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三纲领”和“八条目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的作者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2、,一读shn,一读c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关于“大学”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
3、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现在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文白对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
4、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妥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5、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文白对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壹是:一概,一律。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
6、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问题探究大学的主体是“三纲领”“八条目”,请在文中将其找出来。三纲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7、治国、平天下大学分“经”“传”两部分:“经”指的是道、根本、原则和规律;“传”则用以诠释“经”的。大学的经文名为“大学之道”,其内容有“三纲八目”之分。“纲”是大纲、纲领,指主要的部分;“目”是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纲目即大纲和细目,古有“纲举目张”一说。大学“三纲”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问题探究“三纲领”“明明德”。程颐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8、之谓教。”问题探究“三纲领”“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民众。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问题探究“三纲领”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 至乎其极的意思”;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问题探究“八条目”格物。格物。格,至也。物,犹事
9、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注)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探究万物的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展现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一个是在身正诚意的行为上用功;一个仅是在知识的累积上用功,内容层次之间相差太远。致知: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问题探究“八条目”诚意。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大学传)诚意要求我们要真诚,要自觉地遵循我们天生的“善”。最终要的一种能力便是要慎独。正心。正心。
10、“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传)正心即端正我们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物欲所干扰。问题探究“八条目”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是从个人走向国家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修身,便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后三目。齐家。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有家才有国。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求。治国。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天下太平。问题探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
11、国、平天下”。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思考:“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拓展提升阅读下列大学中的其他选段,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
12、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作业超市背诵课文中的选段。大学中提到的“三纲”“八目”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1.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2.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
13、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3.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4.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5.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
14、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6.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7.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8.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