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实验四四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原卷原卷版)版) 1.实验原理 (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2)保持合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 a-F 图象和 a-1 图象,确定其关系。 2.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砝码、夹子、细绳、交流电源、 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3.实验步骤 (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 m,小车的质量 m。 (2)安装: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但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
2、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点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 下纸带。 保持小车的质量 m 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 m,重复步骤。 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 a。 描点作图,以 mg 作为拉力 F,作出 a-F 图象。 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 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 m,重复步骤和,作出 a-1 图象。 4.数据分析 (1)利用 x=aT2及逐差法求 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3)以 a 为纵坐标,1 为横坐标,描点、连线
3、,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 a 与 m 成反比。 5.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 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或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 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典例 1】 (多选)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下列关于实验的思路和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实验的基本思路之一是保持物体质
4、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B.实验的基本思路之一是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质量不同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和 质量的关系 C.处理实验数据时,以 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若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 明 a 与 F 成正比 D.在处理数据时,以 a 为纵坐标,M 为横坐标,根据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若这些点不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 明 a 与 M 成反比 【针对训练 1】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多选)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
5、木板保持平行 B.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的倾斜度 (2)为使砝码桶及桶内砝码的总重力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桶及桶 内砝码的总质量 m (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近似等于”)小车和小车上砝码的总质量 M。 (3)小明和小红在同一实验室,各取一套图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小车上均不放砝码,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 情况下,研究加速度 a 与拉力 F 的关系,分别得到图中甲、乙两条直线。设小明和小红用的小车质
6、量分别为 m 甲、m乙,小明和小红用的小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甲、乙,由图可知,m甲 m乙,甲 乙。(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典例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请你改正 该同学的 5 个差错: (1)电源 ; (2)打点计时器位置 ; (3)滑轮位置 ; (4)小车位置 ; (5)长木板 。 【针对训练 2】“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甲 (1)实验中打出了一条纸带。纸带上 A、B、C、D、E、F、G 这些点的间距如图乙中所示,其中每相邻两 点间还有 4 个计时点未画出,根
7、据测量结果计算:打 C 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纸带运动的加速度 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乙 丙 (2)某次利用上述已调整好的装置进行实验时,保持钩码总个数不变,小车自身的质量为 M 且保持不变,在 小车上加不同质量 m 的钩码,并测出小车中不同钩码质量所对应的加速度 a,以 m 为横坐标, 1 为纵坐标,在坐 标纸上作出如图丙所示的1 -m 关系图线,实验结果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如果图中纵轴上的截距为 b,直线的 斜率为 k,则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为 ,小车的质量为 。 【典例 3】图甲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的频率为 50 Hz
8、。某小组同 学保持木块质量 M 不变,探究加速度 a 与合力 F 的关系。某次实验的纸带如图乙所示,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 点,则打下 B 点时木块的速度 v= m/s,木块的加速度 a= m/s2。 但该组同学由于疏忽没有平衡 摩擦力 f(带滑轮的长木板水平),得到 a-F 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图象 后段出现弯曲的原因是 。(g=10 m/s2,结果保留 2 位小数) 【针对训练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 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
9、上, 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 (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 ;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 码的总质量 小车的质量(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 (2)本实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 。 (3)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小车、的质量约为 200 g。 实验次数 小车 拉力 F/N 位移 x/cm 1 0.1 0.2 46.51 2 0.2 29.04 0.3 43.63 (续表) 实验次数 小车 拉力 F/N 位移 x/cm 3 0.3 41.16 0.4 44.80 4 0.4 3
10、6.43 0.5 45.56 在第 1 次实验中小车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位移如图乙所示,请将测量结果填到表中空格处。 通过分析,可知 表中第 次实验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舍弃。 【典例 4】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滑车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按图连接实验装置,小滑车置于打点计时器附近,牵引端只挂一 个钩码。 接通电源,由静止释放小滑车,小滑车运动至木板左端附近时制动小滑车,关闭电源,取下纸带,计算加速 度 a1。 依次从小滑车上取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钩码挂在牵引端,重复步骤,分别计算加速度 a2、 a3、a4、。
11、 在 a-m 坐标系中描点,用直线拟合,计算动摩擦因数(m 为牵引端钩码总质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实验原理及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必须平衡摩擦力 B.滑轮与小滑车间的细绳应与木板平行 C.必须保证牵引端钩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滑车和车上钩码的总质量 D.还需要测得小滑车的质量 (2)某条纸带测量数据如图乙所示,A、B、C、D、E、F、G 为 7 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 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AB=4.22 cm、 BC=4.65 cm、 CD=5.08 cm、 DE=5.49 cm、EF=5.91 cm、FG=6.34 c
12、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实际工作频率为 50 Hz,则小滑车的加速度值 a= m/s2 。(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乙 (3)测得 a-m 图线在 a 轴上的截距为 b,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则小滑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 为 。 【针对训练 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用来测定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其中 A 为滑 块,质量为 M,B 和 C 是质量可调的砝码,不计绳和滑轮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摩擦,装置水平放置。实验中该同 学在砝码总质量(m+m=m0)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改变 m 和 m的大小,测出不同 m 下系统的加速度,然后通过实 验数据的分析就可求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
13、数。 (1)该同学手中有打点计时器、纸带、质量已知且可随意组合的砝码若干、滑块、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 木板、细线,为了完成本实验,得到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还应有 。 A.秒表 B.毫米刻度尺 C.天平 D.交流电源 (2)实验中,该同学得到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清晰的O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计数点(中间 4 个点没画出),分别记为 A、B、C、D、E、F,各计数点到 O 点的距离为 OA=1.61 cm,OB=4.02 cm,OC=7.26 cm,OD=11.30 cm,OE=16.14 cm,OF=21.80 cm,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 50 Hz,则由此纸带可得到打 E 点时滑块
14、的速度 v= m/s,此次实验滑块的加速度 a= m/s2。(结果均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3)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该同学以 m 为横轴,以系统的加速度 a 为纵轴,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图线,结合 本实验可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g 取 10 m/s2) 【典例 5】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甲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 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 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 N=5 个,每个质量均为 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1)将 5 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
15、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 滑。 (2)将 n(依次取 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 N-n 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 板平行。 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 t 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 s,绘制 s-t 图象,经数据处理后可 得到相应的加速度 a。 (3)对应于不同的 n 的 a 值见下表。n=2 时的 s-t 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乙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 2 位有 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 n 1 2 3 4 5 a/(m s-2) 0.20 0.58 0.78 1.00 (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 a-n 图象。 从图象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 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乙 丙 (5)利用 a-n 图象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 kg(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 g=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a-n 图线不再是直线 B.a-n 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a-n 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