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三) 2020-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点灯 母亲是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降生的。她常说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姥姥生她时,因有一盏油灯得以保命。大她整整一岁的大舅,却没有这么幸运了。生大舅时,正赶上日本鬼子下乡扫荡,在寒冷的冬夜里,大舅生下来就夭折了。如果当时有一盏灯的话,村里的接生婆动作会更麻利,或许大舅的命可以保下来。因此,母亲对灯特别有感情,她常说自己的命是灯做的,人不能糟蹋灯,糟蹋灯就是在糟蹋自己的命。 幼年时,我们姐弟四个都在
2、上学,冬天吃过晚饭后,一起趴在方方正正的饭桌上写作业。饭桌的正中摆放着一盏煤油灯,母亲总是坐在我们的身后,借着灯光用力地纳着那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儿,还边干活儿边观察着油灯的情况。这时,家里的灯光是最亮的。如果母亲发现灯光变暗了,便用手中的针头轻轻在灯芯上一挑,瞬间房间里便亮了许多。而当我们写完作业钻进被窝准备睡觉时,母亲便把灯光调暗下去,边继续纳着鞋底,边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在幽幽的灯光和曲折动人的故事当中,我们渐渐进入了梦乡。 小学要毕业时,人们开始渐渐使用蜡烛来取代煤油灯了。但在我家里,平时母亲是不会随意让我们点蜡烛来照明的,一是蜡烛的价格要比煤油贵许多,二是点蜡烛特别不经用,一个晚上常常要
3、用两三根。当时,自己晚上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夜校,免不了每天要带上一两根蜡烛去学校。为了节省,母亲经常找一根细管,中间放上一根细一些的线头,把买来的粗蜡、用剩的蜡烛头在锅里化成水,然后把蜡水倒进细管中,等冷却后一根新蜡就形成了。 上世纪80年代,村里通电了,母亲却给全家立了许多用灯的规矩。比如,家里三个房间,最多只能有一个房间灯亮;晚上写作业、来客人时可以换上瓦数稍大些的灯泡;人离开房间前必须先关灯等等。当时村里按户收电费,谁家用多少个灯、用多大瓦数的灯,根本没人管。有时我们姐弟跟母亲吵着问为什么别人家灯火通明,而自己家却舍不得用一个大点的灯泡时,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说,人得知足,原来过的是灯头
4、朝上的日子,老百姓们都说什么时候灯头朝下了日子就会好了,如今用上电灯灯头朝下了,知足吧。 后来,我们姐弟们都成家另过,我数年前考学也已离开了老家,而母亲已年近七旬。2009年冬天,我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家也从部队迁到省会,居住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我和爱人决定把母亲接到家里住上一段时间。母亲到后的第一天傍晚,我下班到所住的楼下时,发现家里一片漆黑,顿时自己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母亲是第一次出远门,莫不是外出后找不到家了?我急忙给爱人打电话,还发动邻居帮忙四处找母亲。正当我们忙作一团时,突然手机响了,我一看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一接听是母亲的声音。原来,母亲在家里!她并没有下楼外出,而是一直待在房间里。母
5、亲说自己一个人在家点这么亮的灯实在太浪费了,况且自己眼睛不好使了,点不点灯作用不大。后来,我家所有的灯全部换成了节能灯,爱人和女儿也学会了遵守母亲立下的用灯规矩。 我经常反思母亲的行为,尽管她没有上过多少学,没有丰富的阅历,不会喊漂亮的口号,总结不出具有推广性的经验,但节约的精神不是喊出来,更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用一个个的具体行动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节约行为节省不下多少,如果一个人的行动能够影响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行动影响更多的家族,到那时,中华民族才会真正成为令世界敬佩的民族。这算是我的一个梦想吧。 (1)按照时间顺序,根据下面的提示,依次写出母亲所点过的灯。 幼年时,煤油灯_。 (2)结合
6、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作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写道“这算是我的一个梦想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的梦想是什么? (4)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节俭”的表率。 链接材料: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扁豆花香 汪曾祺先生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显然,他非常喜欢这个“秋宵月色
