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水到哪里去了(第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够列举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科学思维: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小水珠出现原因。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水,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态度责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对探究小水珠出现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在大胆猜测的同时,注重实证在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小水珠出现原因。教学难点:能够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玻璃片、烧杯、试管夹、酒精灯、热水、
2、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烧开水时,水沸腾后总能看到开水壶上方冒“白烟”,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白烟”是水还是水蒸气呢?2.谈话:烧开水时,水沸腾后水蒸发加快,水变成水蒸气进入了空气中。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能不能“变回”液态的水呢?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回”液态的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学习1.阅读书本第28面。2.学生参照书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设计对比实验:往两个烧杯内倒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热水,然后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这两块玻璃片,我们有什么发现?3.教师提醒:加热玻璃片和倒热水时要小心,避免被烫伤。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被烫伤学生,及时用自来水冲。5.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根据以上实验,说一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变成小水珠。7.教师讲述: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会变成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做凝结。同样条件下,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的速度越快。三、拓展与应用(一)认识生活中的凝结现象。1.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凝结着水珠。2.烧水时锅盖里凝结着水珠。3.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冒“白烟”。4、烧开水时,水沸腾后开水壶上方冒“白烟”。让学生用所学凝结知识解释以上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小结:以上现象都是水蒸气受冷变成了小水珠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