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0894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7.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科目 语文语文 教学教学 班级班级 八年级八年级 教科书名教科书名 称及册数称及册数 (20182018 年审定)年审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每周 节数节数 节节 总授课总授课 节数节数 节节 时间时间 单元单元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计划计划 节数节数 实授实授 节数节数 出出 入入 原原 因因 第第 1 1 2 2 3 3 周周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 1 社戏社戏 2 2 回延安回延安 3 3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4 4 灯笼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口语交际:应对 2 2 2 2 2 2

2、2 2 2 2 2 2 第第 4 4 5 5 6 6 周周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5 5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 6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7 7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8 8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 写作:说明的顺序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第 7 7 8 8 9 9 周周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9 9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1010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1111 刻舟记刻舟记 1212 诗经二首诗经二首 写作:学写读后感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

3、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第 1010 周周 期中复习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9 9 第第 二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科目 语文语文 教学教学 班级班级 八年级八年级 教科书教科书 名称及名称及 册数册数 (20182018 年审定)年审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每周 节数节数 节节 总授课总授课 节数节数 节节 时间时间 单元单元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计划计划 节数节数 实授实授 节数节数 出出 入入 原原 因因 第第 1111 1212 1313 周周

4、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活动探究活动探究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1313 最后一次演讲最后一次演讲 14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6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第 1414 1515 1616 周周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1717 壶口瀑布壶口瀑布 18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919 登勃朗峰登勃朗峰 2020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经过丽江

5、 写作:学写游记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时讲话口语交际:即时讲话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第 1717 1818 1919 周周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2121 庄子二则庄子二则 2222 礼记二则礼记二则 2323 马说马说 2424 唐诗二首唐诗二首 写作:学写故事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第 2020 周周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及考试期末复习及考试 9 9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 3 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来源: 二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6、 三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 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安排 3 教时。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 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 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 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

7、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 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来 t 教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 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 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 鲁迅(板书) 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 “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 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 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

8、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 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 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 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 儿” ) 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 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 社戏 的那个年代, 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 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 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

9、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 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 xdo 怠(慢):di 撺掇:cundu 凫 (水):f 潺潺:chn (歌)吹:chi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 漂 渺:piomio 纠葛:jig来源.net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 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 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 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10、。(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 乡绅使用的船。 五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 “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 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 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

11、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 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 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 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朦胧 模糊 皎洁 飘渺 婉转 悠扬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 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

12、现“我”的乐与不 乐心情的词语。) 二 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 (一) (二) (三) (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 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 (平桥村) “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 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 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 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13、。这样,以极少的文 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 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 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 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 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

14、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 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 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 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 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 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 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

15、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 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 1 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 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 2 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 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 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

16、的写作时间 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 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 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 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 大悟 撺掇 委实 凫水 篙 磕 潺潺 朦胧 婉转 悠扬 疏疏朗朗 瓢 缥缈 融 蹿 踱 颇 懈 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堂课作业。来源 t (一)检

17、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 5、第 6 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 “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 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 段);2.行船到赵庄(1016 段);3.船头看戏(1721 段); 4.返航路上(2227 段);5.平安到家(2830 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 子的优秀品质,怎

18、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 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 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 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 “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 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 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 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 私,总之农民孩子

19、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 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 7 段和第 2426 段。 (三)学生朗读第 10 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 词,然后讨论: 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 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 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 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

20、“嚷”等。 “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有说笑的,有嚷的”, 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 齐读第 10 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 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 21 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这里写大 家看戏看得没劲了, 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 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 经过松柏林, 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 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21、。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 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 (五)阅读第 1113 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 12、13 段同第 11 段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或挂出小黑板): 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 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 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

22、起伏” 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 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 3.第 12 节和 13 节里哪些词句是跟 11 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 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 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 学生默读 1113 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 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

23、呢? 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 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 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 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 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 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 自读一遍。 (七)由于作者

24、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 第 14 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 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 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 出界限”。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 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 还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 后面第 22 段里也

