和GB50019-2003的6.5.7 送风高度5m时(不包括置换通风送风方式),不宜大于10;送风高度5m时,送风温差不宜大于15。第52页/共76页3.6 直流式全新风系统的选用和设计应符合以下节能要求:(1)除下列情况外,不应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1)卫生或工艺要求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2)夏季空调系统的回风焓值高于室外空气焓值;3)系统服务的各房间排风量大于按负荷计算出的送风量;4)室内散发有害物质,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许空气循环使用;5)空调房间采用风机盘管、直接蒸发式空调机组室内机、

27、水环热泵等循环风空气处理设备,集中送新风的情况。第53页/共76页(2)新风宜直接送入各空调区,不宜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3)宜具备可在各季节采用不同新风量的条件。第54页/共76页3.7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和新风比相差悬殊的空气调节区,不宜划分在同一个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中。当全空气空调系统必须服务于不同新风比的多个空调区域时,不应采用新风比最大区域的数值作为系统的总新风比。第55页/共76页3.8 一般舒适性定风量和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应具备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风做冷源的条件:1)新风比应可调,宜能够全新风直流运行。2)空气处理机组新风入口、新风过滤器等应按最大新

28、风量设置。3)空气处理机组新风和回风入口宜设置电动调节阀门以方便调节和控制。4)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提前预热或预冷时,冬夏季应关闭新风;当能够利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时,应尽量利用新风。5)排风系统设计和控制应与新风量的变化相适应。第56页/共76页3.9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时,下列情况宜采用变风量系统。1)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气调节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区域温度;2)建筑内区全年需要送冷风;3)卫生标准要求较高的舒适性空调系统。第57页/共76页3.10 当采用冰蓄冷空调冷源或有4的低温冷水可利用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以减少风机能耗和风道尺寸、

29、节省建筑空间、降低房间湿度增加舒适度。对要求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或需要较大换气量的房间,不应采用低温送风系统。低温送风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温送风系统的空气冷却器的出风温度与冷媒的进口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小于3,出风温度宜采用410,直接膨胀系统不应低于7。2)应计算送风机、送风管道及送风末端装置的温升,确定室内送风温度;并应保证在室内温湿度条件下风口不结露。估算时,送风设备和管道温升可取3。第58页/共76页3)采用低温送风时,室内设计干球温度宜比常规空调系统提高1。4)空气处理机组的选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空气冷却器的迎风面风速宜采用1.52.3m/s;冷媒通过空气冷却器的温升宜采用

30、913。5)采用向房间直接送低温冷风的送风口时,应采取能够在系统开始运行时,使送风温度逐渐降低的预处理措施。6)空气处理机组至送风口处必须进行严格的保冷与隔汽,保冷层厚度应经计算确定。7)低温送风系统的末端送风装置,应具有良好的扩散性或空气混合性,可选用诱导器、防结露的诱导型旋流风口等。第59页/共76页3.11 空气调节风系统(包括空气调节机组)应满足下列基本监控要求:1 空气温、湿度的监测和控制;2 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宜采用变新风比焓值控制;3 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应采用变速控制;4 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5 过滤器超压报警及显示;6 需要时设置盘管的防冻保护。第60页/共76

31、页4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4.1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组成(1)变风量空调系统由下列设备组成:1)末端装置:常用的为节流型末端装置,分为单风道型(无风机动力)和风机动力型;第61页/共76页风机动力型VAV末端装置根据风机与一次风阀的位置,分为串联性和并联性:一次风阀与风机并联的并联风机型一次风阀与风机串联的串联风机型第62页/共76页 单风道和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又分别分为单冷型和再热型;对于末端装置一次风阀的节流控制,一般采用不受风道内压力变化影响,由室温信号为主、压力信号作为补偿控制的压力无关型设备。2)向末端装置输送一次风的集中空气处理机组。3)配套的排风出路或机械排风系统(当采用设置回风机的双

32、风机系统时,利用回风机排风)。第63页/共76页(2)控制系统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1)末端装置:根据室内温度改变的一次风风量、再热量等;2)集中空气处理机组:控制一次风的送风温度相对恒定;根据末端装置一次风的需求量改变送风机和回风机(或排风机)风量,以节省部分负荷时的空气输送能耗;3)保证卫生要求的最小新风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风做冷源的相应风阀、风机控制。第64页/共76页4.2采用变风量系统的空调区域应合理划分内外区,可采用以下常用空调方案:1)内区采用全年送冷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外区采用设置风机盘管、散热器、定风量全空气系统等其他空调采暖设施。2)内外区合用变风量集中空气处理机组,外区变风量

33、末端装置采用再热型,再热装置宜采用热水盘管。3)内外区分别设置变风量集中空气处理机组,内区全年送冷,外区按季节转换送冷或送热。外区集中空气处理机组宜按朝向分别设置,使每个系统中各末端装置服务区域的转换时间一致。第65页/共76页4.3 集中空气处理机组应按下列要求设计:1)最大送风量应根据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考虑一定的同时使用系数。送风温差不应小于8。2)最小送风量应根据负荷变化范围,房间卫生、正压、气流组织要求,末端装置可变风量范围等因素确定;可取最大送风量的3080,且不应小于设计新风量。第66页/共76页3)最大负荷时的设计新风量和新风比应按修正的计算方法

