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物体练习课【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8-71页【课程标准描述】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还可以帮助学学生直观理解数学;通过观察、形成表象,根据图形的性质得到描述性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习目标】1. 通过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由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形状,从而能辨认从正面、上面、侧面的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2.通过观察、交流活动感受几何体中曲面和对曲面围成的
2、几何体如圆柱和球的不同角度的形状,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由整体认识发展到对局部特征的认识,并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3. 用“猜一猜”的想象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学习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评价活动方案】1. 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能辨认不同位置形状不同,并通过组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相同,评价目标1。2. 通过观察圆柱和球不同位置的形状,知道立体图形由整体认识发展到对局部特征的认识,评价目标2。3. 完成练习十六
3、第5题,初步掌握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宣布本节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练习课。二、回忆知识,明确重难点a)回忆知识点。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口答,进行全班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归纳如下:(1)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物体。(2)认识了对称图形,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认识了镜面对称现象。b)回忆疑难点。师:你认为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知识是什么?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4、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三、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的第15题。a)第1题:连线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然后分别说出每位小朋友看到的哪个部分?并动手连一连。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除了从这三个方向看卡车外,还可以从哪个方向看呢?分别能看到什么?【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车的前方,会看到哪个图形。b)第2题具体教学时,可以借助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你们能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再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正方形的对
5、称轴。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后,再进行班级讲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师: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圆有无数条的对称轴)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先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在再画出来,由于圆的对称有无数条,要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c)第3题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方格图,懂得借助方格进行作图。最后,再全班进行展示,互相欣赏。【设计意图】:
6、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对称轴有水平方向的,也有竖直方向的,需要学生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d)第4题具体教学时,课件依次出现半只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出示后问学生:这些分别是什么?你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学生简单交流后,可以让学生拿镜子直接在课本上照一照。最后得到完整的图形。【设计意图】:本题实际上是把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结合起来,镜子的下边缘就是对称轴。e)第5题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想像,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镜子照一照再判断。【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判断正确的镜像。f)解决思考题。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拿镜子试一试,在纸上写上数字,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在演示过程中发现镜子中的钟面与我们平时所看的钟面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再看钟面高刻度的时候,要注意将刻度看成相反的方向。还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检验写得对不对: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 物体还原,也就是说,拿一面镜子对着课本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设计意图】:本题是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数字”及“时间”,要求学生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