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第 6 6 课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政治 精选练习精选练习 基础篇基础篇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藩镇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2.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减少数量 B分化事权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3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是在( ) A玄武门 B陈桥驿 C兴庆府 D澶州城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 4.宋太宗赵炅即位后, 科举人
2、士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 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贯彻。宋朝以文治国之 策( ) A促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B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 C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 D增强了宋代的国防力量 5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 ,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 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都体现了宋朝( ) A重文轻武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等级森严 6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 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 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提升篇提升篇 1. 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
3、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 杯酒之间削兵权。”这位人物是(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2.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体现北宋在政治上“夺 其权”措施的有(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分解相权 设通判监督知州 设置转运使 A B C D 3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辽 B北宋 C南宋 D金 4. 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 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维
4、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 B C D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 材料二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 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 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宋太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以上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时期的什么政策?
5、答案与详解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藩镇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 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 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 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 权收归中央,设置转运使,故 C 符合题意。藩镇是唐朝末年的
6、割据势力,故 A 不符合题意。北宋时节度使 的财权被转运使分走了,故 B 不符合题意。通判掌握地方司法,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减少数量 B分化事权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 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 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 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7、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 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综上所述,B 符合题意;ACD 项不符合题意应 排除;所以本题应选 B。 3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是在( ) A玄武门 B陈桥驿 C兴庆府 D澶州城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 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 B 项符合题意;A 项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 的地方,C 项是西夏的都城,D 项是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地方。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选 B
8、。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 4.宋太宗赵炅即位后, 科举人士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 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贯彻。宋朝以文治国之 策 A促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B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 C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 D增强了宋代的国防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鉴于五代十国武将专权夺权的教训,杯酒释兵权,并实行 以文治国之策,故 C 符合题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和以文治国无关,故 A 不符合题意。以文治国使诗词歌 赋发展,不是促进世俗文化,故 B 不符合题意。以文治国降低了宋代的国防力量,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5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 ,一开头就是
9、“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 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都体现了宋朝( ) A重文轻武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等级森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 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项 A 符合题意;选项 BCD 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 A。 6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 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
10、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选项 A 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的发展,是重文轻武的政策的一个结果,选项 B 不符合题意;宋朝军队人数多,说明宋朝对军队的重视,不是重文轻武的原因,选项 C 不符合题意;由于 重文轻武政策,使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有了一定提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提升篇提升篇 1. 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11、。披旒冕,定江山, 杯酒之间削兵权。”这位人物是(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可知,此内容与赵匡胤有关。960 年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 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 D 符合题意;刘邦、李世民、朱温与题干无关,故 A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D。 2.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体现北宋在政治
12、上“夺 其权”措施的有(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分解相权 设通判监督知州 设置转运使 A B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 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 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 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 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 施,宋朝中央
13、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体现北宋在政治上“夺其权”措施的是,C 符 合题意,是军事上的措施,是经济上的措施,AB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C。 3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辽 B北宋 C南宋 D金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 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故 D 符合题意。辽和北宋对峙,没有占据中原,故 A 不符合题意。 南宋和金以
14、淮河为界对峙,故 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4. 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 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开始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夺取了大臣的兵权, 同时设置枢密院负责调兵职权,有利于统一;地方上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所以这一系列 的措施,达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分权的措施不利于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故排除,故 ABD 不 符合题意,故选
15、C。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 材料二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 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 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宋太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以上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时期的什么政策? 【答案】 (1)文臣 (2)文教;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16、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 出的文治局面。 (3)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 (1)依据材料一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 大” ,结合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意重用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 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 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 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发展有利于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以及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 展科举制都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 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也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