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85893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任务突破练1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赋分36分用时30分钟)一、(2022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

2、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

3、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

4、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地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

5、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6、,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

7、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

8、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7分)材料一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

9、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簿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

10、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系统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

11、”“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10年章太炎国故论衡出版,其文学总序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章太炎反对以有韵无

12、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

13、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所

14、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15、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

16、考。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17、。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式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9.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10.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4分)答案与解析任务突破练1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1.A解析 B项,根据材料二“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

18、译本艺术性的考量”可知,霍克思的省译不是为了迎合读者。C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可知,选项中“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是“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的原因,而不是杨宪益译本的语言特点。D项,根据材料三“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原文只是说超越了红楼梦的字面意义,并且原文阐述的是“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

19、解释的适应性”,并没有说“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2.A解析 B项,根据材料一“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可知,“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而不是“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C项,根据材料三“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

20、异性等问题”可知,选项表述前后错位。D项,根据材料一“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可知,材料中并没有说学者们竞相讨论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的问题。3.B解析 A项,材料一没有分析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C项,“只有才”是表示必要条件。根据材料三“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可知,“重构石头记”和“转换生成”是因果关系。D项,三则材料不是呈现出总分的结构,而是各自独立。4.霍

21、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杨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5.能够起到如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可以引发国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其认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6.C解析 C项,“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根据材料二“章太炎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可知,章太炎和孔帕尼

22、翁都给文学下了宽泛的定义,并不是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7.A解析 B项,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不能得出选项的推论。C项,“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由材料二“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不能得出“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D项,“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错,材料二“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说明文心雕龙命名的含义,“文心”是探索作文的用心,没有“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之意。8.C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章

23、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A项,是说章太炎在历史方面的作用。B项,是说章太炎的文学观,提倡质朴的文学。D项,是说有责任感的学者对精神力量的探索。这三项与材料二观点不符。9.材料一引用章太炎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其“文学总略”说的内涵,方便读者理解并且开门见山,为后文详细解释做铺垫。材料二是点明论题,并对此进行深度思考,与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10.文学要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不以文害辞,也不以辞害意地追求装饰性。不分雅俗,对文学一视同仁。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文学背后的图景,不断扩充文学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