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02948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9.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细胞n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NKT细胞、B1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 第一节 吞噬细胞n吞噬细胞(phagocyte)是一类具有吞噬杀伤功能的细胞,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 一、单核/巨噬细胞n单核吞噬细胞包括循环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且细胞核不分叶,故命名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n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固

2、有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同时又是一类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一)单核细胞的分化发育n骨髓造血过程中,在某些细胞因子如multi-CSF、GM-CSF等刺激下,骨髓干细胞发育成为粒单核前体细胞,后者进一步分化成为原单核细胞并进入血流,在此处分化成为成熟的单核细胞。n单核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它们在血液中仅停留8小时左右,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内皮,迁移到不同的组织,分化成为组织特异性的巨噬细胞,寿命可达数月至数年。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n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n一部分巨噬细胞定居于组织器官中成为组织特异性的巨噬细

3、胞并被赋予特定的名称,例如肺中的肺泡巨噬细胞,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胞,肝中的枯否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肾中的肾小球系膜细胞,脑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n另有一部分巨噬细胞仍然保持运动特性,成为游离或游走型巨噬细胞,如腹腔巨噬细胞,它们以类似于变形虫样的运动方式游走于机体组织间。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二)单核吞噬细胞的形态结构与表面标志n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约1020m,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表面有皱褶和伪足。细胞核形态多样,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胞质内有许多颗粒结构,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酪酶和溶菌酶,与单核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有关。n

4、巨噬细胞的体积是单核细胞的数倍,直径约5080m或更大,皱褶和伪足更多,呈多形性,胞浆中有大量的溶酶体及其它各种细胞器。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n成熟的单核吞噬细胞表达多种表面分子n单核吞噬细胞表达的表面受体多达数十种,如FcR I,FcR II,FcR III,CR1,CR3,多种细胞因子、激素、神经肽、多糖、糖蛋白、脂蛋白及与病原体相关的脂多糖等受体,参与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吞噬、活化和效应。n调理性受体,非调理性受体。n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具有多种抗原分子,如MHC-I类 和MHC-II类分子,诸多黏附分子等,与细胞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成熟单核巨噬细胞还表达高水平的CD14分子,被认为是较为

5、特异的表面标志,主要用于细胞表型的鉴定。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三)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模式n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防御感染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非特异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n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宿主免疫细胞是如何通过有限的受体迅速识别大量不同的病原体并作出应答,是免疫研究的主攻目标之一。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9n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n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teichoic acid,LTA)、肽聚糖(pep

6、tidoglycan,PGN)、甘露糖、细菌DNA、双链RNA、葡聚糖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n其主要特征是,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而宿主细胞不产生;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性所必需;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0n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n固有免疫细胞表达一类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n生物学特征:(1)表现为较少多样性;(2)非克隆性表达,即来自不同组织的同类固有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均表达相同的模式识别受体,具有相同的识别特性;(3)能够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无需细

7、胞增殖。n单核吞噬细胞主要通过此种方式快速有效地识别外来病原体刺激。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1n细胞表面的PRRs包括甘露醇受体(MR)、清道夫受体(SRs)、Toll样受体(TLRs)和磷脂酰丝氨酸受体(PSRs)。n部分模式识别受体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称为可溶性PRRs,包括甘露醇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CRP),能够分别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残基和磷酸胆碱结合,促进调理吞噬,活化补体介导的溶菌机制。n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是另一类可溶性受体,为模式识别系统的重要成分,其功能是识别革兰氏阴性菌胞壁脂多糖(LPS)并传递应答信号。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2(1)甘露糖受体(

8、MR)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结合。(2)清道夫受体(SR)识别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G-菌LPS和G+菌磷壁酸等阴离子聚合体,结构改变的蛋白质分子等(3)磷脂酰丝氨酸受体(PSRs)识别磷脂酰丝氨酸(凋亡细胞重要表面标志)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3n(4)TLR(Toll-like receptor)nTLR家族因其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人类TLR家族已确认的有10个成员。nTLRs主要表达在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和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主要表达TLR2和TLR4。nTLRs识别的配基各不相同,TLR2能识别许多种PAMPs,包括细菌脂多糖、肽聚糖和胞