25、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也抓住了它的 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同 14 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 可将上述内容列成下表: 对戏台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 14 节,体会写景的好处。 (八)第 17 节到第 21 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角色的 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 ”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写的特点是把角色的 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 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出来:如“看见台上正打仗”、“咿咿呀 呀的唱”、“谁肯显本

26、领给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 20 小节的大 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 三 课堂练习。 (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参考答案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 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 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 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二)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

27、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参考答案 “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归纳主题及主要写作方法,布置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2)指名试背第 1013 段课文。 二 指导学习课文。 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第二课:庆祝旧历元旦/林语堂 教学目标: 导语: 第三课:春酒/琦君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春酒 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诗化意境和小说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让人动情。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 本课教学要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文中弥漫的人情民风之美, 引发学生深层 思考。琦君的似

28、酒乡情,入口甘冽,细细品来又觉荡气回肠,醉倒了无数读者。春酒的 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 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 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文字素淡却意蕴丰 厚,更须细酌慢品。本堂课围绕“识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悟真情”,“思春酒忆琦君” 这样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在学生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眼“家乡味”,引导学生立足文 本探究“家乡味”,原汁原味感受课文。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在纵 览全文

29、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 养学生的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但是和本文的情感体验还有距离。 所以我要求学 生提前做好预习: 查找关于琦君的相关介绍资料, 以便于知人评文; 朗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 了解课文大概内容。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三、学习目标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

30、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 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 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要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解析来体悟情感。 五、创意简说五、创意简说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 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 对 母亲、对家乡的深

31、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 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亲情、家乡的深情。 由此确定教学立意: 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 之情的写法,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应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 恋的情绪氛围。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吞”至其博,感知文意;“啃”至其深,读懂 作者,体悟深情;“品” 至其灵性,领略韵致,读出韵味。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 更须细酌慢品。最后适当拓展,说体验的话,体悟琦君情怀,感受她那如春酒一般淳厚的乡 情,丰富学生的情怀,提升他

32、们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在中华浩浩的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酒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酒,是一个变化多 端的精灵,有事炽热如火,有时冷酷如冰。酒中,有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有家人团聚共饮 的温馨,也有独自举杯的寂寞多样的心境,品味初九的百般滋味。今天,让我们一起去 品一品台湾作家琦君为我们酿造的春酒。 教师板书 1: 二、识春酒二、识春酒 知文意(听读课文,走进春酒)知文意(听读课文,走进春酒) 1字词检查字词检查 多媒体 1: 气氛(fn)两颊(ji) 煨炖(widn) 枸杞子(q) 薏草(y) 斟酒(zhn) 家醅(pi) 醇(chn) 醪(lo) 酝酿(yn)

33、 如法炮(po)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问题设置:何为春酒?味道如何? 2配乐朗读课文配乐朗读课文 男生读 1-4 节 女生读后 5-9 节 男女齐读最后一节 思考:春酒是一种什么样的酒? 多媒体 2: .春酒,冻醪 lo 也。醪,浊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七月记载,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介:祀求。眉寿:长辈。古人认为眉毛长的人寿命也长。祀求长寿。 春酒的味道家乡味 “家乡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教师板书 2: 三、品春三、

34、品春酒酒 悟真情悟真情 (赏读细节,品味情感)(赏读细节,品味情感) 多媒体 3: 春酒的家乡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儿时的童真童趣儿时的童真童趣 品读细节: 例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想一想: 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像企鹅”、“像皮球”等 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捧”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

35、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捧”字可谓有多吃、又多占。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例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 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品读赏析: 明确: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 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一个“偷”字它偷出了一份浓浓的母女情。 然后可尝试让学生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这酒到底有多厉害,我得尝一尝等。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 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一个舔字嘴馋可爱。

36、 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例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 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 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品读赏析: “只倒了一点点”我对母亲小气的不满足,天真可爱。 “端”如获至宝,郑重其事。 “闻”舍不得喝,对酒的珍爱。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

37、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 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指导朗读: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动词。 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例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品读赏析: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 请所有的男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女同学注意欣赏。 “靠”写出我得意撒娇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乡邻的的随和、亲密。说明“我”年龄 虽小但很机灵。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

