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全部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会考复习要点必修第一册(自然地理)【第一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闪烁的恒星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星云、有明显位移的行星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体流星体、拖着长尾的彗星彗星,这些都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天体。2.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地月系、太阳系太阳系、银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3.3.太阳系中已知有 8 颗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二、行星地球1.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普通的行星。3.地球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运行轨道具有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因此各行其道,避免相互碰撞);内部条件: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适宜大气层;形成并存在液态水液态水。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2.太阳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内部的核聚变3.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这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供能量提供能量;人类大量使用的媒、石油等矿物燃料媒、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标志:黑子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变化周期 11 年年)、耀斑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位于光球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色球层。2.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磁暴”现象和“极光”“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气候。3.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历史地球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约有 46 亿亿年的历史。2.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地层、化石地层、化石。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简单向复杂进化的;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简单的生物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简单的生物化石。二、地球的演化历程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横波横波和纵波纵波之分。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慢,只能通过固体固体传播。2.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3.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第三章【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第一节 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与类型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蒸发(蒸腾)、水汽输送水汽输送、降水降水、下渗下渗、径流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3.水循环示意图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2.水循环使地球上物质迁移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的塑造着地表形态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温度、盐度盐度、密度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理化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海水温度反应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热量来源。海水蒸发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主要支出渠道支出渠道。2.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表层水温最高,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平分布规律全球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季节分布规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夏季普遍高于冬季。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图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3.海水温度的影响温度盐度密度影响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例如:低纬度海域,罗非鱼;中高纬度海域,鳕鱼。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 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追逐更适宜的温度。影响海洋运输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由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二、海水的盐度1.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2.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3.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三、海水的密度1.海水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的质量。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温度、盐度盐度和深度深度(压力)。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温度越高,密度越低。3.海水密度分布规律同一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大致相同水平方向水平方向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中低纬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的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 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的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4.海中断崖海中断崖: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海水的运动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海浪、潮汐、洋流海浪、潮汐、洋流一、海浪1.概念:海里的波浪2.成因:风浪:最常见的海浪,由风力风力形成。风速越大,浪高越高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滑坡、坍塌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风暴潮:在强风强风的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3.影响:冲浪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捕捞、勘探、航行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塑造海岸地貌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二、潮汐1.概念: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周期性涨落的现象。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引力有关。3.规律: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两次海水涨落。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农历每月的“初一初一”和“十五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4.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潮汐发电等人类海边活动利用潮汐规律。三、洋流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2.分类:依据:海水温度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寒流;3.影响: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于形成大的渔场。影响海洋航行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航行速度。洋流从极地地区携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的威胁。把近海的污染物质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扩大了污染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会考复习要点必修第一册(自然地理)【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水汽和杂质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干洁空气。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3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森林面积缩小森林面积缩小,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4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臭氧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5大气中的水汽水汽和杂质杂质含量很少,却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水的相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凝结核,是成云致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温度温度、运动状况运动状况及密度的差异。2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组成成分组成成分作用作用氧(21%)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二氧化碳(0.038%)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升高干洁空气干洁空气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保护作用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天气状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递减上部冷上部冷、下下部热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水汽和杂质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对流层的底部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增温。上部热上部热、下下部冷部冷,主要以平流运平流运动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水汽和杂质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能见度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航空飞行。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温度又持续上升升,在 300 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达 1000以上。在 80-500 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高度电离状态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无线电波波,对无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空气密度很小,在 2000-3000 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和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地球大气的上界。4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等,都需要国际合国际合作作才能解决。保护臭氧层的成功,成为全球合作成功解决这类问题的典范。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吸收或反射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如下图中字母 A 所示)3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如下图中字母 B 所示)4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增温。2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辐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3大气逆辐射把热量热量传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保温作用。天空有云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大气逆辐射更强。第2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之分。2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水平运动即是风。保温过程保温过程具体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热量来源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增温太阳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过程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过程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3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大气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最简单的形式。4形成过程: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低气压;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高气压。B、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高气压;C、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低气压。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气压区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低气压区。5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二、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多。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热较多。(2)影响与应用:城市规划时,一般把污染风险较大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外,避免这些工业企业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岁城市热岛环流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区。2海陆风(1)白天,陆地增温快快,海洋增温慢慢;夜晚,陆地降温快快,海洋降温慢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2)按如下步骤完成白天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标出海洋和陆地温度的高低。根据海陆温度的高低,画出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与陆地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标出海洋、陆地表面气压的高低,再标出海洋、陆地上空气压的高低。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完成热力环流模式图。第3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第3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地面受热不均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成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2水平面上存在了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有高压区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低压区的力,这个力成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3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高压区向低压区低压区作水平运动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风。4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5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高压指向低压低压。6 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逐渐偏离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北半球,风向向右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南半球,风向向左向左偏转。7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偏转的力成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8在近地面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气地面和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阻力。9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减小风速。10不同状态下的风向作用力作用力受力及风向受力及风向风的风的类型类型名称名称方向方向受力作用分析受力作用分析风向风向理想状态的风理想状态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F)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水平气压梯度力(F1)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高空的风高空的风地转偏向力(F2)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当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等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压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F1)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地转偏向力(F2)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近地面的风近地面的风摩擦力(F3)与风向相反当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斜交11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大小,等压线越密越密,气压梯度越大越大。