9、壁酸;TLR3识别病毒双链RNA;TLR4可识别细菌的LPS;TLR5识别细菌鞭毛蛋白;TLR9识别细菌CpG DNA;TLR7和TLR8能识别一些人工合成的抗病毒小分子。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4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5nTLRs在结构上包括胞外区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富含半胱氨酸的功能区及胞内与Toll及IL-1R同源的TIR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TIR),TLRs的胞浆区末端是其信号转导有关的功能域,通过与信号转接蛋白如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的相互作用将特异性的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核,调节基因的表达。nTLR家族成员的信号

10、传导途径并不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其生物学效应的差异。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6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7n TLRs家族的信号机制与IL-1R家族的信号机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特征之一是依赖于胞浆区的接头蛋白分子和激酶进行信号传导。根据接头蛋白的不同,可以分为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途径。nMyD88是TLR家族成员所共有的接头分子。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8nMyD88依赖性信号途径的基本过程如下:以TLR4为例,LPS和LPS结合蛋白(LBP)形成的复合物与CD14结合后,使细胞表面的TLR4受到刺激形成同源二聚体,并在分泌性因子MD-2的协助下活化,活化的TLR4通过其TIR功能域与接

11、头蛋白MyD88的C端TIR相互作用,再利用MyD88 N端的死亡功能域(DD)募集胞浆中含有死亡功能域(DD)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IL-1受体相关激酶(IRAK)。n活化的IRAK4随即与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结合,活化JNK和p38 MAPK和NF-B信号级联途径,分别通过核转录因子AP-1和NF-B启动靶基因的表达,介导炎症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19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0n一般来说,经由TLR传递的信号主要引起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诱发炎症反应并介导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浸润。nTLR信号还能够募集活化NK细胞、树突状细胞,促进DC细胞向T细胞提呈抗原,启动

12、T细胞应答。n活化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FN-)又进一步活化单核吞噬细胞,因此借助TLR的桥梁作用,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就被紧密联系起来了。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1(四)单核吞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n单核吞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执行者,是适应性免疫发挥作用前机体防御病原性异物侵袭的重要机制。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21、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n其基本过程如下:n第一步,在病原微生物等抗原作用后,为静止的单核巨噬细胞提供活化信号,并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向应答部位聚集,这一过程称为趋化n第二步,病原微生物通过其抗原与PRRs等的作用粘附在单核巨噬细胞表面。黏附作用诱导单核巨噬细胞的胞膜突出

13、形成伪足,将抗原包绕起来,伪足融合,病原体抗原则以膜包结构方式被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phagosome);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3n第三步,吞噬体向细胞内部运动,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随即在多种溶酶体水解酶作用下对病原体进行消化处理,其机制包括氧依赖性途径和氧非依赖性途径两类n最后,吞噬溶酶体内的消化后产物通过胞吐(exocytosis)作用被清除至细胞外,与此同时,具有免疫原性的肽类物质则与MHC分子结合形成肽-MHC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不同的T细胞亚群。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4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5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的杀伤消化和清除1、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及其作用(1

14、)反应性氧中间物(ROI)系统 呼吸爆发生成超氧阴离子(O2-)、OH-、H2O2、1O2(单态氧)。(2)反应性氮中间物(RNI)作用系统巨噬细胞活化后,诱导iNOS,生成NO,对细菌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和细胞毒性作用。2、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及其作用 酸性pH、溶菌酶、防御素(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6 2、单核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n单核巨噬细胞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以将摄入的外来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肽段,以MHC I/II-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为适应性应答的CD4+和CD8+T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n此外,单核巨噬细

15、胞还通过B7-1/2等分子与T细胞表达的CD28等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7 3、单核巨噬细胞能够介导并促进炎症反应n一方面炎症部位产生的MCP-1、IFN-、GM-CSF和G-CSF等因子与M表面的相应受体作用,诱导细胞活化并向感染部位募集。活化后的M分泌MIP-1/、MCP-1和IL-8等多种趋化因子,诱导更多的M活化和募集,产生多种促炎因子如IL-1、IL-6和TNF-,以及大量炎性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弹性蛋白酶、溶菌酶、尿激酶等,加强局部的炎症反应。n另一方面,活化M分泌的因子能够同时进一步促进局部和全身的炎

