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告别同窗,真挚的情谊才动人 刘梦 来源:光明网 与孩子的毕业季一同到来的,是家长的“烧钱季”毕业消费正在持续升级。在许多地方,人均上 百元的同学聚会已经是标配,上千元的定制毕业写真不在少数、上万元的出境游持续升温不得不说, 毕业的庆祝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毕业季产业链逐渐拉长,却最终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高消费。 【借由社会现象,引出文章论题毕业季的高消费】 毕业,意味着一场结束和一场开始,既有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在这样一个人 生转折点, 往往充满特别的记忆。 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 越来越多商家为毕业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 “毕 业限定套餐”,这些套餐专门面向大学、中学、小学
2、,甚至在向幼儿园延伸。可饭吃了一顿又一顿,上一 顿和下一顿好像差别并不太明显;写真拍了一套又一套,这一套与那一套都有挥之不去的“影楼风”。让 人几近透支的高消费过后,真正为毕业留下完美回忆的又有多少? 【分析毕业季高消费流行的原因,并鲜明亮出作者的观点:毕业季高消费不合理】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正确消费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许多人简单地将消费升级理解 为奢侈。吃喝穿戴一律名牌、逢年过节互送礼品、过生日办宴会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生活真实写照,毕业 季的高消费不过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其中,不乏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因素。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摆在面前的关键
3、问题。但孩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家长,毕竟身 边人才是孩子生活中教他们如何消费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真正了解社会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家 庭的真实,他们也就不难树立正确心态、摆正位置,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一: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对仪式感的理解同样重要。就像吃饭前仔细摆盘一样,仪式感正在成为品 质生活、精致生活的象征。而仪式感本身究竟是什么?别说是孩子,可能连摆盘后不发朋友圈就不吃饭的 大人们也没有想明白。其实,今天种类繁多的毕业项目,归根结底,与昔日流传于毕业生中的“同学录” 起着相同的作用。那凝结在一笔一画中的真挚情谊,才
4、是最打动人心的仪式感,也由此成为最应该也最能 够留下来的东西。 那么今天的孩子, 除了吃吃喝喝与玩玩乐乐, 有没有更能打通和连接彼此内心的渠道呢?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二:要教育孩子正确理解仪式感】 相信一个品相粗糙却是亲手制作的点心,比在餐厅请吃一次火锅更让老师感到欣慰;一次简简单单却 相互扶持的远足,比被摄影师摆布拍摄而来的写真集更让小伙伴记忆深刻。一起去找寻更多属于这一代人 的正确毕业季打开方式吧,毕竟,挥洒更多可能,方能不负青春。 【结尾举生活实例,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再次向读者发出号召: 毕业不必高消费, 走心才是关 键】 精读细思 这篇时评直指当下毕业季的奢侈之
5、风,从为什么到怎么办角度解读了这一社会现象。毕业季虽然 值 得庆祝和纪念,也需要有仪式感,但更应注重的是要心与心的交流,而非对高消费的追逐。毕业季变“烧 钱季”,是失却了初心的非理性现象。多少年后,追忆毕业岁月时,你的记忆不被各种宴请填满,也不是 被各种奢侈毕业旅行照片取代,而是真挚的同学情谊在脑海深处闪光,那才是真正值得你珍藏一生的。 6、孝悌园二十四孝引争议,现代孝道还应思量 李红婷 来源:红网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里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恣蚊 饱血、卧冰求鲤等等一些虽高度还原但却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都 2019 年了,这样的“孝 道还有
6、必要拿来做榜样吗?(7 月 1 日人民日报) 【社会现象引入,引起反思】 二十四孝是流传于我国家喻户晓的讲述子女孝爱父母的系列民间故事,其承载的孝道文化虽有可 取之处,但其中一些故事却耸人听闻,对于弘扬现代社会的孝道文化来说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 例如“为母卖儿”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郭巨的人因为家里太穷,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 母亲, 便决定将三岁的儿子活埋。 但在挖坑时, 郭巨挖出了一罐金子, 一家人从此不必再为粮食问题发愁, 郭巨也因孝顺名满天下。这个故事在当时虽然精神可嘉,但如果放在当下,有多少人会以此为榜样呢? 【直陈观点,愚孝不可取,放在当天更是不合时宜。】 弘扬孝道的出发点
7、虽好,但不加选择的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却很难深入人心,对于过 去的伦理道德规范,需要根据当今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有所摒弃,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很 可能会导致孝道文化的走形变样,这种被曲解的“孝”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也绝非是古人的本意。 【提出建议,用“拿来主义”看待传统孝道文化。】 其实,孝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个概念,甚至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一出生人们就被长 辈教育百善孝为先,也为此不断身体力行。但同时,孝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最为陌生的概念之一,许多 人的孝还停留在无条件顺从父母, 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就是尽孝上, 孝被认为是子女单方面的责任。 这样的孝
8、顺对于父母和子女双方来说其实是一种相互消耗,加重了双方的负担。 【引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孝?否定了物质上和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一传统错误认知。】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追逐自我逐渐被放在了人生必完成人物清单的第一位,在这条路 上人们忙着追逐诗和远方,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实现自我的对立面,更有甚者将孝顺父母定义为一种对子女 的道德绑架行为。正是一些陈腐的孝爱观念的沉渣泛起,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艰难,因此,什么 才是现代孝道是值得沉下心来思考的。 【联系当下,进一步反思什么才是孝道。】 在新时代,孝顺应该回到以个人为本的原点,倡导人性,孝顺讲的是家庭伦理,不该背负过多的社会 意义和宏大议
9、题, 应该更有 “人情味” 。 当代社会下真正的孝不是无条件地服从。 而是真正的关爱与尊重, 这种关爱和尊重很多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孝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综合上文,提出观点,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我们弘扬孝道,为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尽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为的是目送书中写到 的“那个渐渐消失的背影”真正消失时子女不会留有遗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遵循孝爱道义这条公序良 俗都是恒定不变,只是在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讲好符合新时代情况的孝道故事。 【收束全文,提出倡议,与时俱进,讲好新时代的孝道故事。】 精读细思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诚