7、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的时节,站在一架扁豆前,从藤叶中摘取“月亮菜”,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闲适。 扁豆,在我的家乡叫“月亮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豆角。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开白色或紫色小花,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宛如清纯少女的“俏娥眉”,因此又被称为南扁豆、娥眉豆、羊眼豆等等。这种蔬菜的颜色,与花一样,分白色和紫色两种,紫色的花结紫扁豆,白色的花结白扁豆。那一排排、一串串,成群结队地争着、抢着、挤着、挨着以千娇百媚的姿态竞相媲美,一轮接一轮地开花、结果,把乡村装点得赏心悦目,孕育着一段乡下的童话。 我喜欢扁豆,自小就喜欢。记忆中的秋天,扁豆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能够见
8、到它窈窕的身姿。儿时,母亲总会在老家屋后菜园里种下几颗扁豆籽。扁豆的生命力极强,繁殖速度也极快。不经意间,一架长长的扁豆藤蔓,蜿蜒匍匐长达数丈,一团团、一丛丛热烈地爬满了篱笆架,藤藤蔓蔓,缠缠绕绕;翠叶叠叠,挤挤挨挨,亲热得不留一丝缝隙。嘟嘟含苞绽放的扁豆花,欢天喜地装扮着大自然,淡紫的,粉白的,宛如无数的蝴蝶停栖枝头,一扫秋天的萧瑟和寂寥。每当风轻轻地吹过,蝶儿蹁跹,藤叶摇曳,偶尔坠落也是那样迷人。郑板桥有一联曰:“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花朵临风而立,俊秀芬芳,娇柔艳丽的花瓣,擎着丝丝淡淡的馨香,深深地吸上一口,清爽而透人肺腑。欣赏此时的美景,以至傻傻地站在那里,一直凝望着,遐想
9、着,温婉的她们,究竟在为谁痴情守望呢? 扁豆花开后,结出了一个个粉嫩的弯月,细密娇羞,等到豆荚饱满时,提篮跟着母亲去采摘。撩开满架的秧藤,掩映在花、叶之中的累累豆荚映入眼帘,成串成串,煞是可人。吃完一茬,又长出新的一茬,一直到深秋,一轮接一轮,把秋日的饱满与丰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扁豆荚片阔大,除煮着吃外,还可切成细丝与肉丝同炒,还可以焖、蒸,吃法多样。袁枚曾在随园食单里说:“取现采扁豆,用肉汤炒之,去肉存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以肥软为贵。毛糙而瘦薄者,瘠土所生,不可食。”我最爱吃的是扁豆清油爆炒红辣椒。将扁豆摘筋切丝,和着葱花、香油、红椒、生姜、蒜泥一起调匀爆炒即可。吃到嘴里,清香氤氲,香辣爽
10、口,的确令人食欲大增。 “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秋光里,有了扁豆花芳香的浸润,心底流淌着的是浓浓诗情融融暖意。扁豆这一生,从春到秋,俏然而立,本色平凡。故乡的人们爱她的淡泊情怀,爱她朝气蓬勃顽强的生命力,更有同她一样锲而不舍、努力向上的精神。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扁豆的? (2)我从小就喜欢扁豆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画线词句的表达效果。 不经意间,一架长长的扁豆藤蔓,蜿蜒匍匐长达数丈,一团团、一丛丛热烈地爬满了篱笆架,藤藤蔓蔓,缠缠绕绕;翠叶叠叠,挤挤挨挨,亲热得不留一丝缝隙。 欣赏此时的美景,以至傻傻地站在那里,一
11、直凝望着,遐想着,温婉的她们,究竟在为谁痴情守望呢? (4)选文大量引用诗句有哪些好处?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土砖屋 刘诚龙 秋阳高照,父亲说要造屋了。父亲说要造屋,至少起心了两个五年计划,这个秋天,父亲要动真格了。 我奶奶帮我父亲娶了母亲,母亲勤快,生了姐姐妹妹,我和老弟,这么多麻雀子,也得有个窝是吧。父亲放了很多年话,那个秋天,他终于选中了一丘田,刨了地皮,修整如晒谷坪,要做土砖了。 做土砖当在秋阳,晚稻收割后。这个时节,太阳照在江南田地,恰恰可以晒干土砖。土砖成本低于红砖,红砖光太阳晒,不行,还要炭火烧。煤炭火都是要钱的,太阳火不用钱去采购。我父亲看重的太阳火,免费供应与他
12、,他要扮土砖砌屋。 土砖之土是要讲究的。父亲刨开水田浮层淤泥,往下挖,挖出的土,红带黄,黄带红,手指一捏,即成碎粉,不夹碎石子,纯种土,这是好土,土质细腻,粘性强,糯米也似。 挖的是深层土,土里没水,得放水或挑水来,水与泥相和,还要牵头牛来踩,团团转转踩,要把粉粉的红土,搅得稠稠的,踩得黏黏的。水泥屋,水泥里要扎钢筋是吧;土泥屋,里头也放钢筋的,钢筋是稻草,深深的,一人深的糯米稻草,切成条条,搅合其中,牵着水牛,转团团踩,踩得那土啊,扯脚,脚踩进去,脚扯不出。 这怕是最累人的了。我家没分到牛,母亲说,向别个借头牛吧。父亲不肯,便叫我们踩。牛一脚,当我十脚;我百脚,才抵牛十脚。踩得人,脚打葳,眼