16、症反应,主要是通过调动其它炎性细胞如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同参与炎症反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8 4、单核巨噬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n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既有正相性也有负相性,主要由于激活程度及分泌产物的不同所致。如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IL-6、IL-12、IL-18、TNF-能够促进T、B、NK细胞的活化,而IL-l、IL-10等因子则抑制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n此外,体内因素也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表面膜分子的表达水平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状态,并因此对免疫系统的应答状态进行调节。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29 5、单核巨噬细胞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n细菌LPS或I

17、FN-等因子能够有效地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促进杀伤病变的靶细胞,这一过程既可以在单核巨噬细胞内部进行,也可以将效应物质释放到胞外,直接对病变细胞进行清除;同时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TNF-也能够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n另外,当有肿瘤或病毒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M还能够通过ADCC或补体依赖性途径杀伤靶细胞。nM也分泌一些酶如弹性蛋白酶等参与组织修复和重建。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0 二、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也来源于骨髓干细胞,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的50%70%。成人外周血中超过51010个细胞,骨髓每天产生约1010个新细胞。n中性粒细胞属于终末细胞

18、,从骨髓进入外周血循环710小时后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一般可存活23天。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白细胞计数时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n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应激状态下,机体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1n中性粒细胞呈球形,细胞核呈分叶状。n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有大量分布均匀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n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很强,和单核巨噬细胞一起被称为专职吞噬细胞

19、。感染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是首先到达炎症部位的效应细胞,6小时左右细胞数量达到高峰,约增加10倍以上,是机体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2n中性粒细胞消化和杀伤病原体的过程通过氧依赖性和氧非依赖性机制完成。n氧依赖性杀伤机制主要由ROIs和RNIs系统完成。n氧非依赖性机制主要通过细胞内的酸性pH环境、溶菌酶和防御素及细胞分泌的TNF-导致靶细胞破坏。n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补体依赖性(CDC)和抗体依赖性(ADCC)途径发挥吞噬和杀伤效应,为适应性免疫启动赢得足够的时间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3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n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具有最强提呈

20、抗原功能的专职APC,其在体内的数量较少,但抗原提呈能力远强于M、B细胞等其他APC。nDC作为专职APC具有如下特点:能有效活化未致敏(naive)T细胞;能高水平表达MHC II类分子;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抗原提呈效率高,少量抗原和少量DC即足以激活T细胞。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4 一、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和发育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5(一)来源 n体内DC均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可分为髓系DC(DCl)和淋巴系DC(DC2)两大类。n1、DC1 DC1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其中间体有双潜能:由M-CSF诱生为M;

21、由GM-CSF/TNF-诱生为DC。外周血单核细胞具有这种潜能,故被称为CD1前体细胞(PDC1)。PCD1在GM-CSF、IL-4作用下或穿越内皮细胞并吞噬异物颗粒后,可分化为未成熟髓系DC,在CD40L和内毒素作用下变为成熟髓系DC。n2、DC2 DC2与T细胞和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6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7(二)DC的发育 n1、未成熟髓系DC n体内绝大多数DC处于未成熟状态,具有较强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可参与诱导免疫耐受。2、成熟DC nDC摄取抗原或受某些因子(主要是LPS、IL-l、TNF-等炎症因子)刺激后,可分化为成熟DC,n特征:表型:低表

22、达与吞噬有关的受体,高表达MHC II类分子和、CD40、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CD25被视为最成熟DC的标志;功能特征:体外激发MLR和抗原提呈能力强。但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明显降低。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8nDC由不成熟前体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过程中,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伴有表面标志和功能改变。n影响DC成熟的因素为: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的重要因子,包括促进DC分化的MG-CSF、TNF-等,以及辅助Dc成熟的IL-1、IL-6和IL-12等;DC自身所表达的黏附分子;DC所处局部微环境;刺激DC的抗原种类等。nDC在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migration),

23、由外周组织(摄取抗原后)通过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次级淋巴器官,然后激发T细胞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39 二、DC的迁移及功能特征nDC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特殊的迁移能力,这也是DC分化成熟和发挥抗原提呈功能所必需的环节。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0(一)DC迁移的机制 n介导DC迁移的关键因子是趋化性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活化T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等。nDC成熟过程中,其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表达谱会发生改变,使不同成熟阶段的DC对不同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不同反应性。例如,未成熟DC高表达CCR1、CCR2、CCR5、CXCR1

