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道病毒的定义 指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系统和/或呼吸系统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引起疾病核酸类型 病毒 科别 引起疾病RNA 流感病毒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 副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粘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麻疹病毒 副粘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副粘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鼻病毒 副粘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 风疹病毒 披盖病毒 风疹 人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感冒、咽炎 DNA 人腺病毒 腺病毒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结膜炎、咽炎、扁桃腺炎Influenza Virus1889 年年 始始于于俄俄国国 一一年年内内席席卷卷全全球球 1918 年年
2、 始始于于法法国国 病病死死约约两两千千万万人人,最最严严重重 H1N1 1957 年年 始始于于贵贵州州 死死亡亡约约十十万万人人 H2N2 1968 年年 始始于于香香港港 波波及及 155 个个国国家家 H3H2 1977 年年 始始于于东东北北 许许多多国国家家受受影影响响 H1N1 80 年年以以后后 没没有有明明显显的的暴暴发发流流行行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结构二、抗原结构与分型三、培养特性四、抵抗力1、形态与结构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螺旋对称结构:核衣壳:核酸(单负链RNA、分节段)核蛋白(NP)RNA多聚酶(PA、PB1、PB2)包膜:基质蛋白M1、M2(内层)镶
3、嵌蛋白HA、NA(外层)流感病毒形态流感病毒的核衣壳流感病毒结构ssRNA:7 8个片段核心核蛋白RNA多聚酶基质蛋白(M蛋白):保护核心;维持病毒外形包膜(双层脂质):上有刺突HA和NAHA断裂成HA1和HA2,HA2有传染性核糖核蛋白(RNP)HA(hemagglutinin):由三条糖蛋白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的三聚体 A: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并有膜融合活性,是病毒引起感染的关键HA0HA1:HA2:SS与上皮细胞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吸附)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穿入)B:能与人、鸡、豚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即出现血凝现象 C:有免疫原性
4、,其抗体既可抑制血凝现象,又可中和病毒,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 NA(neuraminidase):由四条糖基化多肽组成的四聚体,具有酶活性,破坏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受体,液化细胞表面粘液,使病毒从细胞膜上解离和扩散;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2、抗原构造与分型NP抗原M蛋白抗原可溶性抗原、稳定、具型特异性HA:最易变异 NA:有抗原性,易变异按内部抗原(核蛋白/M蛋白)不同将流感分为甲、乙、丙三型 按外部抗原(HA/NA)不同分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分若干亚型:H1H15;N1N9流感病毒的变异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编码表面抗原(HA、NA)
5、基因点突变累积导致抗原位点的改变,属量变,变异幅度小由于基因组重排导致新的亚型出现,属质变,变异幅度大甲型最易HA和NA的变异流感病毒变异与流行关系 抗原性漂流 变异幅度小,量变,造成中小流行 抗原性转变 变异幅度大,甚至形成一个新的亚型,质变,引起较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大型变异:H、N均大变异 ,约 30-40年发生一次,可 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亚型变异:H大变异,N不变或小 变异,约10年发生一 次,可致大流行 变种变异:H、N均小变异,经常 发生,导致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只有变种变异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未发现变异3、培养特性(1)鸡胚接种:初次接种羊膜腔 再次接种
6、尿囊腔(2)细胞培养:猴肾原代、狗肾传代(MDCK)(3)最易感动物为雪貂、小鼠(1)鸡胚接种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羊水尿液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鉴定病毒流感病毒+红细胞 血凝流感病毒+特异抗体+红细胞 血凝被抑制再次初次流感病毒猴肾细胞(PMK)狗肾细胞(MDCK)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吸附试验流感病毒+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 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 (2)细胞培养4、抵抗力1、弱、不耐热、56 30min杀灭 (-70 长期保存)2、对干燥、紫外线、乙醚、甲醛、乳酸敏感一、传播方式二、所致疾病三、致病机制四、免疫性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方式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引
7、起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所致疾病飞沫传播致病机制流感、肺炎、Seyes综合症:儿童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病,肝脂肪变性,死亡率10-40%。认为与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关,故儿童流感时不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降体温。流行特征 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流行期短 流行情况与人口密集程度有关 流行沿交通线散播,现代交通使流行地区呈跳跃式 冬春季多发免疫性 三个型别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因此不能诱导交叉保护。体液免疫:Ab:抗HA:中和抗体,抵抗感染;抗NA:减轻病情,阻止病毒传播。SIgA: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细胞免疫:致病性和免疫性标本类型:咽嗽液、鼻咽拭检测方法: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细胞培养 血清学诊断
8、: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核酸测定:PCR微生物学检查防治疫苗:三价灭活疫苗治疗:抗病毒剂、中草药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人群聚集早发现,早隔离治疗室内空间用乳酸薰蒸小儿流感时可以适当预防性应用药物预防 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 板兰根、大青叶疫苗接种 减毒活疫苗只用于15岁以上健康人 灭活疫苗Koplik spotsKoplik spots are a prodromic(前驱的)viral enanthem(黏膜疹)of measles manifesting on the first day of rash.They are characterized as clustered,white lesions
9、 on the buccal(颊的)mucosa near parotid ducts and are pathognomonic(特定的)for measles.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终生免疫力。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终生免疫力。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体液免疫:抗体液免疫:抗HAHA抗体和抗体和HLHL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而且而且HLHL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6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IgGIgG抗体,故不易感染,抗体,故不易感染,但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逐渐消失,易感染性也随之增加。但随着年龄
10、增长,抗体逐渐消失,易感染性也随之增加。故麻疹多见于故麻疹多见于6 6个月至个月至5 5岁的婴幼儿,岁的婴幼儿,。免疫性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床症状即可诊断。对轻症和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对轻症和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查以求确诊。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复杂而查以求确诊。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复杂而且费时,至少需且费时,至少需2-32-3周,因此多用血清学诊断周,因此多用血清学诊断。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 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进行人工自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进行人工自动免疫,
11、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使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使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这种疫苗皮下注射,阳转率高,副作用小,免疫。这种疫苗皮下注射,阳转率高,副作用小,免疫力可持续力可持续3-53-5年。年。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可在接触后的,可在接触后的5 5d d内肌注健康成人全血、麻疹恢复内肌注健康成人全血、麻疹恢复期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期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传播途径:经传播途径:经粪粪-口途
12、径口途径感染;感染;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易感者:儿童易感者:儿童 病程:病程:病毒病毒口口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少量血(第一次病毒血症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组织增殖全身淋巴组织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血(第二次病毒血症)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心脏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心脏)病变轻微病变轻微暂时性肢体麻痹暂时性肢体麻痹病变严重病变严重迟缓性麻痹迟缓性麻痹极少数极少数延髓麻痹延髓麻痹呼衰、心衰、死亡呼衰、心衰、死亡较强。较强。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
13、中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5656经经30min30min可灭活。可灭活。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可用于消毒。可用于消毒。最佳措施:人工自动免疫最佳措施:人工自动免疫口服减毒活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不致:可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不致病,不发生病毒血症。接种者不仅在血中产生大量病,不发生病毒血症。接种者不仅在血中产生大量IgGIgG、IgMIgM中和抗体,还可在肠道粘膜产生分泌型抗中和抗体,还可在肠道粘膜产生分泌型抗体(体(sIgAsI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