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课本第2页)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参考答案: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在于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课本第4页)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宦官干政延
2、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削弱三公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3.(课本第7页)问题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就
3、不会改变。作用: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本第9页)思考点: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参考答案:相似之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不同之处: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官员数量少,且没有薪水,普通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因此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寡头制特征。罗马共和国最终演变成帝国,皇帝成为独裁者。2.(课本第9页)学思之窗: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材料清楚地表明,屋大维
4、不仅掌控了军队,而且把元老院、高级长官和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在罗马帝国中,皇帝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3.(课本第10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材料说明,大宪章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大宪章主要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尤其是规定贵族未经合法审判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等,即国王不得随意处置贵族。对商人利益的保护,一方面说明商人当时已经相当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此前国王曾对商人征收苛捐杂税。4.(课本第13页)问题探究:查找资料,比较英国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参考答案:英国: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胜利的党派的领
5、袖有权组阁,但如果政府失去议会信任,则政府可以解散议会再度大选,或者内阁选择辞职。美国:总统、国会议员的任期不同,总统任期4年,参议员任期可以长达6年,众议员的任期只有两年,因此总统、国会的选举并不同时进行。总统一旦当选,除非遇到弹劾或去世,一般来说不会因为自己所在的党派在国会选举中失败而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制度更有利于施政稳定。但美国总统要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国会有权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控制总统的钱袋子;法院有权宣布总统的命令无效。因此,美国的制度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制。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本第15页)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组织政党内阁,
6、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先进的中国人想通过议会政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民党在当时是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大党。但是,当时中国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他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使得政党政治名存实亡。2.(课本第16页)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参考答案: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
7、团结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3.(课本第17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参考答案:“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民主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4.(课本第21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
8、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
9、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又根本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课本第24页)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参考答案: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10、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2.(课本第26页)学思之窗: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
11、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3.(课本第27页)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参考答案: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
12、国力。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课本第28页)问题探究:结合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这两次三中全会,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
13、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这次全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课本第31页)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参考答案: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
14、度,推荐者的主观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各项制度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2.(课本第32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县一级。秦汉时期,中央任命的官在县一级只有县令、长,县丞、尉(称为长吏),其他属吏(称为少吏)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级长官在所任地自己选用,籍贯一般为本地人。魏晋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级的是官,无
15、品级的是吏,但属吏任用大体延续秦汉,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由于属吏不归中央管理,由此也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或结成朋党,或无所事事。隋朝改变这个制度,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课本第33页)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参考答案:通过材料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1.(课本第35页)思考点: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参考答案: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
16、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政治权力,需要能为他们利益服务的人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事务日益繁杂,公共服务类的事务急剧增多,需要有学识、能力和经验的管理人才。同时,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他们不再担心封建势力复辟,法治开始取代人治,对国家治理人才的要求已经逐渐摆脱党派利益之争。另外,工业革命后,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也需要扩大统治基础。于是,面向所有公民、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人才以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文官制度在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2.(课本第35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参考答案:从材料中可知,这份报告是为建立常任文官制度而作,目的是选拔能够胜任
17、公共服务工作的人才,认为应该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要建立完整的奖罚制度来激励文官的工作。因此,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考试录用,奖励能者。3.(课本第37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参考答案:文官制度是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国家,文官执行资产阶级政治家制定的政策,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但是,也不能否认,由于文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他们确实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保持国家治理的稳定性。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课本第42页)思考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一方面,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
18、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因为法制化是现代人事制度的基本特点,各国都在总结本国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本国人事制度体系,并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实行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对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2.(课本第42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参考答案: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其原因是:随着中
19、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3.(课本第42页)问题探究:结合课本内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
20、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课本第46页)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参考答案: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势必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儒学向法律的渗透最
21、初体现为儒家士人以经注律,即以儒学的经典来解释法律。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儒家思想进一步被注入法律制定和法律解释中。2.(课本第47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参考答案:乡约最早是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来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改而宣讲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圣谕”,其教化内容也更多地强调顺从(如尊敬长上)、安分守己(如各安生理),说明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3.(课本第48页)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参考答案:汉宣帝教育儿子(汉元帝)所说的“王”与“霸”,就是主张仁义、教化的“王道”与主张武力、刑罚
22、的“霸道”。朱元璋说皇帝治理百姓,靠的就是“教”和“刑”,分别指伦理教化与刑罚。颜钧说大明律这样的一部法律,其实也是“一部礼经”,守礼教便不会触犯法律,而不遵守礼教则自然就会触犯法律,必定受到刑罚,所谓“出礼入刑”。因此,整个社会实际上被统治者所设计的两套统治手段教与刑(或者礼与法)完整地覆盖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课本第50页)思考点: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有什么重要贡献?参考答案:法国大革命推翻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得以实现。法国大革命中,法国资产阶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大革命中上台的拿破
23、仑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对资产阶级法律进行了总结,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因此,法国大革命在性质和内容等方面都对法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课本第52页)学思之窗:想一想: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中古时期,基督教神学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都渗透了基督教的说教。无论是政治、法律,还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3.(课本第53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参考答案:任何一种法律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都是统治者进行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工具。所以,法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第