24、和CXCR2,对多数CC亚家族(如MIP、RANTES、MCP-3)产生趋化活性,利于非成熟DC迁向外周组织,以捕获抗原;捕获抗原后的DC在迁移过程中逐步成熟,其CCR5(配体为MIP、RANTES、MCP)表达相对减少,而CXCR4(配体为MIP-3和SDF-1)和CCR7(配体为ELC/MIP-3)表达增高,利于DC从外周组织(如炎症部位)迁移至淋巴器官,激发T细胞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1(二)DC在体内的迁移途径和功能特征n1、DC迁移的过程及其机制(1)DC由造血组织迁移至外周非淋巴组织:在外伤或炎症因子刺激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CC类趋化因子,诱导骨髓或脐血CD34+前体

25、细胞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在外周组织CC类趋化因子作用下,DC穿越血管壁,浸润外周组织,即成为不成熟DC。来源于造血组织的未成熟DC广泛分布于全身非淋巴组织。DC捕获抗原并大量增殖,自分泌或旁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逐渐成熟,并通过输入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局部淋巴结。(2)由外周非淋巴组织迁移至淋巴结T区:此期DC的功能特征是:丧失捕获抗原的能力;具有强的抗原提呈能力;能激活静息T细胞发生初次免疫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2n2、不同阶段DC功能特征及其机制(1)捕获抗原后,DC表面受体表达发生改变,丧失捕获抗原能力,处理抗原能力亦降低。(2)随着DC发育成熟,其表面逐渐高

26、表达CCR7、CXCR4等,对外周组织CC亚类趋化性细胞因子(MIP、RANTES等)反应性下降,而对淋巴结区高浓度CXC亚类趋化性细胞因子(SDF-、MIP-3等)反应性明显增强,使DC向淋巴结T区迁移。(3)迁移期DC高表达MHC I类和II类分子,完成迁移的DC即停止合成MHC II类分子,但稳定高表达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黏附分子(如ICAM-1)和多种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CD40等),具有强的抗原提呈能力。(4)成熟DC分泌IL-12,尤其在CD40L作用下,能分泌各类细胞因子,有效激活静息T细胞发生初次免疫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3 三、DC的分布与分

27、类nDC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根据其分布部位不同分为3类:n淋巴样组织DC,包括滤泡DC、并指状DC和胸腺DC;n非淋巴样组织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n循环DC,包括外周血DC和隐蔽细胞。不同部位DC其生物学特征及命名各异。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4(一)滤泡状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nFDC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n一般认为,FDC可能由间质DC迁移至淋巴组织而形成,其表面具有树枝状突起,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脾脏和肠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区的初级和次级淋巴滤泡中,是一种非迁移性细胞群体。nFDC不表达MHC

28、II类分子而高表达FcR和CD35(CRl)、CD21(CR2),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或)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但并不发生内吞,使抗原长期滞留在细胞表面,从而参与记忆性B细胞产生和维持。nFDC周围聚集的B细胞能识别和结合被FDC滞留、浓缩的复合物形式的抗原,并经加工处理后提呈给Th细胞,有效激发再次免疫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5(二)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DC,IDC)nIDC是参与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由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移行至淋巴结衍生而来,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织中,其表面缺乏FcR和C3bR,但富含MHC I类和II类抗原。

29、nIDC通过其突起与周围T细胞密切接触,可有效将抗原提呈给特异性T细胞。n多数IDC易发生凋亡,为短寿命;少量IDC为长寿APC,可能与维持T细胞免疫记忆有关。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6(三)胸腺树突状细胞(thymic dendritic cell)n胸腺DC即胸腺并指状细胞,约占骨髓来源胸腺细胞的0.1%。主要位于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质部分。胸腺DC与外周淋巴器官IDC均主要来源于骨髓,但二者表面标志不完全一致。n人胸腺DC高表达自身抗原、MHC II类分子和CD11,其主要功能是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阴性选择,通过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而诱导中枢自身耐受。胸腺DC生命周期很短,仅23周。参

30、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7(四)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nLC是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未成熟DC,其形态较扁平,表面高表达MHC I、II类分子和FcR、C3bR,胞质内含特征性Birbeck颗粒。nLC具有较强吞噬能力和抗原提呈能力。皮肤LC功能受神经-内分泌调控,提示神经末梢可能与其分布有关。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8(五)间质性树突状细胞(interstitial DC)n间质DC主要是分布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毛细血管附近的未成熟DC,其高表达MHC II类分子。n间质DC也可分布于骨骼肌和大血管内皮下,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n分布于消化