38、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 让她很过瘾。 ( 此时,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我终于逮着机会尝到我最喜欢的八宝 酒了,我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等) 现在,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来朗读这句话,男同学注意欣赏。 例 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 碟的大酒席了。 品读赏析: 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 “眼巴巴”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教师小结并板书: 这杯春酒里原来蕴涵着作者小时侯的童真童趣,酝酿着作者对失去童年时光的美好回 忆。 教师板书 3: 教学过渡: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我童年时

39、最纯真的欢乐,那是留在我心中的 一份美好的怀念,那么,常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又是谁呢? 2对母亲的追思怀念对母亲的追思怀念 品读细节赏析: 例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 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品读赏析: “得意”自夸自赏(勤劳、能干、聪慧) “只能”、“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温柔的告诫,善意的提醒。 例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品读赏析: “很乐意”捧酒助兴,热情好客。 例 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 酒不沾唇

40、的。 品读赏析: “得意”、“跟喝过酒似的”写出甜蜜的神态。突出自豪兴奋,贤惠淳朴。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 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 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 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 例 4: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 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 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品读赏析: “一样一样” 、

41、“仔细”、“留神”做事认真。 小结:是呀,原来爱可以如此豁达,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正是 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传统女性的一种美德。 教师板书 4: 教学过渡: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也是琦君记忆中最醇厚、 最温馨的怀念。请找出文中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共同品尝这杯乡亲酒。 3浓浓的思乡之浓浓的思乡之情情 细节品读赏析: 例 1: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 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 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 家家户户轮喝春酒, 大有

42、“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 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 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 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例 2:“花匠阿标叔助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例: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 在故乡, 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例:4: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 正中,

43、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品读赏析: “亮晶晶”勤快乐意为节日增添气氛。 减一字减一分热闹,减一份喜庆,三“呼”连用,最能体现喜洋洋的氛围。 朗读指导:读时应短促有力。 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 教师板书 5: 教学过渡: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 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这些 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 光阴荏苒, 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 乡味的春酒吗? 四、四、思春酒 忆琦君 多媒体 4: 资料链接 1琦君:6 年生于温州。她 1岁随家迁居杭州,年迁至 台湾,后定

44、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 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 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 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 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多媒体 5: 资料链接 2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 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年 月日凌晨,90 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

45、 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啊。 多媒体 6: 资料链接 3出示挽联:“琦思琦想琦笔,人在他乡,君忆君念君盼,魂归故里。”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体会情感。 教学过渡:家乡的春酒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只剩下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酝酿着记忆里 那坛异乡之酒,与其说是对酒的迷恋,不如说是对春酒中演绎着人情味的依依不舍。也许家 乡的春酒永远不能酿造,但是春酒中的那份温情却难以忘怀。此时此刻,你难道不想与琦君 先生说上几句心里话吗? 示例:琦君先生,您一生都在书写故乡情结,在您的笔下,一花一木耐温存,您的乡愁 有泪却不悲凉。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家乡的距离有多

46、远,您总不能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 的亲人 教学总结:是啊,童年不再,母亲逝去,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不可复制。“可是叫我到 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这句震撼人心的自问,道出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道出了对 浓浓乡情的追怀。琦君曾经这样说过: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 亲人、 朋友、 花草树木。 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 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是啊,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家乡 的距离有多远,总不能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父爱天高,母爱难报,最难割舍故乡 情。这杯春酒是琦君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 七、

47、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安塞腰鼓/刘成章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黄土高坡 1.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 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 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土高原、黄土、黄河、红高粱、西北汉子) 今天, 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

48、原, 踏上这片曾孕育 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 听那从 2000 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2、多媒体介绍安塞腰鼓,学生欣赏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独特而 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 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 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 气势磅礴, 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 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 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 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气势 1、欣赏电视散文安塞腰鼓的激情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可小声跟读 师过渡:“好一个安塞腰鼓!”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欣赏完这个短片的心 情和感受吗? (惊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