10、然感人,但其中少数事例无论古今都不值得效仿,孝,必须要讲,方式,也 必须要讲。“埋儿奉母”拿到当下的价值观来审视,既是违法,也是将孝凌驾于法与德之上的愚蠢行为, 绝不值得效仿,也不值得传播。而今,再读封建时代的所谓经典,一定要学会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 地去传承,要摒弃“凡传统必传承”的愚昧思维。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的当下,应提倡合法合情合 理地去传承传统,辩证地去审视和继承传统文化,扬优弃弊,与时俱进。 7、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白龙 来源:人民论坛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 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数
11、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 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 日趋普及。 【介绍阅读现状:“云阅读”火爆】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 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 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 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 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
12、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介绍“云阅读”的优势: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 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 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 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 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 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
13、,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 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介绍“云阅读”的优势:方便快捷,让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 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 们也读过。 就像一样的月光, 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 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 新唐书 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 “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 “满 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
14、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论述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不是对立面,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青少年来说, 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 也不仅是为了养成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 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 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 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
15、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 得以传承。 【论述“云阅读”相比纸质阅读有一定的劣势,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 “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结尾发出号召,用好“云书房”,多多阅读】 细读精思 互联网时代, 数字阅读的优劣一直是大家争不休论的话题。 数字阅读好不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本篇时评站在非常客观的角度,既分析了数字阅读的独特优势,也论述了其不足,最终将核心落脚到读者 应当利用好“云时代”,读更多好书,更好地读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正如科幻作
16、家刘慈欣的观点: “由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的转变,有点类似从竹简阅读到纸张阅读的转变,开始人们总会有些不适应。但 阅读的内容精彩与否,与载体无关。” 8、20 年后拦路扇老师,并不能找回失去的尊严 陈广江 来源:光明网 20 年前被老师看不起欺负,20 年后再打回去?近日,网曝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33 岁男子常某将初中 老师拦在路上抽嘴巴还发视频炫耀,自称因当年家里没钱没权被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对其心灵造成了 一辈子的伤害。12 月 18 日,栾川县官方证实了此事,并表示警方已立案。 【简述新闻事件,引入论述】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 20 年后当街拦路扇老师耳光的做法,实在难言君子之
17、举,且有违 法之嫌。该男子的说法是否属实、有没有夸大其词以及当年存不存在误会等问题,目前还无法下结论。退 一步讲,即使该男子所言基本属实,其偏激做法也有失妥当。 【亮明观点:20 年后拦路扇老师行为偏激,不妥当】 20 年前,有老师欺负和伤害没钱没势的穷学生,这自然有违道德;但 20 年后,长大的学生再以同样 的方式报复老师,更是不应该。从浅层次上讲,这是以暴制暴,以“复仇”为名泄愤;从深层次上说,这 无异于弱者之间的互欺互害,徒增戾气,别无益处。更重要的是,用如此难看的方式报复老师,非但找不 回曾经失去的尊严,反而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狭隘、空虚和不自信。 【论述该行为不妥当的原因:这种行为是以
18、暴制暴,是弱者之间的互欺互害】 令人警惕的是, 该男子报复老师的做法竟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理解和肯定, 甚至有人认为老师 “该打” 、 学生“打得好”。不少网友还现身说法,历数自己曾经遭遇老师打骂、羞辱的辛酸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看到这则新闻后,很多老师心寒不已,甚至产生了逃离讲台的念头。有时候,个别人的极端之举并 不可怕, 可怕的是众多网友无原则、 非理性地附和, 这对教师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 也会对教育带来伤害。 【论述该行为不妥当的原因:这种行为引起的不好的社会效应,伤害教师群体,给教育带来伤害】 当前,教育不能失去惩戒、惩戒不等于体罚等观念,已成为业内共识。但实现却呈现两个极端:一方
19、 面,老师们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问题学生,导致教育惩戒功能缺失;另一方面,个别老师依旧存在违 规体罚、辱骂学生等问题,饱受社会诟病。正常惩戒缺失和不当体罚滥用,这是教育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 问题。这种情况下,更需警惕类似拦路扇老师耳光等极端做法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 【具体论述当前社会现实之下要警惕这种极端行为】 在法治社会,“君子报仇”应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而不是公然殴打、辱骂他人。即便真的曾经 受过伤害,也不应该成为 20 年后回头伤害他人的理由。当长大后的少年拦路扇老师耳光的时候,尊严感 并不会比 20 年前多,哪怕他拥有了财富和地位。 【结尾总结,再次重申,打老师行为不可取】 精读细思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二十年也不晚。但这个观念有几个要素需要厘清。第一“君子”应是指那些有 抱负有德行的人;第二,所报之仇应是正义的;第三报仇方式应是正义和理性的。由此,反思 20 年后拦 路扇老师的行为, 没有一条是符合的, 远不能称之为 “君子报仇” 。 有言论称之为 “君子报仇, 20 年不晚” , 不过是吃瓜群众哗众取众而已。尊师重教,是任何一个优秀民族的传统美德。看一个民族是否有未来,就 是这个民族如何对待他们的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懵懂无知的状态下慢慢成长起来的,倘若教育与教 师缺位,我们今天也许还处在大字不识、愚昧无知的未开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