31、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的间质DC即黏膜DC,是一群特殊的DC,也称为哨兵细胞。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49(六)循环树突状细胞(circulating DC)n循环DC包括外周血DC(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和隐蔽细胞(veiled cell,VC)。n前者指血液中的DC,主要包括来自骨髓的DC前体细胞和经血循环迁移、携带抗原的LC及间质DC。n后者为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形式的DC,分布在全身淋巴管中。nVC来源十分广泛,机体受感染、损伤等刺激后,全身各器官DC均迁移至淋巴管中成为VC,故此群细胞的标志和形态各异,但一般均高表达MHC II类分子。

32、VC的生物学功能为:较强的摄取抗原能力;可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0 四、DC的生物学功能 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1(一)抗原提呈n1、DC捕获可溶性抗原的途径 (1)吞噬作用 (2)巨吞饮作用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n2、DC对抗原的加工和处理 DC摄入的外源性蛋白质抗原,多数在富含MHC II类分子的细胞内隔室(M II C)中被降解成多肽,并与MHC 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DC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少数通过胞质的TAP依赖途径或内吞体的TAP非依赖途径循MHC 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DC摄取的外源性脂类或糖脂类抗原主要通过C

33、D1途径被DC加工和提呈。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2(二)激活初始T细胞 nDC是体内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它既能提供初始T细胞活化的抗原刺激信号(第一活化信号),也能提供共刺激信号。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3(三)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发育 nDC作为重要的胸腺间质细胞,对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过程起重要作用。n胸腺DC还表达LFA-l、CD40、CD30L和FasL等膜分子,它们通过与T细胞表面ICAM-1、CD40L、CD30和Fas相互作用,参与T细胞对自身肽的中枢耐受。n外周淋巴器官T细胞依赖区中有极少量长寿IDC,它们可能与T记忆细胞形成和维持有关。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4

34、(四)诱导免疫耐受 n胸腺髓质的DC参与T细胞的阴性选择,通过排除自身反应性克隆,在建立中枢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nDC(尤其是未成熟DC)在外周免疫耐受中也起关键性作用。静息状态下,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经血液、非淋巴组织向淋巴组织T细胞区迁移,此过程中DC不断捕获自身抗原(包括死亡的自身细胞和内环境的其他蛋白),并因此诱导相应T细胞产生耐受。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5(五)与Th细胞相互作用并参与免疫调节 nCD4+Th0细胞分化受DC所控制。DC1通过分泌IL-12促使Th0向Th1细胞分化,并介导细胞免疫应答;DC2通过分泌IL-4而促进Th0向Th2细胞分化,并介导体液免疫应答。n另

35、外,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6(六)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 n位于外周淋巴器官B细胞依赖区的FDC可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激活及记忆B细胞形成和维持,其主要作用为:促进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反应,参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表达和V基因重排;高表达FcR、CR等受体,有利于持续附着一定量抗原,通过长时间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保持免疫记忆;促进静止B细胞表达B7分子,并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人外周血DC表达类似CD40L的分子,参与B细胞激活。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7 五、DC与疾病防治nDC参与多种疾病过程的发生,如肿瘤、器官移植、自身免疫

36、病、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AIDS)等。近年已设计多种DC相关的生物治疗方案,并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8 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n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既无TCR又无BCR,属于第三群淋巴细胞,因其能直接杀伤靶细胞而得名。又由于NK细胞较T细胞和B细胞体积为大,胞浆中富含嗜苯胺蓝颗粒,又被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GL)。n通常认为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为“MHC非限制性”,原因在于NK细胞的靶细胞可以为同基因、异基因、甚至可以无MHC表达,从而认为NK细胞是机体抗感染抗肿瘤的第一道天然防线。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59 一、

37、NK细胞的来源及组织分布n(一)NK细胞的前体为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淋巴类祖细胞后从骨髓直接进入外周血。n(二)人和小鼠的NK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脾和肝。人外周血中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7%。成年人或动物的肝、肺、腹腔、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上皮等均存在具有天然杀伤功能的NK细胞。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0 二、NK细胞的表面标志与分类n虽然NK细胞有不少表面标志(表面受体或表面抗原、分子等),但多为与其它免疫细胞共有。nNK细胞表达CD2、CD16和CD56分子。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1(一)NK细胞分为CD56bright和CD56dim两个亚群nCD56brightNK