24、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1.(课本第55页)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参考答案:“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
25、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课本第56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参考答案:材料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第二部分,讲的是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讲的是依法治国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材料既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性质,又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方向,还突出了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3.(课本第56页)思考
26、点: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参考答案: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具体包括: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27、;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一切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课本第58页)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参考答案: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课本63页)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隔长城内外的交流?参考答案:虽然有长城
28、阻隔,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在古代很多朝代都存在。明朝修筑长城,并且沿长城布置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九边”,但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在“九边”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也会开放马市。2.(课本第66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参考答案: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3.(课本第
29、66页)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参考答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这一点不必讳言。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
30、程。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课本第68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参考答案: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战争是主权国家的统治者发动的,也应当由他们来缔结和约结束战争,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2.(课本第70页)思考点: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参考答案:(开放性题目,具体可参照“知识解读”和“点拨与补充”)。3.(课本第71页)思考点: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对当今世界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开放性题目,具体可参照“知识解读”)。4.(课本第72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
31、探讨国际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红十字公约规定要保护野战医院和军医院中的伤病员,他们是没有或停止使用武力的人。这体现了国际法对战争规则的要求和减少伤亡的目的,反映了国际法要保护和平和安全。国际联盟盟约反映了国联宣扬反对战争、维护国际和平,并要求缔约各国遵守国际公法的规定。它表明各国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国际法日益受到重视。联合国宪章表明联合国要求在国际法的原则下,采取和平有效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这进一步提高了国际法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课本第74页)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参考答案: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3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2.(课本第75页)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参考答案
33、: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等等。3.(课本第77页)问题探究: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参考答案:“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
34、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目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
35、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1.(课本第79页)思考点: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参考答案:(略,参看“知识解读”关于三条外交方针的解释)2.(课本第82页)学思之窗: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参考答案:图表比较直观,从1950年的19个建交国
36、到1976年的111个建交国,增长幅度大。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至180个。3.(课本第82页)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际事务,中国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决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2)中国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
37、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并践行新型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赢得支持。(3)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关键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赞扬。4.(课本第84页)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参考
38、答案: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的原则,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课本第86页)思考点: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
39、旁,间接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事实。你能列举出哪些这样的字?参考答案:这样的字很多,如财、费、货、贾、贡、赏、赐、购、赎、贷、贪、赃等。还应注意,有些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经过简化,已经没有了“贝”的偏旁,但其本来面貌(繁体)是有的,典型例子为买(買)、卖(賣)二字。2.(课本第90页)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是如何重建的?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欧洲衰落,旧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崩溃。美国着手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一方面是为了重建世界货币秩序,稳定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美国自身利益,推行霸权。3.(课本第90页)学思之窗:想一想
4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作用?参考答案: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等手段,稳定汇率,有利于国际金融的平衡发展;同时,促进各国贸易的发展,以便各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4.(课本第91页)问题探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参考答案:(略,具体参见“知识解读”相关内容)。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课本第93页)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参考答案:田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化不明显,其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隋与唐前期按丁征收,但也是以按丁授田的均田制为基础的);人头税的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
41、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徭役的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2.(课本第95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参考答案: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栏目中提供的材料所示。因此,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新的中华
42、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3.(课本第95页)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参考答案: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4.(课本第96页)问题探究:搜集资料,了解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参考答案: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中国农民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据统计,2006年全面取消
43、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课本第99页)思考点: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东晋时期,因许多北方人迁徙到南方,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来管理他们,不让他们承担赋役。但随着这些人逐渐稳定地居住下来,政府自然也就希望他们与土著居民一起承担赋役,便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宋朝有纳税的主户与不纳税的客户之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比例下降了,而主户的比例上升了。两者都说明,实行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赋役征发
44、服务。2.(课本第102页)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参考答案: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但是,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
45、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3.(课本第103页)问题探究: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参考答案:在任何一个社会,总会有一些不幸的民众,他们不能经济独立,需要政府的救济。从国家的立场上来说,照顾和救济贫穷卑微之人,抑制豪强世家无穷的欲望,是首先要做到的,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将各种民户当“编户齐民”一同对待,以保证他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汉朝一些以政绩著称的循吏,像颍川太守黄霸等
46、,也都把救济鳏寡孤独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课本第105页)学思之窗:你怎么看待这种基层治理方式?参考答案:地方治理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入市场化手段是一种基层治理手段的变革,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程度和效率。2.(课本第107页)思考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参考答案: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在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3.(课本第108页)问题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三种模式的利弊。参考答案:这三种模式与不同国家的地方治理方式有关,也与其历史发展有联系,体现了不同的政府对社区管理方式和干预程度的不同。可以就三种模式本身展开讨论,分析利弊,也可以从各国的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