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小升初语文试卷一、选择(16分)1(2分)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奄奄yn)一息(yn锲而不舍(qi)仆役(p)B粗糙(co) 娴熟(sh) 野蛮(mn)C鄙夷不屑(b)娱乐(y) 追悼会(dio)D见微知著(zh) 司空见惯(gun) 消逝(sh)2(2分)选出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骆驼 徘徊 宽慰 幼稚B染缸 僻静 齿轮 蟋蟀C寂寞 防御 沸腾 彩绘D明媚 书藉 残暴 惊惶3(2分)下列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B老班长不仅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而且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
2、着我们。C无论时间多么紧张,他每天晚上都挤出时间阅读名著。D如果没有老师的耐心帮助和教育,我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4(2分)下列文章在表达上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方式的不同点是,匆匆是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B一篇文章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C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习俗,所以要详写。D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这是一篇记叙文。5(2分)
3、选出下列作家作品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B骑鹅历险记作者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C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D鲁滨逊漂流记是美国的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文学著作,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生动的传奇故事。6(2分)下面语句中,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项是()A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读课外书,而且读的大多是名著,阅读品味也在提高。B我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C我每次完成习作后都不做修改,也不让别人修改。D我碰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
4、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7(2分)选出句子中没有正确引用名人名言的一项是()A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B“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采用低沉的声音。C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D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是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8(2分)开展辩论会时,辩论前都要充分的准备。其中()项不属于辩论前的充分准备。A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既要搜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也要搜集能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B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名人名言。
5、C对方陈述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的漏洞。D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如果材料很多,可以把要点记在卡片上。二、积累(14分)9(6分)课内古诗。(1)“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2)石灰吟中“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 (3)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4)“今夜月明人尽望, 。”出自古诗 。10(4分)古诗、名句。(1)读书须用意, 。(2) ,事非经过不知难。(3)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4)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11(4分)文言文积累。(1)虽与之俱学, 。 ?曰:非然也。-学弈(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出
6、自课文 三、阅读(40分)12(8分)课内阅读(节选)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意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跟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 (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里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选文(2)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品格? 结合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
7、精神品质。 细读(1)段文字,体会对比写法的好处。 为划线语句补全标点符号。(按顺序补全标点符号)13(6分)课内语段(节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于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8、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1)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短文列举了怎样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3)体会段中划线语句的语言表达特点。 14(26分)课外阅读。老师领进门刘绍棠 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就到邻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十七岁
9、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 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个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让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轮到给一年级上课时,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内容,编出一段故事,讲得娓娓动听。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娘俩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两个人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
10、,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正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一枝来,藏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成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点点春雨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11、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1)查字典解释字意,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临”字的解释: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到,来。遭遇,碰到。挨着,靠近。照样子摹仿字画。“身临其境”的“临”的意思是 。身临其境: (2)田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4)文中的“这不过是无心插
12、柳柳成荫啊!”是田老师说的,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含义: 感受: (5)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表达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B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学生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C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6)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文末点题,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B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
13、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C全文的点睛之笔,说明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谢。(7)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位田老师吗?请说说理由。(8)做一处批注。(把批注的具体内容抄写在横线上,再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四、习作(25分)15(25分)题目:让真情自然流露提示: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激动 欣慰 欣喜若狂”或者“愤怒愧疚忐忑不安”。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如果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情感有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试着用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要求书写工整、美观,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400字以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