38、细胞高表达CD56、CD94/NKG2A和CD62L;低表达CD16、KIR;表达高亲和力的IL-2受体(IL-2R)。nCD56dimNK细胞高表达CD16、PEN5、KIR和LFA-1;低表达CD56,CD94/NKG2A;仅表达中亲和力的IL-2受体(IL-2R)。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2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3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4(二)NK细胞分为NK1和NK2两个亚群n分离外周血CD16+或CD56+细胞,用IL-12和抗IL-4抗体可以诱导出分泌IFN-的Th1型NK亚群,用IL-4和抗IL-12抗体诱导出分泌IL-5、IL-13的Th2型NK细胞亚群,分别命名为NK1和

39、NK2。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5(三)NK细胞分为黏附NK和非黏附NK两个亚群nNK细胞在IL-2的诱导下表现出对实体表面的黏附能力,由此可将NK细胞分为黏附NK(A-NK)和非黏附NK(NA-NK)两个亚群。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6 三、NK细胞的受体nNK细胞的受体,迄今为止,已发现有数十种之多,分属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两大类,各大类又包括数个家族,体现了NK细胞受体的多样性,介导了NK细胞的不同识别模式,分别传递不同的活化信号和抑制信号,各种信号在细胞表面的整合,在细胞内部的传递,最终赋予NK细胞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7(一)NK细胞表面识别HLA I类分子的

40、受体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为跨膜糖蛋白,属IgSF,有与HLA-I类分子结合的结构域。分为KIR2D和KIR3D两个亚类,再分为:抑制性受体(KIR2DL和KIR3DL)KIR2D和KIR3D两个亚类中,其中胞浆区氨基酸序列较长,含ITIM基序活化性受体(KIR2DS和KIR3DS)KIR2D和KIR3D两个亚类中,其中胞浆区氨基酸序列较短,与DAP-12结合(含ITAM基序)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8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69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KLR是CD94与NKG2家族不同成员组成的异二聚体。CD94与NKG2为C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胞外区均有能与HLA

41、 I类分子(HLA I类分子先导肽-HLA-E分子复合物)结合的结构域。分为 抑制性受体CD94/NKG2A(含ITIM基序)活化性受体CD94/NKG2C,其中胞浆区氨基酸序列较短,与DAP-12结合(含ITAM基序)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0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1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2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33、KIR和KLR的作用及其意义n活化性KIR/KLR和抑制性KIR/KLR共同表达于NK细胞表面,均可识别结合正常表达于自身细胞表面的HLA I类分子,但生理条件下,抑制性受体(KIR2DL和KIR3DL 和CD94/NKG2A)占主导地位,NK细胞对自身细胞不杀伤。n当靶

42、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异常,组成性表达的NCR和NKG2D杀伤活化受体与其表面的非HLA I类分子结合,发挥杀伤作用。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4(二)NK细胞表面识别非HLA I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1、NKG2D 为NKG2家族的成员,但与其他成员同源性低,也不与CD94结合。表达于NK细胞、T细胞表面。NKG2D与DAP10结合(含ITAM基序)转导活化信号,NKG2D的配体是MHC I类链相关的A/B分子(MICA和MICB分子),该分子正常细胞缺失。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5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6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NCR包括NKp46、NKp30和NKp44,均为I

43、gSF,彼此无同源性。NCR只表达于NK细胞,是NK细胞的特有标志,通常在KIR/KLR丧失识别“自我”能力时发挥杀伤作用。(1)NKp46和NKp30 表达所有NK细胞表面,与CD3结合,转导活化信号(2)NKp44 表达活化NK细胞表面,是活化NK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与DAP12结合,转导活化信号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7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8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79 四、NK细胞的识别n每种NK细胞都至少包含一种MHCI类分子抑制性受体,这些抑制受体与MHCI类分子的结合可以抑制NK细胞的功能。n一旦MHC分子缺失,抑制NK细胞杀伤功能的因素就此消失,NK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n

