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断句举例:断句举例:标点留客标点留客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之变成“”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
2、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标点巧用一例抗日战争时期,有些汉奸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写上一条巨型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过了不久,这条标语上,忽然多出一点逗号,使这条标语改变了意思 只消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使意思完全相反。“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一诗多断一诗多断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杜牧绝对想不到,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
3、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时节。天气:雨纷纷。天气: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镜头镜头1:清明时节
4、,雨纷纷。:清明时节,雨纷纷。镜头镜头2:路上。:路上。镜头镜头3:行人,: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借问酒家借问酒家何处有?何处有?镜头镜头3;牧童,;牧童,遥指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也有人改为四言诗的:“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有人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指,不远杏花村。”也有创新精神。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
5、,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方法概述方法概述:1、通文意、通文意2、抓标志、抓标志3、懂常识、懂常识4、知语法、知语法5、明修辞、明修辞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1、叙述性文章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2、说理性文章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
6、白讲了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可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可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径迎之”“”“肃宣权
7、旨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就不再提姓了。1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例如:刻削之刻削之道鼻道鼻莫如大莫如大目目莫如小莫如小鼻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事亦亦然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事寡败矣。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断开了。刻削之道刻削之道/鼻莫如大鼻莫如大/目莫如小目莫如小/鼻大可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小不可大也/目目小可大小可大/大不可小也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则其事寡败寡败2 2、找虚词,定句读。、
8、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句首:“夫、惟、盖、凡、窃、请、敬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语词和表敬副词;句尾句尾:“乎、哉、也、矣、欤、焉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经常出现在;句中句中:“以、于、为、而、则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等连词经常出现在。现在。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例如:于是余有
9、叹于是余有叹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鸟兽往往有得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也夫夷以近夫夷以近则则游者众险以远游者众险以远则则至者少至者少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于险远而而人之所罕至人之所罕至焉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王安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於是余有叹於是余有叹焉焉:古人之观於天: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往有得,以以其求思之深,其求思之深,而而无不在无不在也。也。夫夫夷以近,夷以近,则则游者众;险以远,游者众;险以远,
10、则则至者少。至者少。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而人之所罕人之所罕至至焉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矣,不随以止,不随以止也也,然力不足者亦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能至也也。3 3、找顶真,定句读、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具告沛公沛公,沛公沛公惊。惊。”“秦王坐章台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相如相如奉璧奏奉璧奏秦王秦王,秦王秦王大喜,大喜,传以示美人
11、及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4 4、据排偶,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例如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中“手之所触,肩之所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
12、饮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等。再如:“故不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
13、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是对偶;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是排比;“内内“”“”外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 5、依总分,定句读、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例如:故知胜有五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可以
14、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者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此四者天下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之穷而无告者也。再如:再如: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
15、迎刃而解了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老而无子曰独,幼而幼而无父曰孤无父曰孤,此四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6 6、对话、引文定句读、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引文 常常用常常用“曰曰”“”“云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就只用“曰曰”,而把主语省略。遇,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n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为下面
16、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 qng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客有为齐王画客有为齐王画者者,齐王问曰:,齐王问曰:“画孰最难画孰最难者者?”曰:曰:“犬马最难。犬马最难。”“”“孰最易孰最易者者?”曰:曰:“鬼魅鬼魅最易。最易。”“”“夫犬马,人所知夫犬马,人所知也也,旦暮罄(,旦暮罄(q qng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显现)于
17、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形者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不罄于前,故易之也也。”【例示例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其杖而芸。7 7、察反复,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
18、法。如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反复多次,庄庄暴见孟子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19、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断句口诀:断句口诀:“曰曰”后冒后冒,“哉哉”后叹,后叹,“夫夫”“”“盖盖”大都在句前。大都在句前。“于于”“”“而而”一般在句间,一般在句间,“矣矣”“”“耳耳”后面画圆圈。后面画圆圈。“耶耶”“”“乎乎”经常表疑问,经常表疑问,“也也”“”“者者”作用要停顿。作用要停顿。或或“句句”或或“逗逗
20、”看情形看情形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例如师说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也”误为误为现代
21、汉语中得副词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也”了。错断之后,了。错断之后,“也也固先乎吾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也亦先乎吾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就根本讲不通了(2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师说最后一段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两汉的散
22、文,“六艺经传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何况只有“六艺经传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通习”,这里说的李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通习”之。之。p、为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为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p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
23、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诬一世之人 p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久无所举/上诘之上诘之/对曰对曰/非不尽心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安可诬一世之人之人 p、为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为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p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
24、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犹后之视今也 p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所任何人?”答曰:答曰:“其任人不忠。其任人不忠。”房曰:房曰:“知知不忠而任之,何邪?不忠而任之,何邪?”曰: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亦犹后之视今也。”p、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25、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能不不,各有差。上问曰: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如我能将将几何?几何?”信曰: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上曰:“于君何如?于君
26、何如?”曰:曰:“臣多多益善耳。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上笑曰:“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何为我何为我禽禽?”信曰: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p、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
27、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与死之鬼何异?l5 5、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l答案:答案:君子之学也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
28、身;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君子之治也,始于始于不足见,不足见,终于终于不可及也。不可及也。l(本题(本题2分,断对分,断对3处给处给1分)分)l6 6、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依而截之答案:鲁答案:鲁有有执竹竿入城门执竹竿入城门者者,初竖执之,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俄有老父老父至,曰:至,曰:“吾非圣人
29、,但见事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遂依而截之。之。n7 7、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答案:答案:读书,读书,始始读未知有疑,读未知有疑,其次其次则渐渐则渐渐有疑,有疑,中中则节节是疑。则节节是疑。过了过了这一番,疑这一番,疑渐渐渐渐释,释,以至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方始始是学。又云:是学。又云:无疑者无疑者须要有疑,须要有疑,有疑有疑者者却要无疑。却要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