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热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增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36.0 36.0 37.0 37.0,并通过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使其保持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使其保持动态平衡态平衡,故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故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正常人正常人24h24h内内:下午较早晨稍高;运动、劳下午较早晨稍高;运动、劳动、餐后可略升高。一般波动范围动、餐后可略升高。一般波动范围1 散热散热 二、二、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脑出
2、血、炎症等。2.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的皮肤病、心力衰竭等。一、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 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所致。其在体内作用于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等,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二、非感染性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 以下病因所致:、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栓及栓塞疾病:、颅内疾病:中枢性发热:某些制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3、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1)骤升型: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寒战,小儿可惊厥。见疟疾、大叶肺炎败血症、流感、输液反应、药物反应。(2)缓升型: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等。3.3.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消除,致热原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调定点逐渐降致正常水平。散热产热,使体温降致正常水平。体温下降两种方式:骤降:骤降:数小时内。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肺 炎、输液反应。渐降渐降:数天内。伤寒、风湿热等。此期多汗,皮肤潮湿。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稽留热:体温持续在体温持续在39394040以上高水平,
4、以上高水平,24h24h波动不过波动不过1,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高热期。伤寒、斑疹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弛张热:体温在体温在39.039.0以上以上,24h,24h波动差在波动差在22以以上上,但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化脓但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化脓疾病、重症肺疾病、重症肺TBTB、风湿热等、风湿热等 3、间歇热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波动可达数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波动可达数度,高热时可达度,高热时可达39.039.0以上以上,若干小时后降至正常若干小时后降至正常,数小时或数日间歇后又突然升高见
5、于疟疾、急性肾数小时或数日间歇后又突然升高见于疟疾、急性肾盂炎。盂炎。4、波状热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体温逐渐升高39.039.0以上以上,数天后又逐数天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水平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水平,如此多次反复如此多次反复,见于布氏菌病。见于布氏菌病。5、回归热回归热:体温急剧升高至体温急剧升高至39.039.0或以上或以上,持续数持续数天后又突然降至正常水平天后又突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干天,如此反复多次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回归热、何杰金氏病等。见于回归热、何杰金氏病等。6、不规则热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见于结核病、风
6、热湿、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热湿、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伴随症状伴随症状1.1.寒战:寒战: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败血症、流脑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败血症、流脑、输液反应等。、输液反应等。2.结膜充血结膜充血:麻疹、斑疹伤寒、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斑疹伤寒、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3.单纯疱疹:单纯疱疹:于口唇处于口唇处,大叶性肺炎、流脑、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流脑、流行性感冒、4.4.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传单、淋巴结核、白血病、局部感染、癌转传单、淋巴结核、白血病、局部感染、癌转移等。移等。5.5.肝脾肿大肝脾肿大:传单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白血传单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血吸虫等。病、淋巴瘤、急性血吸虫等。6.6.出血现象出血现象:重症感染及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感染及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肝、斑疹伤寒;也见于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障等。病肝、斑疹伤寒;也见于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障等。7.7.关节肿痛关节肿痛:败血症、布病等。败血症、布病等。8.8.皮疹皮疹:猩红热、风疹、伤寒。猩红热、风疹、伤寒。10.10.昏迷: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见于乙脑、流脑、中毒痢疾见于乙脑、流脑、中毒痢疾;先昏迷后发热先昏迷后发热,见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等。见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