44、该理论被称为“丢失自我(missing self)”识别模式。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0n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的各种配体在转录翻译时均需要热休克因子(HSF)的参与,该转录因子通常需要在压力诱导下才能发挥转录调控作用,这种压力诱导可以包括病毒感染、恶性转化、化学刺激和炎性反应等。一旦机体受到此类压力诱导,HSF会促进MICA等分子的表达,从而被NKG2D所识别,激活NK细胞,发挥杀伤功能。nNK细胞与T、B细胞识别的区别在于,T、B细胞识别的是特定的抗原肽段,而NK细胞识别的是“压力诱导”下组成性表达的蛋白质分子。n该识别模式称为NK细胞识别的“压力诱导”模式。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

45、1 五、NK细胞活化nNK细胞活化涉及诸多识别信号的整合,主要包括识别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两大类。n两大类受体中又各自含有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这些因素的总和将决定NK细胞是发挥免疫监视功能,还是使NK细胞活化处于阻遏状态以利于肿瘤或病原体逃逸。nNK细胞借自身高表达的一系列杀伤抑制性受体而不对正常细胞行使杀伤功能。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2 六、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1、穿孔素/颗粒酶作用途径 穿孔素导致靶细胞崩解破坏 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凋亡2、Fas与FasL作用途径 活化的NK细胞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后,形成Fas三聚体,使胞浆内的DD成簇,DD与FADD,募集并激活

46、caspase8,发生级联反应,导致靶细胞凋亡3、TNF-与TNFR-I作用途径 TNF-与 TNFR-I 结合,导致细胞凋亡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3 七、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nNK细胞在机体的防御体系中有重要作用,NK细胞的缺失将引起机体产生肿瘤或被病原体感染。NK细胞与病毒感染和肿瘤靶细胞密切接触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表达FasL和分泌TNF-产生细胞杀伤作用。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4n1、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nNK细胞分布于机体全身,无T细胞所具备的CD3和TCR,以MHC非限制性方式杀伤肿瘤细胞。nNK细胞的杀瘤功能可以被细胞因子所强化,这些细胞因子包括IFN-,IFN-,

47、IFN,IL-2。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5n2、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n在NK细胞抗病毒反应中IFN的产生可能是NK细胞被活化的原因之一,此时IFN的产生担负了双重任务,一方面抑制胞内病毒的繁殖,另一方面则活化NK细胞以清除受感染细胞,防止病毒播散。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6n3、NK细胞杀伤胞内寄生菌nNK细胞在IL-2活化后可产生大量IFN-和GM-CSF,此时NK细胞提供两个关键作用:一方面杀伤胞内感染的单核细胞,另一方面释放细胞因子以活化单核细胞来杀伤其潜在的胞内菌。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7n4、NK细胞杀伤真菌n白色念珠菌是正常寄存于人类皮肤、消化道和口腔的真菌,当机体免疫功

48、能缺损时可以引起机会性感染。NK细胞不仅可直接杀灭该菌且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活化和聚集中性粒细胞,从而最终清除或控制该菌。白色念珠菌与NK细胞接触后8小时内可引起NK细胞释放大量TNF,IFN-和GM-CSF,这些细胞因子在30分钟内就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对真菌的反应可在12小时内完成,这也许是机体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8n5、NK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nNK细胞对巨噬细胞和CTL均有调节作用,在NKIFN-MIL-12NK这一固有免疫网络中占重要地位,NK细胞通过分泌IFN-维持Th1的优势状态,NK细胞的存在决定着CTL前体细胞向成熟CTL的分化,并且控制着记

49、忆T细胞的形成。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89 第四节 NKT细胞nNKT(natural killer T)细胞是一群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TCR),又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n不同组织和器官中NKT细胞亚群不同,胸腺和肝以CD4+和CD4-CD8-(double negative,DN)NKT细胞为主;而脾和骨髓则以CD8+或DN NKT细胞占优势。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90 一、NKT细胞的主要特征n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n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nTCR表达密度低,大多数T

50、CR 型,少数为TCR 型,且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窄,可识别CD1分子提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不受MHC限制。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91 二、NKT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n1、细胞毒作用组成性表达IL-2、IL-12和IFN-等细胞因子受体,在相应的的抗原或细胞因子作用,NKT活化,通过穿孔素和FasL等破坏靶细胞n2、免疫调节作用活化NKT细胞分泌IL-4和IFN-等,IL-4诱导CD4+Th0 CD4+Th2,B细胞类别转换。IFN-和IL-12协同作用使CD4+Th0 CD4+Th1NKT可分泌趋化性细胞因子(MCP-1)参与炎症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92 第五节 T细胞nT细胞表达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参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培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