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答案解析答案提纲挈领,圈点标注 提升分析论证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论述类文本的选文重在学术论文、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在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中,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注重了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强化了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其中,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热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繁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
2、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重要的提分方法之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
3、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
4、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
5、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短板发现短板发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
6、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处:“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于文无据。答案解析关闭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
7、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答案解析关闭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
8、渡到“接着讲”。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二段的“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相关语句为第四段的“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中的“逐渐过渡”错误,由第四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答案解析关闭B三步读文,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关注文章标题。如有标题,先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
9、能否显示作者观点;如无标题,文后有无作者和选文出处,特别是选文的文章名或书名,有无提示作用。2.关注文章段落。看文章有几个段落,逐一标出,能较快把握大意和作用(如总结段、过渡段、对比段)等。读时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逐句快读,力争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思考如下问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或阐述了什么事理?2.各段落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中心句和其他语句是什么关系?3.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或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1.圈画出文章的观点句、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2.圈画出标明文章层次的语句。如“因此”“所以”“可见”引出的结论句,“但是”
10、“然而”引出的转折句,“即”“也就是说”引出的解说句,使用了关联词语的重要语句等。3.圈画出文章与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如“凡是”“大致”“所有”“几乎”“可能”“到目前为止”等。读文示范读文示范原文(2017全国卷)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圈画理由两关注:1.全文共四段。2.选文没有标题,
11、但有出处,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四思考: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第段最后画波浪线的文字。2.各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各段中画横线的文字。3.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结构。4.论证手法是对比、因果分析论证。三圈画:1.文章的观点句。2.各段的中心句。3.文中加圈的词句,都是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厘清段内层次的关键,也是寻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依据。典题剖析典题剖析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
12、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读文有道读文有道1.把握观点从上述文章看,气候正义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2.理清思路本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第段提出论题,交代“气候正义”提出的背景。第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谈气候正义涉及的方面。第段是总结归纳,得出气候正义的内涵。3.了解手法从圈画的关键词语看,有对比论证,有因果论证。2.找答题
13、依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立足“当代人”谈论气候问题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据此可确定答案。3.答案整合 答案 答案关闭C即学即练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
14、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
15、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
16、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地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
17、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音乐电视)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B.文章第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此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特征的把握。文章开头是引用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但“叙述详细生动”错误,这是概括叙述,是为了引出“知音”的论题,而不是“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答案解析关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