34、确定。4)应采取保证卫生要求的最小新风量的措施。5)应具备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风做冷源的条件。6)当采用风机动力串联型末端装置时,集中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静压应能克服一次风送风管路系统的阻力和末端装置一次风阀的阻力。7)当采用单风道型和风机动力并联型末端装置时,集中空气处理机组的送风口静压应能克服一次风管路系统的阻力、末端装置阻力及末端装置下游至送风口阻力。第67页/共76页4.4末端装置和送风口的选择设计(1)负荷稳定、变化较小的空调区域,其需全年送冷的内区可采用单风道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其外区冬季加热量较小时,可采用再热型单风道变风量末端装置,当送风量减少到最小值房间仍然过冷时开启再热器加热。(

35、2)上述负荷特性的空调区域的外区,如所需加热量较大时,可采用再热型风机动力并联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冷负荷较大时末端风机不运行;当送风量减少到最小值房间仍然过冷时,开启末端风机吸入房间回风与一次风混和后送出;如继续过冷开启再热器,较大的混和风量经加热后送出。第68页/共76页(3)下列情况可采用串联型变风量末端装置,以维持房间总送风量不变和提高房间送风温度:1)低负荷时送风量较小会改变送风气流组织时,例如:负荷相对不稳定、变化较大的空调区域和高大空间等;2)采用低温送风或一次风温度较低,但送风口的扩散性和与室内空气的混和性不满足要求时。第69页/共76页(4)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量应按下列原则经计算

36、确定:1)末端装置一次风最大设计送风量应按所服务空调区域的逐时负荷综合最大值确定,可按显热量和温差计算。2)串联型末端装置的末端风机风量为一次风风量和室内回风的总和,首先应按供冷工况根据室内舒适度要求和送风口特性确定混合后的送风温度,并根据一次风最大设计风量和温度、室内回风温度、混合风送风温度,计算末端风机风量;末端风机风量一般为一次风最大设计风量的1.11.4倍。3)并联型末端装置的末端风机风量应按供热工况确定,首先应按风口特性和室内舒适度要求确定末端的送风温度,并根据一次风最小风量和温度、室内回风温度、末端的供热量及送风温度计算末端风机风量(即室内回风风量);末端风机风量一般为一次风最大设

37、计风量0.50.8倍。第70页/共76页(5)串联型末端装置的风机静压,应能克服风机下游至风口阻力(再热型含热盘管的阻力)。(6)并联型末端装置的风机静压,应与一次风在最小工况下风阀之后的余压相匹配。(7)变风量系统(不包括风机动力串联型等送风口处风量恒定的末端装置)应选用在风量改变时,能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气流流形变化较小的送风口;且风口规格宜按最大风量的80确定。第71页/共76页(8)风机动力串联型末端装置的噪声控制:1)应选择高质量噪声小的产品。2)末端装置的风机的机外静压不宜大于80Pa,再热型加热盘管不宜大于2排,吊顶材料密度不宜小于560kgm3。3)可在末端装置到送风口之间接一

38、段2m以上的消声软管。4)回风口位置应尽可能避开变风量末端装置,必要时在回风口处设置消声器。第72页/共76页(9)变风量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基本监控要和全空气空调的监控要求一致。2)室温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根据设定的室内温度改变末端设备的一次风风量;采用风机动力并联型末端装置时,应根据室内温度控制末端装置风机的启停;采用再热型末端装置时,应根据室内温度控制再热量;当外区集中空气处理机组送冷和送热工况互换时,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温控器,应相应地变换其作用方向。第73页/共76页3 )集中空气处理机组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按下列要求确定:当用于全年送冷的内区时,应根据不同季节室内不同温度要求计算出的送风温度确定其设定值;当用于夏季送冷冬季送热的外区时,应按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别确定;当内区和外区合用集中空气处理机组,冬季外区采用末端再热时,应按内区所需的送风温度确定。第74页/共76页4)集中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改变风机转速适应末端风量的需求,可采用控制系统静压方式实现对机组送风量的调节,管道静压传感器宜设于送风机与最远末端装置之间75的距离处,管道静压的设定值应根据系统阻力计算确定。应具有保证卫生要求的最小新风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风做冷源的相应控制措施。第75页/共7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76页/共7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90bf6).docx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90bf6).docx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d1a7c).doc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d1a7c).doc
  • Unit 2 In the library-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编号:33257).zip Unit 2 In the library-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编号:33257).zip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74410).docx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74410).docx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县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712d3).docx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县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712d3).docx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县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4078e).docx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县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4078e).docx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b01a9).docx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b01a9).docx
  • Unit 6 What time is it -Story time-ppt课件-(含教案+音频)-部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编号:500ba).zip Unit 6 What time is it -Story time-ppt课件-(含教案+音频)-部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编号:500ba).zip
  •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县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00037).doc Unit 7 On the farm-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 Ticking time-教案、教学设计-县级公开课-新牛津译林版三年级下册英语(配套课件编号:00037).doc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建筑工程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