13、发黑,头转晕。 泥踩好后,做砖,倒不难了,做土砖有个模具,将模具下面垫一块木板,将泥挖来,投放模具,人站在里头踩,踩结实,上头抹平,两人提起,置于平地,一人踩盖板,将土压出来,一块土砖,大功告成。 起一幢土砖房,怕是要千来块土砖。 一个土砖多大?一块土砖抵红砖七八九十块,一块块垒上去,高度有,厚度有,垒千把块土砖,新房告竣。【甲】 【乙】土砖房,土头土脑,土老帽,却是经得起春夏秋冬的。土砖屋,入夏,入冬,优势尽显,土砖七八寸厚,炎炎炙日,火气穿不过去;外头似火烧,里头习习凉风吹;皑皑白雪,冷空气可以穿秦岭,破粤岭,未必能穿破土砖屋。【丙】 白屋何屋?土砖房,土里土气,看是不经看的。弄成白屋,高
14、档了。故里乡亲,稍微手头活络些的,便买些石灰,斩碎稻草,稻草搅合石灰中,里头与外头,都刷一层石灰,厚纸板厚,土砖房便如贴了瓷砖,便洋气起来。石灰是青石烧的,青石烧成一坨坨白石灰,要保质量,便要筛,用铁筛来筛,石灰满天飞,飞到身上,飞到脸上,汗水一漫,热气烹腾,那脸那手,那脊背便如榆树皮开裂。【丁】 我家土砖老屋,摇摇晃晃,风雨岁月里晃悠近百年。父亲七八十年生命搁置其间;我也有十多年童年时光,寄放其中;我家小女,不曾养于斯,却生于斯。 老屋飘摇得厉害,倒了。父亲早不在,母亲跟我在城里住。 土砖房,无建筑废料,废料归入自然,成为自然。土砖房倒了,土砖可以担到田里去,春雨一轮,夏阳一轮,秋冬打土砖身
15、上一过,化了尘土,其上可种稻谷,可种菜蔬。 乡间土砖老屋,多如一段乡愁,无影无迹,了无痕迹了。 (1)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句。 父亲建造土砖房的过程:秋收后选中丘田挖出深层泥土()制作土砖()寄住老屋 (2)“想想啊,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心头也是如火升,暖意腾发。”是原文中的句子,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哪一处?()结构上的作用是_。 A【甲】 B【乙】 C【丙】 D【丁】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父亲说要造屋,至少起心了两个五年计划,这个秋天,父亲要动真格了。(赏析画线词语) 牛一脚,当我十脚;我百脚,才抵牛十脚。踩得人,脚打葳,眼发黑,头转晕。(从修辞角度赏
16、析)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父亲为什么要立志盖房并坚持盖土砖房。 (5)联系全文,谈谈文章结尾最后四段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想陪母亲散步 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去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感到很温暖。 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
17、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孩子两岁那年,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回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
18、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搬母亲这个救兵了。 母亲自幼家境贫
19、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着的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
20、地继续讲,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有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
21、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1)根据选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不同时期“我”陪母亲散步的情况。 小
22、时候,在冬天的早晨,“我”第一次与母亲单独同行,心里很温暖赴崇明农场务农后,_孩子两岁时,_母亲71岁那年,得知“我”获奖,她高兴地同“我”一起散步,并询问“我”的工作情况。 (2)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4)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晒月亮 丁立梅 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最丰富的,莫过于月光了。 那真的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远处的田野、小径,近处的树木、房屋,都开始了月光浴。白天的喧嚣与燥热被涤荡得干干净净,植物们在月下甜蜜地呼吸,脉脉含情。
23、虫儿在叶间欢天喜地唱着歌。露珠儿悄悄滴落,沁凉的,清香的。这个时候的乡村,格外宁静。 竹床,长凳,门板,被早早地搁置到苞谷场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村人们都聚拢过来纳凉。人人手中一把蒲扇,坐着或躺着。风从这边吹过来,从那边吹走,月光的羽毛飞起来。这个时候,再坚硬的线条,也会变得柔软。 小孩子们可以缠着大人讲故事。我们最喜欢缠的人是邻居二伯,他仿佛有一肚子的故事。二伯长相挺“凶”,一脸麻子,还瞎了只眼。平时一个人过,住在两间草棚里。大白天我们看到他,都绕道走。但到了月亮的晚上,他的脸上,却奇迹般一片柔和,甚至有些慈眉善目,我们都不再怕他。 二伯见到我们缠他,颇为得意。总是卖关子似的轻咳一声,再咳一
