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约(约365427365427),又名潜,字),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元亮,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又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世称。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浔阳柴桑(今江(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中国第一位中国第一位田园田园诗诗人人”。代表作有。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饮酒饮酒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等。等。衡水志臻中学衡水志臻中学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
2、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 表明桃
3、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4、初极狭,才通人。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24“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25 与“俎z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
5、悉如外人。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2、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一词多义(放弃、舍弃,动词放弃、舍弃,动词)(房屋,名词房屋,名词)(做标记,动词做标记,动词)(标记、记号,名词)标记、记号,名词)(寻找,动词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随即、不久,副词)(这、那)
6、(这、那)(他的,代渔人的)(他的,代渔人的)(作为)(作为)(对,向)(对,向)(给)(给)武陵人捕鱼武陵人捕鱼为为业业不足不足为为外人道外人道此人一一此人一一为为具言所闻具言所闻便便舍舍船,从口入船,从口入屋屋舍舍俨然俨然处处处处志志之之寻向所寻向所志志寻寻向所志向所志 未果,未果,寻寻病终病终复前行,欲穷复前行,欲穷其其林林既出,得既出,得其其船船一词多义(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副词,竟然,居然)(动词,听见动词,听见)(动词,听说)动词,听说)(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副词,最终副词,最终)见渔人,见渔人,乃乃大惊大惊乃乃不知有汉不知有汉鸡犬相鸡犬相闻
7、闻村中村中闻闻有此人有此人遂遂与外人间隔与外人间隔 遂遂迷,不复得路迷,不复得路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复前行 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初极狭,才通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1.第1段对桃花林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此地?作者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桃花源人为了避秦时乱而来到此地。交代这个原因的作用: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8、追求;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桃花源中人“叹惋”的是什么。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当时的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当时外面的人们生活困苦不堪。4.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不复得路”,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处处志之”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但“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花林,进入(探访)桃花林,离开桃花林,再寻桃花林
9、等内容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如何辩证的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及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B、“闲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
10、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解析:D项,“柳暗花明”这个成语不是出自桃花源记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 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
11、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交通:交错相通)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
12、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D 解析:D听见/听说 A都 B沿着 C邀请A B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C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D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D结构助词,的A代词B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C代词D原来A作为/对B代词,这些/助词,的C代指村/代指人DBA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比喻彼此居住得很近。也指人烟稠密。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