12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风向和风速画出某点等压线的切线比较切线两侧气压的高低,画出该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判断南北半球(考虑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判断近地面还是高空(近地面偏转 45,高空偏转 90)画出风向(风的来向即为风向)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汽等对生命活动、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3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并充分利用各层大气的特点开展相应活动。5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6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7地表冷热不均,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形式。8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第五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 被第一节 植 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2.分类天然植被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草原、荒漠等。人工植被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经济林、人工草场等。3.植被垂直结构植被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二、森林1.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湿润、半湿润地区。2.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3.不同森林差异分布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各月都有花开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茎花、板根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发育了以松、衫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三、草原与荒漠1.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荒漠植被。2.草原与荒漠类型和植被特点植被特点热带草原分布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温带草原草原夏绿冬枯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些矮小的灌木。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第二节 土 壤第二节 土 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3.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4.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用颜色来命名,如黑土(我国东北)、红壤(我国南方)、黄壤(我国)、紫土(我国四川盆地)。5.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粘粒石砾、砂粒、粘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砂土、壤土和粘土。6.壤土:所含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蓄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7.土壤剖面构造:7.土壤剖面构造: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线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气候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地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粘土。时间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功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土壤养护常用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有机质: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有机质: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第一节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1.不同的气象灾害类型类型概念概念分布分布危害危害洪洪涝涝灾灾害害因连续性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江河洪水泛滥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1)从气候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从地形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3)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中下游平原平原。此外,广大山区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1)常常淹没农田淹没农田、聚落聚落等,破坏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2)洪涝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水土流失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越密集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损失越大大。(3)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干干旱旱灾灾害害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空气干燥、土壤土壤缺水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生产时,称为干旱干旱灾害灾害,简称旱灾。(1)世界:非洲非洲、亚洲亚洲和大洋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非洲的旱灾最严重。(2)中国: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北、华南华南、西南西南和江淮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2)影响畜牧业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4)极易引发沙尘暴沙尘暴、火灾火灾、虫灾虫灾等灾害。台台风风灾灾害害台风是在热带热带或副副热带热带海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级以上。(1)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2)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夏秋季节。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寒寒潮潮灾灾害害因强冷空气迅速入强冷空气迅速入侵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剧烈降温,气温24 小时内下降 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1)世界: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北半球中高纬度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低纬度地区。(2)中国: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冬半年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1)剧烈降温常常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农业损失。(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造成畜牧业损失牧业损失。(3)阻断交通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到 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大风、雨雪雨雪、冻害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蒙古蒙古、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2.台风结构及影响组成组成天气天气台风剖面图台风剖面图台风眼台风眼无风风、少云云和干暖暖漩涡风雨区漩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外围大风区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增加第二节第二节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1.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类型概念发生地区危害地震地壳中的岩层积累的地应力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断裂或错错位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力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1)世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生地区,地震带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2)中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发生范围广范围广、频度高频度高、强度大强度大,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有台湾台湾、西西藏藏、新疆新疆、青海青海、云南云南、四川四川等。(1)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滑坡山体斜坡上的岩体岩体或土体土体,因河流冲刷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地震地震及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岩体比较破碎破碎、地势起伏较大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最为多发。破坏或掩埋农田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河道,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暴雨或冰雪消冰雪消融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特殊洪流。地形陡峻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大量水流是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最为多发。多与山洪山洪相伴,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震级:表示地震能量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一个震级。3.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影响和破坏程度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多个烈度。4.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级、震源深度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5.地震的构造:(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垂直距离。(3)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那一点。(4)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5)震中距:地面任何一点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6)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能量波。地面上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第三节第三节 防灾减灾防灾减灾一、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防抗救相结合。2.防灾减灾工作内容:(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气象站气象站、水文站水文站、地震台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动态监测。(2)灾害防御:修建水库水库、堤坝堤坝、防护林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开展减灾教育。(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二、自救与互救1.灾前准备: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应急救援包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树立防震意识等。2.灾中救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1)洪涝来袭时,应尽量向地势高地势高的地方逃生。(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及时、有序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3)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实际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如对别人进行救助,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3.灾后自我保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1)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波地震波(2)地震发生后往往会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第四节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技术类型概念特点应用遥感技术利用安装在航空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航天器器(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探测范围大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快、周期短周期短、信息量大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实时、动动态态监测。(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报、预警预警(2)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情统计、灾害救灾害救援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定位、导航导航的系统全球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实时性(1)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三维坐标、速度速度和时间(2)进行精确定位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输入、处理处理、存储存储、管理管理、查查询询、分析分析、输出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数据输入与处理数据输入与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间查询和分析和分析、制图与产品输出制图与产品输出。利用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应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叠加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减灾预案、评估灾评估灾害损失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3.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4.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 35 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集卫星定位卫星定位、短信报文短信报文、精密授时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信息传递。2020 年 7 月 31 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我国防灾减灾日为每年的 5 月 12 日。第四章 地貌第一节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常见的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2.我国的广西广西、贵州贵州、云南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3.地表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溶沟、洼地洼地、峰丛峰丛、峰林峰林、孤峰孤峰、残丘残丘等。4.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长条形或网格状,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底部平坦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5.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孤峰,以至残丘残丘。6.地下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溶洞为主,常常呈层状分布,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二、河流地貌1.不同河段的地貌河段分布位置地貌形态过程地貌形态地貌特点上游山区或高原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V”形河谷”形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中游山前丘陵或平原下游平原地区大量泥沙堆积而成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河谷呈宽宽而浅的槽型而浅的槽型河口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3.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牛轭湖。4.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的。(2)类型及分布:类型位置地貌特点图示冲积扇山前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处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三、风沙地貌1.在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以风力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风沙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2.风沙侵蚀侵蚀地貌:风风及其携带的沙粒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就会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3.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风沙侵蚀,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成为风蚀蘑菇。4.雅丹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第一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