24、声,说,从前哪。然后就停顿下来。我们急啊,追问,是从前有只狐么?二伯笑着不吭声,只把那一把破蒲扇摇来摇去,像拈花而笑的佛了。 于是有聪明伶俐的孩子,赶紧上去帮他扇扇子,还有的孩子去帮他敲背。他很是享受地微闭着眼,笑对其他人语,谁说我无儿无女的日子不好过的?瞧瞧,我有这么多孩子呀。大家便哄笑,说,你好福气。 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二伯的故事讲开了,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狐故事。故事自然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说有一个赶考的书生,在半路上救了一只掉进陷阱的狐,那是只成了精的女狐呀,一下子爱上书生了,就一路尾随了书生去赶考。就要赶到京城时,书生突遇强人,遭到抢劫,差点丢了性命。狐便化
25、成女子,日夜悉心照料他。书生伤好后,就和狐结成了夫妻。后来,狐妻助书生考上了状元。 故事说到这儿,很圆满了。我们满足地叹气。星光下,我们想象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 一旁的祖母,蒲扇在手上摇得可有可无,眼睛,早就闭上了。我们这才发现,已是下半夜了,木板床上有鼾声响起。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我们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粘上。母亲用扇子轻轻拍我们,该回屋睡去啦。邻居二伯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天再来听二伯讲故事呀,二伯一定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 我们打着哈欠,嘴里面应着好,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屋子里走,披一身一肩的月光。回到屋里,人刚一沾上床,就进入梦乡
26、。梦里,摇晃着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下,跑着一只漂亮的狐,白色的毛,雪一样的 .多年过去,故乡的月亮一直在我的心头亮着,我找不到很好的词汇来描述它。不久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晒月亮”这个词,一下子像遇到知己般的,故乡夏夜里那明晃晃的月亮,原是供我们晒的呵。 (1)选文第段说“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它的丰富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第段中,哪个词最能突出景物的特点?结合下文,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列句子做简要分析。 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 (4)选文说“星光下,我们想象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
27、样一只狐狸”。对于孩子的这种想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5)“晒”通常与太阳相联系,意思是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晒月亮”的理解。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锦州风大。 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
28、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
29、沙子。 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
30、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
31、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梦
32、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
33、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8月4日人民日报) (1)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2)删去第段画线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3)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